行行独出故关迟,南望千山无尽期。
见舞巴童应暂笑,闻歌蜀道又堪悲。
孤城晚闭清江上,匹马寒嘶白露时。
别后此心君自见,山中何事不相思。
独自一人缓缓地走出了故乡的城门,向南望去,千山万岭绵延不尽。
看见跳舞的巴地儿童,应该会暂时展露笑颜;但一听到蜀道的歌曲,又被勾起无限悲思。
夕阳西下,孤独的城池在清江之上渐渐关上城门,寒冷的白露时节,孤马嘶鸣。
分别之后,你我之间的心意自能明了;在这山中,还有什么事情不能让我们思念彼此呢?
这是一首送别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于友人离去的伤感以及对友人的关心之情。首联描绘了友人离别的场景,通过“行行”“独出”“故关迟”等词表现出友人离去的孤独和无奈,而“南望千山无尽期”则暗示了这次离别或许意味着长久的分离。颔联则表现了作者对于友人前路的不安与担忧。其中“见舞巴童应暂笑”表示尽管友人即将面临重重困难,但仍希望他能暂时抛开烦恼,而“闻歌蜀道又堪悲”则表达了作者对于友人前路艰险的担忧。颈联描绘了友人即将抵达的目的地景象,通过“孤城晚闭”“匹马寒嘶”“白露时”等词渲染出阴郁的氛围。尾联则表现了作者对于友人离去的伤心以及对于友人的深切关爱。表示无论友人在何处,作者都会时刻思念着他。
《送长史李少府入蜀》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年-756年),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当时正值盛唐时期,国家富强,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这个时期,韩翃作为宫廷文人,经常受到皇帝的召见和赏识。他与皇帝关系密切,曾两次担任中书舍人,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然而,他并非一帆风顺。在他任职期间,曾因犯错误而被降为散官,但很快又被任命为襄阳刺史。这次被任命为长史李少府的僚属,也是他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经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入蜀对于官员来说是一种重要的职务调动,因为四川地区富饶而偏远,往往是朝廷贬谪或任命官员的地方。因此,韩翃在送别李少府时,一方面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他们对未来仕途的忧虑。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巴子城头青草暮,巴山重叠相逢处。燕子占巢花脱树。杯且举,瞿塘水阔舟难渡。
天外吴门清霅路。君家正在吴门住。赠我柳枝情几许。春满缕,为君将入江南去。
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视陂薮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日未入,人各持束緼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迭击之,又就栖然。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