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东风·闲居

元代卢挚

雨过分畦种瓜,旱时引水浇麻。共几个田舍翁,说几句庄家话。瓦盆边浊酒生涯。醉里乾坤大,任他高柳清风睡煞。

恰离了绿水青山那答,早来到竹篱茅舍人家。野花路畔开,村酒槽头榨。直吃的欠欠答答。醉了山童不劝咱,白发上黄花乱插。

学邵平坡前种瓜,学渊明篱下栽花。旋凿开菡萏池,高竖起荼蘼架,闷来时石鼎烹茶。无是无非快活煞,锁住了心猿意马。

白话译文

雨过后便分畦种瓜,天旱时就引水浇麻。平时和几个老农在一起,谈论谈论庄稼。在瓦盆边饮酒度日,醉乡中觉得天地是如此之大,只管在高柳下吹着清风睡觉吧。

刚刚离开那边的绿水青山,又来到了竹篱茅屋的农舍。路边野花盛开,新酿的村酒香气浓烈,直喝得人东倒西歪。喝醉了山童也不管我,摘下路边的菊花,在白发上乱插。

学习邵平在山坡前种瓜,效法陶渊明在篱笆下栽花。很快就凿开荷花池,高高地搭起荼蘼架,郁闷时就拿石鼎烹茶。没什么对和错,也不去心猿意马,这样的生活真快活。

词句注释

  1. 双调:宫调名,元曲常用宫调之一。沉醉东风:曲牌名,北曲属双调。
  2. 畦:田垠。
  3. 田舍翁:种田的人。
  4. 瓦盆:古时一种粗陋的酒具。
  5. 乾坤:天地。
  6. 睡煞:睡过了头。
  7. 恰:刚才。那答:那块,那边。
  8. 早来:已经。
  9. 槽头:酿酒的器具。
  10. 欠欠答答:疯疯癫癫,痴痴呆呆。形容醉态。

作品赏析

首曲写出了日常生活中的农家乐,种瓜与浇麻,关心生产,关心老农与庄稼。既有生活情调,又有社会内容,昭示出作者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也表现出他不满当年时局,不愿与浊世中的政治交涉,宁可到醉梦里去寻找心灵的栖处。

在第二首小令中,有青山绿水,又有村野农舍,路边野花盛开,纯净朴实,又充满生机。村头正新酿美酒,酒香四溢,为平面化的自然山水增添了更丰富的层次。作品中的人,也是田园风光里的动人元素。村人正在酿酒,辛勤劳作,自食其力。这画面散发出心理的宁静乃至安乐,如陶渊明所写“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村里的孩子看“我”喝酒大醉也不干涉,显露出的也是一种天真与从容小令中的“我”是整个作品的核心,既是田园生活的观照者,也是参与者。他信步漫游,自在流连。看看野花,大口喝酒,直喝得酩酊大醉。喝醉之后,满头胡乱插着黄花。虽已年老头白,却仍旧热爱生活,享受生活,海醉于美酒和美景中;喝酒是喝得“欠欠答答”(意即疯疯癫癫、痴痴呆呆),戴花是满头“乱”插,这些词语,意态横生,写出醉态,也写出狂态。白头与黄花、惺忪醉眼,相映成一派烂漫,表现出他无拘无束的心灵。此外,黄花往往被用来特指菊花。如北宋黄庭坚有《鹧鸪天》词:“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着冠。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又如李清照《醉花阴》写重阳赏菊,自伤“人比黄花瘦”。因此,老者满头菊花,又象征他高雅的情趣与节操。这正与这个无争斗、无纷扰、无是非的田园相契合共同组成了一个理想世界。这首散曲大量使用俚俗日语,如“那答”“早来到”“欠欠答答”等,形象生动,使全曲洋溢着欢快活泼的气氛。同时青山、绿水、白发、黄花、童颜稚子与苍颜老者,组成了一幅形象清晰、色彩鲜明的画面。

末曲开始二句,用了两个典故。学邵平坡前种瓜:《史记》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诸君皆贺,邵平独吊。邵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从邵平以为名也。”后人以“邵平种瓜”比喻隐士高蹈远引的生活道路。学渊明篱下栽花:陶潜《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处喻指隐士高尚闲雅的隐居生活。作者向往在平凡的日子里,像邵平那样在山坡前种几株瓜秧,像陶渊明那样在篱笆下栽几棵菊花。一会儿去挖开一片池塘让荷花在其中生根,一会儿又去高高地搭起架子让荼䕷花在上面攀援。无所事事之后就坐下来用石鼎煮水,泡一壶茶细细地品尝。这样远离风波、宁静无忧的生活真是快活啊!它令人忘却了俗世的种种企盼和妄想。曲子以一种平淡而真切的语气,道出了作者对宁静无为生活的真诚渴盼,表达了作者对入仕生活紧张、疲倦、忧虑、烦恼的厌弃。但这种“乐隐”的闲居生活,对卢挚来说,不过是“了却公家事”后的一种暂时享受。

卢挚向往隐居生活,笔下的田园就是寄托他归隐理想的形象化图景。那种天机自流的美景,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无不令人悠然神往。

猜你喜欢

过故人庄

唐代 •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新城游北山记

宋代 • 晁补之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间。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松下草间有泉,沮洳伏见;堕石井,锵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螈。其上有鸟,黑如鸲鹆,赤冠长喙,俯而啄,磔然有声。

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系马石觜,相扶携而上,篁筱仰不见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牖相值。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磨戛,声切切不已。竹间梅棕,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迟明,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忆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清河作诗

魏晋 • 曹丕

方舟戏长水,湛澹自浮沉。

弦歌发中流,悲响有馀音。

音声入君怀,凄怆伤人心。

心伤安所念,但愿恩情深。

愿为晨风鸟,双飞翔北林。

岭南江行

唐代 • 柳宗元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

宋代 • 杨万里

其一

侧塞千山缝也无,上天下井万崎岖。

昨朝曾过芙蓉渡,寻到溪源一线初。

其二

山北溪声一路迎,山南溪响送人行。

也知流向金陵去,若过金陵莫寄声。

其三

后山勒水向东驰,却被前山勒向西。

道是水柔无性气,急声声怒慢声悲。

其四

日高谷底始微暄,岚翠依然透骨寒。

说与行人忙底事?金鸡声里促银鞍。

其五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其六

政是行人肠断时,子规得得向人啼。

若能泪得居人脸,始信春愁总为伊。

卢挚
简介描述:

卢挚(约1242年-1314年或约1242年-1315年后),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又号嵩翁。涿郡(今河北涿县)人。

卢挚于世祖至元五年(1268年)中进士,历任少中大夫、河南路总管、集贤学士、大中大夫、翰林学士等,官至翰林承旨。诗文与姚燧、刘因齐名,但实际成就不如姚、刘二人高。曾与散曲家马致远、女艺人珠帘秀相互唱和。以散曲见称。多写闲适隐逸生活,表现对功名宦途生涯的厌倦;亦写登临凭吊之作,寄寓对时势兴衰的感慨。情感真挚,风格明丽。一些写相思别离的作品,蕴藉婉曲。

卢挚是元初较有影响的作家,散曲也为时人赞颂。对南北文风融合多有贡献。其诗文学古,注重辞采,并要求自然。《文章宗旨》是其关于诗文理论的代表作,从中可以了解元初诗文理论的面目,寻绎金元诗文发展的线路。他的诗文正是上承宋金,下开元明复古风气的一个环节。还可从其诗文《寄徵士韩从善》里知道元代诗文是沿着韩愈开启的书面语改革的道路前行的。他提倡古文“辨而不华”“质而不俚”“无排句、无陈言、无赘辞”。其著有《江东稿》《疏斋集》《疏斋后集》,已佚。有今人《卢疏斋辑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