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桂花

宋代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白话译文

此花浅黄而清幽,形貌温顺又娇羞。性情萧疏远离尘世,它的浓香却久久存留。无须用浅绿或大红的色相去招摇炫弄,它本来就是花中的第一流。

梅花肯定妒忌它,而它又足以令迟开的菊花感到害羞。在装有华丽护栏的花园里,它在中秋的应时花木中无双无俦。大诗人屈原啊,可真叫无情无义,在写到诸多花木的《离骚》里,为何桂花不被收?

词句注释

  1. 鹧鸪天:词牌名。唐人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调名取于此。又名“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此词双调五十五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
  2. 暗淡轻黄:形容桂花的颜色是暗黄、淡黄、轻黄。体性柔:体质柔弱,性格和顺。体性:本指人的体貌与性情,这里指桂花。
  3. 疏:疏放。迹远:桂树多生长于深山中,故云。
  4. 何须:犹何必,何用。轻:一作“深”。
  5. 自是:自然是。
  6. “画阑”句:化用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画栏桂树悬秋香”之句意,谓桂花为中秋时节首屈一指的花木。画阑:即画栏,指饰有彩绘的栏杆。冠:居于首位。
  7. 骚人:指屈原,因其作《离骚》,故称其为“骚人”。可煞:表示疑问,犹可是,是否。情思:情义。
  8. 何事:为何,何故。

作品赏析

咏物诗词一般以咏物抒情为主,绝少议论。李清照的这首咏桂词一反传统,以议论入词,又托物抒怀。咏物既不乏形象,议论也能充满诗意,堪称别开生面。“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短短十四字却形神兼备,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上句重在赋“色”,兼及体性;下句重在咏怀,突出“香”字。据有关记载,桂树花白者名银桂,黄者名金桂,红者为丹桂。它常生于高山之上,冬夏常青,以同类为林,间无杂树。又秋天开花者为多,其花香味浓郁。色黄而冠之以“轻”,再加上“暗淡”二字,说明她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秾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虽色淡光暗,却秉性温雅柔和,像一位恬静的淑女,自有其独特的动人风韵。令人爱慕不已。她又情怀疏淡,远迹深山,惟将浓郁的芳香常飘人间,犹如一位隐居的君子,以其高尚的德行情操,赢得了世人的敬佩。

首二句咏物,以下转入议论。“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反映了清照的审美观,她认为品格的美、内的美尤为重要。“何须”二字,把仅以“色”美取胜的群花一笔荡开,而推出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大书特书。“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连清照一生酷爱的梅花“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面前,也不能不油然而生忌妒之意。而作者颇为称许的菊花也只能掩面含羞,自叹弗如。接着又从节令上着眼,称桂花为中秋时节的花中之冠。“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其列。清照很为桂花抱屈,因而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这位先贤,说他情思不足,竟把香冠中秋的桂花给遗漏了,实乃一大遗恨。陈与义在《清平乐·木犀》中说:“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意思和此词大体上是一致的,皆以屈原的不收桂花入《离骚》为憾事,以为这是屈原情思不足的缘故。

李清照的这首咏物词咏物而不滞于物。其间或以群花作比,或以梅菊陪衬,或评骘古人,从多层次的议论中,形象地展现了她那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的赞美和崇敬。桂花貌不出众,色不诱人,但却“暗淡轻黄”“情疏迹远”而又馥香自芳,这正是词人品格的写照。这首词显示了词人卓尔不群的审美品味,值得用心玩味。

创作背景

此词咏桂花,当作于宋徽宗建中靖国(1101年)之后,作者与丈夫赵明诚居住青州之时。由于北宋末年党争的牵累,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死后,她曾随丈夫屏居乡里约一年之久。摆脱了官场上的勾心斗角,离开了都市的喧嚣纷扰,在归来堂上悉心研玩金石书画,给他们的隐退生活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和无穷的乐趣。他们攻读而忘名,自乐而远利,双双沉醉于美好、和谐的艺术天地中。此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名家点评

  • 近代文艺理论家王国维:“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易安语也,其词品亦似之。(《人间词话》)
  • 济南教育学院原副教授徐北文:此词是咏桂花的。作者赞扬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不仅因为它的美丽,而是因为它长存浓烈的芳香,反映了她的审美观。上片采用直接描写的方法,下面采用侧面衬托的方法。通过议论赞美桂花,使主题深化。寄托遥深。(《李清照全集评注》)
  • 上海辞书出版社编审汤高才:“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寥寥十四字,为桂花传神写照。表现了三秋桂子的独特风韵。桂树,秋季开花,花簇生于叶腋,蕊小不显。“暗淡轻黄”,写桂花不以明艳照人的光彩和浓丽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然而,它秉性淡雅温柔,像一位恬静的淑女,自有其动人之处。“情疏迹远”,写桂树生高山而独秀、无杂树而成林的特性,不过,词人把桂花人格化了,赞美她情怀疏淡,远迹深山,惟将浓郁的芳香长留人间。从“咏物”来说,这开头两句写桂花,可说是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更妙的是,这两句看是咏桂花,又似咏人,似在歌颂一种内在的精神的美,语意蕴藉,耐人寻味。(《花鸟诗歌鉴赏辞典》)
  • 中国韵文学会理事蒋哲伦《读〈鹧鸪天〉》:《漱玉词》向以白描见长,而本篇却以议论取胜。但成功的经验不在于理性的思辨,而仍归于形象的辨析和强烈主观感情色彩,且二者的基础和出发点都离不开形象的描绘,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第一、二句对桂花外形特质的成功的描绘,为全词的议论奠定基础,那么,由此生发出来的议论,无论是正面的品评,还是侧面的比衬,或是无理的质问,都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至于议论或发问更不带丝毫的书卷气或头巾气,这样方能妙趣横生,令人叹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温庭筠和韦庄的词曾说过:“‘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又说:“‘弦上黄莺语’,端己语也,其词品似之”,今试仿其语曰:“‘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易安语也,其词品亦似之。”(《李清照词鉴赏》)
  • 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孙崇恩:上阕咏物抒怀。首二句写桂花的颜色姿质,赞美它淡雅、高洁、柔和的品性,形神兼备,独有风韵;接着议论抒情,直言桂花不需群花那样的“色”美,亦“自是花中第一流”。下阕深入一层赞美桂花为群芳之冠,先从节令上看,以梅菊衬比,桂花为中秋之冠;结尾评议屈原多以珍贵花草喻君子美德,惟独未写桂花之美引为憾事,再度突出桂花的高雅。全词咏物不滞于物,或以群花作比,或以梅菊衬比,或评骘古人,层层议论,连连抒怀,步步宕开,议中含情,情中见意,情调激扬,气势豪放,表现了女词人重内在美、素质美和崇尚淡雅高洁的情怀。(《李清照诗词选》)

猜你喜欢

清江引四首

元代 • 钱霖

梦回昼长帘半卷,门掩荼蘼院。蛛丝挂柳绵,燕嘴粘花片,啼莺一声春去远。

高歌一壶新酿酒,睡足蜂衙后。去深鹤梦寒,石老松花瘦,不如五株门外柳。

春归牡丹花下土,唱彻莺啼序。戴胜雨余桑,谢豹烟中树,人困昼长深院宇。

恩情已随纨扇歇,攒到愁时节。梧桐一叶秋,砧杵千家月,多的是几声檐外铁。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哭刘蕡

唐代 • 李商隐

上帝深宫闭九阍,巫咸不下问衔冤。

黄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雨翻。

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

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

夜游孤山记

清代 • 邵长蘅

余至湖上,寓辋川四可楼已半月。辋川者,家学士兄戒庵别业也。楼面孤山,暑甚,未能往。七夕后五日,雨过微凉,环湖峰峦,皆空翠如新沐。望明月上东南最高峰,与波溶漾,湖碧天青,万象澄澈。余游兴跃然,偕学士,呼小艇,渡孤山麓。从一奚童,登放鹤亭,徘徊林处士墓下。已舍艇,取径沮洳间,至望湖亭。凭槛四眺,则湖圆如镜,两高、南屏诸峰,回合如大环。盖亭适踞湖山之中,于月夜尤胜。亭废,今为龙王祠。西行过陆宣公祠,左右有居人数十家,灯火隐见林薄。

并湖行二里许,足小疲,坐泠桥石阑。学士指点语余曰:“宋贾似道后乐园废址,在今葛岭;又记称水竹院在西泠桥南,左挟孤山,右带苏堤,当即此地。”嗟乎!岚影湖光,今不异昔,而当时势焰之赫奕,妖冶歌舞亭榭之侈丽,今皆亡有,既已荡为寒烟矣!而举其姓名,三尺童子犹欲唾之。而林逋一布衣,垂六百余年,遗迹顾今尚存,何耶?相与慨叹久之。孤山来,经僧舍六七,梵呗寂然,惟凤林寺闻钟声寥寥也。作记以游之明日。

沉醉东风·自悟

元代 • 马谦斋

取富贵青蝇竞血,进功名白蚁争穴。虎狼丛甚日休?是非海何时彻?人我场慢争优劣,免使傍人做话说。咫尺韶华去也!

李清照
简介描述: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去世。

李清照所作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艺术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作品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集》《漱玉词》。今有《李清照集》辑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