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

清代纳兰性德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白话译文

残雪凝聚的余晖照射在绘有山水画的屏风上,透着阵阵寒意。已到三更时分,远处却传来《梅花落》的笛声。在那无人处,月色微明。

我是人间失意而感伤之人,知道你为何事而两泪纵横。怕是在断肠的笛声里,你回忆起了平生的点点滴滴。

词句注释

  1. 浣溪沙:本是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又名《减字浣溪沙》《浣沙溪》《玩溪纱》《小庭花》《试香罗》《广寒枝》《怨啼鹃》等。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有平仄两体。
  2. 残雪:尚未化尽的雪。
  3. 画屏:绘有彩画的屏风。
  4. 落梅:古代羌族乐曲名,又名《梅花落》,以横笛吹奏。
  5. 月胧(lóng)明:指月色朦胧,不甚分明。
  6. 惆怅:伤感,愁闷,失意。
  7. 客:过客。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人生主题的词。上片整体比较平实,主要下力在于营造氛围上。第一句说雪后数日,残雪未销,月色照耀下,皎洁的白光呈现出带着寒意的光辉,五彩的花屏也因这种氛围而冷却了。这点出了环境,包括地点是在房中,时间则是在稍有月色的残雪之夜。接着视角转换,由视觉转移到听觉上。前句的场景“残雪凝辉冷画屏”可以说是看见的,而“落梅横笛已三更”则是听觉感知到的。这句时间上在前一句的基础上精确了,说“已三更”。这句营造了一种孤寂的氛围。试想一位三更难眠的人,在残雪未销的寒冷中独自徘徊,忽然听见横笛,不可谓不令人益发愁肠百结,不能自已。所以说,上片就整体上看,在营造氛围上传承了前人惯用的方法。

下片在写法上显然在上片的情感氛围笼罩下,突然情感爆发开来。下片前两句“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可谓突起得妙绝。纳兰性德将整个世界都客体化,并同自己分离开来,大有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情怀,有一种被世界抛弃的感觉。这两句中有似乎相对的两个主体,一个是“我是人间惆怅客”的“我”,另一个是“知君何事泪纵横”中的“君”。前一个很显然,就是词人自己。后一个“君”则大有可说的地方。或许有读者会以为这个“君”是纳兰性德所思念的那个人,或者他的妻子卢氏、恋人,甚至是他的朋友,等等,但总之,都是真正和“我”相区别的其他人。然而或许并非如此,这个“君”又何尝不能是纳兰性德自己。正因为自己本来知道自己孤独凄苦,饱尝人间离愁别苦,是所谓的“人间客”,因此情不自禁,潸然泪下,又马上回头看见自己竟然在流泪,也更是无人知晓,来给予慰藉,便回头自对自地冷嘲。这种情感又矛盾而又最为合情理。反观后,竟发现自己是如此可怜,竟然连哭泣似乎也毫无价值。最后一句“断肠声里忆平生”犹如妙绝的音乐一样,虽然停止,而余音绕梁,不绝如缕。这一句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联系了上片下片,将夜半笛声同忆平生结合起来;另一方面,用一个结尾来营造了一个新的开始,也就是“忆平生”三个字,这三个字能引导读者联想到词人生活,去思考更多的东西,可以说是个很好的留白。

全词残雪冷,花屏冷,月光冷,心更冷。

创作背景

纳兰性德怀经济之才,有“堂构之志”,渴望得到朝廷重用,奋志骋才,有所建树,但却只作了侍卫扈从,因此有志不骋的苦闷时有流露。该词就是他的这种身世之感的词作之一,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名家点评

  •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张秉戍:性德词中言语不啻与之(《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相似,即其此刻的心际也是与之相仿的,其壮志难酬,又无知音,英雄寂寞,实在是令人痛苦难耐,故于词中自称“我是人间惆怅客”,不免伤感之至。此篇是为前景后情的常见之法。虽是直抒胸臆,但其情真意深,故能生动感人,颇有感发的力量。(《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

猜你喜欢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宋代 •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木兰花慢·彭城怀古

元代 • 萨都剌

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如带,乱山回合云龙。

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更戏马台荒,画眉人远,燕子楼空。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解语花·梅花

宋代 • 吴文英

门横皱碧,路入苍烟,春近江南岸。暮寒如剪。临溪影、一一半斜清浅。飞霙弄晚。荡千里、暗香平远。端正看、琼树三枝,总似兰昌见。

酥莹云容夜暖。伴兰翘清瘦,箫凤柔婉。冷云荒翠,幽栖久、无语暗申春怨。东风半面。料准拟、何郎词卷。欢未阑,烟雨青黄,宜昼阴庭馆。

芳树

南北朝 • 萧衍

绿树始摇芳,芳生非一叶。

一叶度春风,芳芳自相接。

色杂乱参差,众花纷重叠。

重叠不可思,思此谁能惬。

纳兰性德
简介描述: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原名纳兰成德(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清朝初年词人。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帝赏识,为其之后发展奠定基础。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纳兰性德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不久便长辞于世,时年不过而立。

纳兰性德与陈维崧、朱彝尊合称“清词三大家”。“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纳兰词”的题材主要集中在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尤以逼真传神的写景著称,风格清丽婉约、格高韵远,独具特色,他被近代学者王国维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性德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