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青陵蝶梦

清代纳兰性德

青陵蝶梦,倒挂怜么凤。退粉收香情一种,栖傍玉钗偷共。

愔愔镜阁飞蛾,谁传锦字秋河?莲子依然隐雾,菱花暗惜横波。

白话译文

蝴蝶双双在花丛中飞舞,幺凤鸟倒挂着枝头,惹人怜爱。蝴蝶交尾之后,身上的粉已经退去;幺凤鸟喜欢落在美人的发钗上。白天闻到好的香气,便收藏在尾翼之间,夜间则张开尾翼散发香气,它们在这退粉香的时刻种下深深情根,在美人的玉钗旁边嬉戏,双栖双宿。

闺房里飞蛾悠闲地飞舞,是谁在传递着相思的书信?情人的心意始终让人猜不透,镜子里只见她目光流盼,令人怜惜。

词句注释

  1. 清平乐: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双调,四十六字。
  2. 青陵蝶梦:比喻与妻子别离。
  3. 么凤:鹦鹉的一种,身体小巧,毛黄绿色,今俗称虎皮鹦哥。
  4. 玉钗:原指玉制的钗头、此处借指美丽的女子。
  5. 愔愔(yīn yīn):悄寂,幽深。
  6. 镜阁:女子的住室。
  7. 锦字:书信。
  8. 秋河:银河。
  9. 隐雾:隐遁。
  10. 菱花:指镜子。
  11. 横波:有神采的双眼。

作品赏析

这首《清平乐》笔端细腻轻柔,几笔勾勒便将一份怀念清晰画出。令思念如同一幅工笔画,实实在在地立于人们眼前,仿佛是一种可以观摩、可以触及的实物。

纳兰一生有着三位红颜知已,但可惜,都离他而去,纳兰的表妹与他从小青梅竹马,但可惜在他俩即将准备完婚之际,表妹却被选人宫中。纳兰的妻子卢氏与他感情甚好,二人携手红尘,只羡鸳鸯不羡仙。但世事无常,可惜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令卢氏远离纳兰,二人从此阴阳相隔。守着卢氏的身躯,纳兰才明白什么叫作咫尺天涯。是啊,我就在你身边,你却无法再睁开眼睛看看我。

“青陵蝶梦”,源自一个典故,相传大夫韩凭的妻子貌美如花,被宋康王看中,夺走,这位贞烈的妻子不甘心受辱,便自杀身亡。她的衣服居然最后化成蝴蝶,高飞而去,这个典故是指离别的妻室,纳兰在这里隐喻去世的卢氏。

卢氏对纳兰的影响是巨大的,纳兰在后期为她写了很多词,这首词为其代表,甚为感人。纳兰与卢氏曾被上天眷顾过,不过时间太短,就在纳兰还没有来得及好好享受生活的时候,上天又突然将这幸福收回,留给纳兰无尽的哀愁。

在屋内饲养的鹦鹉还在一旁,但妻子却已经不在了,睹物思人,思念更深,想要一诉衷肠,却只能对着玉钗千言万语。今后再也没人和自己共寄锦书,那最后的离别早已过去,而今留下的只有怀念,别无其他。

纳兰的词,写得似明似暗,欲说还休,总是有些隐衷的心意隐藏在词的字里行间,如同本词的最后一句“莲子依然隐雾,菱花偷惜横波”。对着镜子一遍一遍地在心里描摹自己的相思,这段刻骨铭心的苦楚一直到生命的终结也不会消逝。

当初的情深意重,昨日的伉俪情深都仿佛隐藏在岁月的波浪下,其实只有纳兰自己知道,这份情感,一直在他心里,就好像他只要一照镜子,就能看到卢氏的美丽容颜一样,千年不改。

创作背景

康熙十六年(1677年)卢氏因难产不幸去世,卢氏的死去对纳兰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写下这首悼亡词,既是为了安慰妻子的在天之灵,也是给自己的这段感情一个交代。

名家点评

  • 首都师范大学东方古籍研究所研究员张秉戌《纳兰词笺注》:“此篇典丽深婉,词中运用数典,曲折而深挚地表达了对亡妻的怀念。很有清真词的风调。”

猜你喜欢

上书谏吴王

两汉 • 枚乘

臣闻得全者昌,失全者亡。舜无立锥之地,以有天下;禹无十户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土不过百里,上不绝三光之明,下不伤百姓之心者,有王术也。故父子之道,天性也。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则事无遗策,功流万世。臣乘原披腹心而效愚忠,惟大王少加意念恻怛之心於臣乘言。

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之无极之高,下垂之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马方骇鼓而惊之,系方绝,又重镇之。系绝于天,不可复结;坠入深渊,难以复出。其出不出,间不容发。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脱。必若所欲为,危於累卵,难於上天;变所欲为,易於反掌,安於泰山。今欲极天命之上寿,弊无穷之极乐,究万乘之势,不出反掌之易,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走上天之难,此愚臣之所大惑也。

人性有畏其影而恶其迹者,却背而走,迹逾多,影逾疾;不如就阴而止,影灭迹绝。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欲汤之凔,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不绝之於彼,而救之於此,譬由抱薪而救火也。养由基,楚之善射者也,去杨叶百步,百发百中。杨叶之大,加百中焉,可谓善射矣。然其所止,百步之内耳,比於臣乘,未知操弓持矢也。福生有基,祸生有胎;纳其基,绝其胎,祸何自来?

泰山之霤穿石,殚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夫铢铢而称之,至石必差;寸寸而度之,至丈必过;石称丈量,径而寡失。夫十围之木,始生如蘖,足可搔而绝,手可擢而抓,据其未生,先其未形。砻蹐底厉,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畜养,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臣原大王熟计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无题二首

唐代 • 李商隐

其一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其二

幽人不倦赏,秋暑贵招邀。

竹碧转怅望,池清尤寂寥。

露花终裛湿,风蝶强娇饶。

此地如携手,兼君不自聊。

留余庆

清代 • 曹雪芹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忆江上吴处士

唐代 • 贾岛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走马引

唐代 • 李贺

我有辞乡剑,玉锋堪截云。

襄阳走马客,意气自生春。

朝嫌剑光静,暮嫌剑花冷。

能持剑向人,不解持照身。

纳兰性德
简介描述: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原名纳兰成德(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清朝初年词人。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帝赏识,为其之后发展奠定基础。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纳兰性德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不久便长辞于世,时年不过而立。

纳兰性德与陈维崧、朱彝尊合称“清词三大家”。“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纳兰词”的题材主要集中在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尤以逼真传神的写景著称,风格清丽婉约、格高韵远,独具特色,他被近代学者王国维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性德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