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黄山胡公有双白鹇,盖是家鸡所伏,自小驯狎,了无惊猜,以其名呼之,皆就掌取食。然此鸟耿介,尤难畜之,余平生酷好,竟莫能致。而胡公辍赠于我,唯求一诗。闻之欣然,适会宿意,援笔三叫,文不加点以赠之。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树间。
夜栖寒月静,朝步落花闲。
我愿得此鸟,玩之坐碧山。
胡公能辍赠,笼寄野人还。
我想用一双珍贵的白璧,买你的这对白鹇。
这白鹇毛白如锦,雪白的颜色令人自愧无容。
白鹇在玉潭里照影,在瑶草玉树间刷毛。
夜晚在寒月下静栖,早上在落花间闲步。
我很希望得到这对白鹇,在碧山绿水间赏玩它们。
胡公你如果能相赠,我就在这与白鹇为伴化为山野之人。
诗人很喜欢禽鸟,在得到胡晖赠送白鹇后写下《赠黄山胡公求白鹇》。诗中极力赞美白鹇高洁纯美,超脱不凡,以寄托诗人的志趣。同时也写出了诗人与胡公以诗鸟互赠的真挚友情。还寄托了诗人不凡的生活志趣和独特的审美观点。
此诗首句至第四句“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主要讲诗人对白鹇的“酷好”,并希望能得到它。同时不断地赞美着白鹇。如“双白璧”和“双白鹇”,都是特指“白鹇”。如“白璧”、“白锦”,这都是赞美白鹇的。由于诗人对白鹇的特别喜爱,所以,诗人就将混身长着雪白羽毛的白鹇,比喻为“白璧”(即洁白无瑕的美玉)、“白锦”(即雪白的丝绸)。而雪白羽毛的白鹇,使白雪都觉得不如白鹇雪白、好看而感到羞于见人。“羞”字得恰到好处,白雪是大自然中非常洁白的物质,诗人用“羞”字说明白雪都觉得自己感到羞于见人,以衬托白鹇的羽毛之雪白。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愿得此鸟”起到了有力的铺垫作用,诗人对白鹇的喜爱之情也越来越浓。
第五句至第八句“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树间。夜栖寒月静,朝步落花闲”。诗人描绘出一幅美丽的花鸟山水画,主要是描绘白鹇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白鹇悠闲地将玉潭里透亮的清水当作镜子,站在琪树的树枝中,梳理着自己雪白的羽毛。晚上,白鹇在冷色的月光下悠静地安睡;白天就在落叶与花丛中散步。
第九句至第十二句“我愿得此鸟,玩之坐碧山。胡公能辄赠,笼寄野人还”。这里诗人又转回来述说自己特别喜爱白鹇的心情:“如果胡晖能将白鹇赠送给我,而我得到了这双白鹇,我就住在碧山不走啦,当一个山野村夫,天天与白鹇作伴。”“笼寄野人还”诗人愿为了与白鹇为伴化为山野之人,以此来表达诗人对白鹇的喜爱之情。
公元754年,安史之乱前夜的大唐在歌舞升平之中掺杂着奢侈、喧器、孱弱与阴谋。许多有识之士便“严陵不从万乘游,归卧空山钓碧流”,以隐逸以求清白自保。
虽然关山逶迤,舟楫难行,李白游黄山的消息还是不胫而走,这时住在黄山夫子峰下碧山村的一个名叫胡晖的大唐学士自然不会放过与大诗人相会的时机,盛情邀请李白由谭家桥碧山而入黄山。李白听说胡晖养有一对白鹇,是家鸡所孵,从小就进行驯养,极通人性,于是专程前去拜访。白鹇是黄山的珍禽,嘴爪鲜红欲滴,体形优美,羽毛白质黑边,美似锦文,每一展翅,则文彩斑娴。也许“耿介”、“白如雪”的白鹇触动了诗人洒脱无羁、清高自守的心境,他把白鹇放在掌中喂食、抚玩不愿释手。胡晖见李白如此珍爱,愿意将白鹇奉送而求诗一首。李白欣然应允,急笔挥就《赠黄山胡公晖求白鹇有序》
前有大唐学士,后有山林处士。处士在唐时指称有才德而不做官的文人,文人之间自然是惺惺相惜,更何况温处士面对的是世间奇品、风流蕴藉的李白。李白在温处士陪同下夜则同榻,昼则同游,特别是在北海见到了自己儿时梦境里“梦笔生花”,更感“黄山大矣、富矣、神矣、妙矣,是造物之出奇无穷,天地之秘藏无尽”。
清代学者王琦在他编注的《李太白全集》中注说:“《黄山志》中亦载李白向黄山胡公求白鹇事,以胡公名晖,未详何据?”也有嘉靖《池州府志》卷八“文艺”与安徽《贵池县志》卷三上都有记载着另一种说法。在这两本著作中,也都登载《赠黄山胡公求白鹇》与《秋浦歌》。在安徽《贵池县志》卷三上说:“贵池城南有黄山岭,与虾湖近。”所以,据此,就有人认为:李白《赠黄山胡公求白鹇》,是作于秋浦,而非徽州黄山。但是,据安徽省原徽州地区博物馆考证,认为李白《赠黄山胡公求白鹇》,是作于徽州黄山。这个观点可以在黄山地区民间传说《李太白求鹇记》中得到佐证。

庭陬有若榴,绿叶含丹荣。
翠鸟时来集,振翼修容形。
回顾生碧色,动摇扬缥青。
幸脱虞人机,得亲君子庭。
驯心托君素,雌雄保百龄。
听风听雨,春残花落门掩。乍倚玉阑,旋剪夭艳。携醉靥。放溯溪游缆。波光撼。映烛花黯澹。
碎霞澄水,吴宫初试菱鉴。旧情顿减。孤负深杯滟。衣露天香染。通夜饮。问漏移几点。
艳骨已成兰麝土,宫墙依旧压层崖。
弩台雨坏逢金镞,香径泥销露玉钗。
砚沼只留溪鸟浴,屟廊空信野花埋。
姑苏麋鹿真闲事,须为当时一怆怀。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 繦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閒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执益彰,失执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锦带吴钩,征思横雁水。夜吟敲落霜红,船傍枫桥系。相思不管年华,唤酒吴娃市。因话、驻马新堤步秋绮。
淮楚尾。暮云送、人千里。细雨南楼,香密锦温曾醉。花谷依然,秀靥偷春小桃李。为语梦窗憔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