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

唐代宋之问

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

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

白话译文

等到天亮便越过闽地的山障,乘风向粤进发。

宿云如落鹏之翼,残月如开于蚌中之珠。

碧绿的薜荔如青气在摇动,茂密的桄榔树遮蔽着碧台。

桂花带露开放,香气袭人,流水击打溪石,叮咚有声。

黑猿抱着树叶啼叫,翡翠鸟衔着花飞来。

南中的景象虽娱心悦目,但我留恋北方的思绪却更长。

黑发忽然变成了白发,赤心已经化作冷灰。

仕进的路已绝,不如回头返故乡去剪来草过日子罢了

词句注释

  1. 早发:早上进发。始兴:即曲江,在韶州府。虚氏村:地名。
  2. 候:等候,等待。晓:天亮。逾:逾越。闽:福建。嶂:山障。
  3. 越:这里指广东。越台:昔尉陀立台,以朝汉室,号为“朝台”。
  4. 宿云:隔宿之云。鹏:大鸟。际:天际。
  5. 残月:夜阑之月。蚌中开:明月之珠,藏于蚌中,故见晓月,如珠在蚌中开也。
  6. 薜荔:香草。
  7. 桄榔:桄榔树,大四五围,长五六丈,无枝,至头生叶。翳:遮蔽。
  8. 裛:通“浥”,沾湿。
  9. 玄猿:黑猿。啸:啼叫。
  10. 南中:中国南部。
  11. 思:思绪。悠:时间之长。
  12. 鬒发:黑发。俄:忽然。素:白色。
  13. 灰:冷灰。
  14. 首:向,朝。
  15. 行:去。莱:草名,即藜。

作品赏析

此诗开头四句,点题中的“早发”,交代了时间是在“春”“晓”,并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残月”极力渲染早发时的景象。这里用以借指从始兴县的江口地方至虚氏村途中经过的高山峻岭。从诗题看,当时诗人已经抵达虚氏村,村子离动身地点江口在一日行程之内,距离广州尚有数百里之遥,是无法望见越王台的。宋之问与沈佺期一样,上承齐梁余绪,讲究词采声律,从“宿云”二句的铺张笔法中,也可想见其“如锦绣成文”(《新唐书》本传)的诗风。

从“薜荔摇青气”开始的六句极写赏心悦目的南国景色,铺排有序,很见功力。前三句写树,错落有致,句中用一个富有动感并充满了生命力的“摇”字,生动地描画出了枝叶攀腾、扶摇直上与青气郁勃、无以自守的情态。在上三句中,诗人用笔由视觉而到嗅觉,“石响”句更进而写到听觉,由泉水奔泻的“石响”又转而看到回环流转的细泉。“抱叶”二句转写动物,这就使画面更充满活力,线条、色彩、音响以至整个情调更其动人了。

最后六句指诗人前面的铺排绘景是为了后面的写情抒怀。“南中”句使全诗的感情为之一顿,承上启下。“南中可悦”四字总括前面写景的笔墨,在文势上,这两句稍作顿挫,用以托住“南中”二句陡然急转之势,并暗示官场的荣辱无常,增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末两句的感情直承“鬒发”二句,并与“北思”二字相呼应。诗人直抒胸臆道:何时能走向返回故乡的路呢?“行剪故园莱”,与谢朓“去剪北山莱”、王绩的“去剪故园莱”同义,都是要归隐田园的意思。从文势上来说,最后六句浑然一体,同时又有内在的节奏。比之于水势,“南中”二句似高江急峡,大起大落,“鬒发”二句江面渐宽,水势渐缓,至末两句化成一片汪洋,隐入无边的平芜之中。

这首诗用词的艳丽雕琢与结构艺术的高妙,体现了宋之问的诗风。诗用的是以景衬情的写法。诗人不惜浓墨重彩去写景,从而使所抒之情越发显得真挚深切。然而这首诗的价值倒不在于诗人抒发了何种思想感情,而在于诗中对南国景物的出色描绘。诗人笔下的树木、禽鸟、泉石所构成的统一画面是南国所特有的,其中的一草一木无不渗透着诗人初见时所特有的新鲜感。特定的情与特有的景相统一,使这首诗有着很强的艺术魅力。

创作背景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与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则天退位,诛杀二张,迎立唐中宗,宋之问与杜审言等人皆遭贬谪。宋之问贬泷州(今广东省罗定县)参军。这首诗作于诗人被贬南行途中。

名家点评

  • 方回《瀛奎律髓》:之问此篇,“宿云”“残月”一联前无占人,他佳句尤多。
  • 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顾云:三四奇绝,语能到此乃具眼。
  • 凌宏宪《唐诗广选》:胡元瑞曰:“宿云”一联与“一叶兼萤度,红云带雁来。劲风吹雪聚,渴鸟琢冰开”诗奇绝。能别此,乃具眼。
  • 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下笔宛较不滞,流丽亦细净,
  • 李攀龙《唐诗选》:收来似散不散。
  •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意况浑厚,调度秀洁,子是排律当家。蒋一葵曰:“南中”一联,似散不散收来。
  • 查慎行《初白庵诗评》:语巧而不觉其纤,所以为初唐(“宿云”句下)。
  • 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纪昀:第四句言月光斜长一线,如珠光之闪于蚌中耳。此一联故为奇语,已开雕琢风气。冯舒:第三句奇妙。第二联高占舒秀,老杜所无。无名氏:出笔纯乎《骚》、《雅》之气,迥异凡流。

猜你喜欢

山市

清代 • 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愈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怨歌行

唐代 • 李白

十五入汉宫,花颜笑春红。

君王选玉色,侍寝金屏中。

荐枕娇夕月,卷衣恋春风。

宁知赵飞燕,夺宠恨无穷。

沉忧能伤人,绿鬓成霜蓬。

一朝不得意,世事徒为空。

鹔鸘换美酒,舞衣罢雕龙。

寒苦不忍言,为君奏丝桐。

肠断弦亦绝,悲心夜忡忡。

馆娃宫怀古五绝

唐代 • 皮日休

绮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

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

郑妲无言下玉墀,夜来飞箭满罘罳。

越王定指高台笑,却见当时金镂楣。

半夜娃宫作战场,血腥犹杂宴时香。

西施不及烧残蜡,犹为君王泣数行。

素袜虽遮未掩羞,越兵犹怕伍员头。

吴王恨魄今如在,只合西施濑上游。

响屟廊中金玉步,采苹山上绮罗身。

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二月二日龙阳道中作

清代 • 吴大澂

山村如画里,小市两三家。

几担白莲藕,一篱黄菜花。

草沾旗角湿,柳拂帽檐斜。

津吏逢迎熟,行人静不哗。

宋之问
简介描述:

宋之问(约656年—712年),一名少连,字延清,虢州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市)人,一说汾州(今山西省汾阳市)人。唐朝中期诗人、官员。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宋之问进士及第,曾任县尉等职。天授元年(690年),与杨炯同为宫中习艺馆学士。万岁登封元年(696年),为洛州参军,陪宫中游宴应制。神龙元年(705年),因谄事张易之兄弟,被贬泷州参军,遇赦北归,召为鸿胪主簿,历任户部员外郎、修文馆直学士、考功员外郎、知贡举。依附于安乐公主,被太平公主揭发其主持贡举时的贪贿事宜,外贬越州长史。唐睿宗即位后,坐罪流放钦州。先天元年(712年),赐死于桂林。

宋之问与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他大力创作五律,取法汉魏古诗创作五古,善写五言排律,被胡应麟誉为初唐之冠,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其诗多歌功颂德之作,文辞华丽,自然流畅。在山水描写上也颇具特色,对盛唐诗人王维的山水诗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原集已佚,有辑本《宋之问集》二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