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水像美人的眼波脉脉传意,山像美人的眉头紧紧蹙起。问你这回远行去向哪里?正是山水钟秀的江浙之地。
告别春天的日子才屈指可数,又依依送你登上了归途。你回到江南,赶上春的脚步,可得陪春天一起好好同住。
⑴卜算子:词牌名,又名“卜算子令”“缺月挂疏桐”“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以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为正体,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
⑵鲍浩然:生平未详。据词意推断,当是浙东人。之:往,赴。浙东:北宋两浙路的东半部分。唐代为浙江东道,简称“浙东”。此处沿用旧称,约相当于今浙江东部地区。此词见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王逐客送鲍浩然游浙东,作长短句,云云。”后人据此为词代拟了标题。
⑶眼波横:形容眼神如横流的水波。李白《长相思》:“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⑷眉峰聚:形容眉尖如山峰一样聚蹙。刘歆《西京杂记》:“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古诗词中常用水的澄澈来形容美女的目光,用山的黛绿来形容美女的眉色,这两句是反用其喻。
⑸欲问:想问。行人:远行的人。那边:哪边。
⑹“眉眼”句:指江南山清水秀的地方。盈盈:形容女性的美好神态。取喻与上文统一,赞美浙东山水的妩媚。
⑺才始:刚刚,方才。
⑻江南:宋时有江南东路,辖有今长江以南,西自江西九江,东至江苏南京的一段区域。一作“江东”。
春末时节,王观在越州(今浙江绍兴)大都督府送别从客途返家(也可能是去探望在浙东的爱姬)的好友鲍浩然。虽然词人家在如皋(一说高邮),欲归不得,羁旅之愁难以为怀,但仍写下这首送别词,衷心祝福好友能与春光同住。
王观的作品风趣而近于俚俗,时有奇想,“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王灼《碧鸡漫志》)。这首送别词,俏皮话说得新鲜,毫不落俗。
送别友人本是寻常之事,而词人却运用风趣的笔墨,化腐朽为神奇,设想了一套不落俗的构思:先从游子归家这件事想开去,想到友人的妻妾一定是日夜盼着丈夫归家,由此设想她们在想念远人时的眉眼,再联系着“眉如远山”“眼如秋水”这些习用语,又把它们同游子归家所历经的山山水水来个拟人化,于是便得出了“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当友人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损的眉峰了。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为鲍浩然在归途中怀着深厚的怀人感情。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水的澄澈来形容美女的目光,用山的黛绿来形容美女的眉色。开始之时未尝不新鲜奇妙,但人人都这样写,就成了俗套。而词人匠心独运,将那熟烂的比喻倒转来用,既扣住了题面又显得新颖。从这一构思向前展开,于是就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是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是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因此“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语带双关,又扣得天衣无缝。
上片既着重写了人,下片便转而着重写季节。而这季节又是同归家者的心情配合好的。暮春天气,春才归去,鲍浩然却又要归去了,不难想见词人心中的惆怅。但他却未对此作任何渲染,只用了“才始”和“又”两个相关联的虚词,含蓄地传达出了依依惜别的感情。通过两个“送”字和两个“归”字,把季节同人轻轻搭上,一是“送春归”,一是“送君归”;言下之意,鲍浩然此行是愉快的,因为不是“燕归人未归”(晏几道《更漏子·槛花稀》),而是春归人也归。然后又想到鲍浩然归去的浙东地区,一定是春光明媚,更有明秀的山容水色,越显得阳春不老。因而写出了“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春色既然还在江南,所以是能够赶上的。赶上了春,那就不要辜负这大好春光,一定要同它住在一起了。一连串的“春”字说明鲍浩然在春末夏初成行,点出时序。但这只是表面一层意思,它还有另外一层。这个“春”,不仅是季节方面的,而且又是人事方面的,便是与家人团聚,是家庭生活中的“春”。结尾两句形象地打趣道:当爱人投入怀抱的时候,可千万要珍惜那美好时光呢。这样的语带双关,聪明而俏皮。
通观全词,轻松活泼,比喻巧妙,耐人体味;几句俏皮话,新而不俗,雅而不谑。词人对春天、对友人的眷恋,通过新颖而美妙的艺术构思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比起那些敷衍应酬之作,显然是有天壤之别的。
携妓东土山,怅然悲谢安。
我妓今朝如花月,他妓古坟荒草寒。
白鸡梦后三百岁,洒酒浇君同所欢。
酣来自作青海舞,秋风吹落紫绮冠。
彼亦一时,此亦一时,浩浩洪流之咏何必奇?
雨儿飘,风儿飏。风吹回好梦,雨滴损柔肠。风萧萧梧叶中,寸点点芭蕉上。风雨相留添悲怆,雨和风卷起凄凉。风雨儿怎当?风雨儿定当。风雨儿难当。
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今年复与参寥禅师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此木不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如吴越间人,竹林花圃皆可喜。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铮铮然,意非人间也。晚乃步出城东,鬻大木盆,意者谓可以注清泉,瀹瓜李,遂夤缘小沟,入何氏、韩氏竹园。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阴下。有刘唐年主簿者,馈油煎饵,其名为甚酥,味极美。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道过何氏小圃,乞其藂橘,移种雪堂之西。坐客徐君得之将适闽中,以后会未可期,请予记之,为异日拊掌。时参寥独不饮,以枣汤代之。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疏疏淡淡,问阿谁、堪比天真颜色。笑杀东君虚占断,多少朱朱白白。雪里温柔,水边明秀,不借春工力。骨清春嫩,迥然天与奇绝。
常记宝篽寒轻,琐窗人睡起,玉纤轻摘。漂泊天涯空瘦损,犹有当年标格。万里风烟,一溪霜月,未怕欺他得。不如归去,阆苑有个人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