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东风·对酒

元代卢挚

对酒问人生几何,被无情日月消磨。炼成腹内丹,泼煞心头火。葫芦提醉中闲过。万里云山入浩歌,一任旁人笑我。

白话译文

一边饮酒一边想着这样的日子在人的一生中也是很难得的。岁月无情,时时刻刻,都在消磨着短暂的人生。只希望有一天能修心养性,跳出尘世,扑灭郁积在心中的火气,才能告别烦恼。在酒中过着稀里糊涂的生活。我渴望着有朝一日,纵情高歌,进入万里云山,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里去,任凭你怎样的嘲讽讥刺或不能理解,我也是听之任之,由它去吧。

词语注释

  1. 沉醉东风:曲牌名,南北曲兼有。北曲属双调,南曲属仙吕入双调。
  2. “对酒”句: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3. 消磨:消耗。
  4. 腹内丹:道家所练的一种气功,此比喻新的人生境界。
  5. 泼煞:泼灭。心头火:争名逐利的欲念。
  6. 葫芦提:糊里糊涂。

作品赏析

“对酒问人生几何。”开头第一句,诗人借用了曹操《短歌行》中的句子,插入一“问”字,以强调“人生几何”这一层意思。作者对人寿易尽、生命短促的感叹是深沉的。“被无情日月消磨”句,是对这层意思的补充。岁月无情,转眼间就把一个翩翩少年“消磨”成鬓发苍苍的老人了。二句组成一个层次,开头就给人一种惆怅的感觉。

“炼成腹内丹,泼煞心头火”二句,指归依道家炼丹修道,以扑灭心头的不平之火。道家丹鼎派主张修炼内外丹以成仙,“外丹”是用铅汞配制其他药物,放在炉鼎内烧炼成丹药。从这两句话向深层逆推,读者可以窥探到作者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许多愤慨和不平,但又无法发泄,只能强自压抑。“葫芦提”句又转回喝酒。希望酒醉后稀里糊涂,以解除许多苦恼――和修炼一样,这仍是来源于对现实的不满和谋求摆脱的方法。

作者的忧愤,可谓深矣。“万里云山人浩歌,一任旁人笑我”二句,思想进一步飞驰,幻想唱着浩歌进入万里云山,以彻底脱离现实,忘怀世事。这一“万里云山入浩歌”的形象是放诞不羁的,可以引起旁人的讪笑;但是作者置这种讪笑于不顾,依然故我。这说明他超脱的愿望是何等的强烈了。

这首曲从表面上看比较消极,充满了出世思想;但透过现象寻找其内在原因,读者还是可以看到骨子里的愤慨与不平。作者的感情是压抑的,但字面上又表现得旷放通脱。由于使用了一些衬字,曲子显得更为通俗和流畅。

创作背景

卢挚“年及弱冠”,“已登仕版”,先后任地方及中央大吏,仕途顺利,但卢挚内心深处时时泛起退步出世的波澜;作者饮酒时,心中泛起退出官场的波澜而写了这首小令。

名家点评

  • 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洪柏昭《元曲三百首鉴赏辞典》:“这首曲从表面上看比较消极,充满了出世思想;但透过现象寻找其内在原因,我们还是可以看到骨子里的愤慨与不平。作者的感情是压抑的,但字面上又表现得旷放通脱。由于使用了一些衬字,曲子显得更为通俗和流畅。”

猜你喜欢

江村晚眺

宋代 • 戴复古

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

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

宋代 • 李好古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谩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

金朝 • 元好问

其一

道旁僵卧满累囚,过去旃车似水流。

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

其二

随营木佛贱于柴,大乐编钟满市排。

虏掠几何君莫问,大船浑载汴京来。

其三

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

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

清商怨·葭萌驿作

宋代 • 陆游

江头日暮痛饮,乍雪晴犹凛。山驿凄凉,灯昏人独寝。

鸳机新寄断锦,叹往事、不堪重省。梦破南楼,绿云堆一枕。

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

宋代 • 张元干

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谁伴我,醉中舞?

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谩暗涩、铜华尘土。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否?风浩荡,欲飞举。

卢挚
简介描述:

卢挚(约1242年-1314年或约1242年-1315年后),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又号嵩翁。涿郡(今河北涿县)人。

卢挚于世祖至元五年(1268年)中进士,历任少中大夫、河南路总管、集贤学士、大中大夫、翰林学士等,官至翰林承旨。诗文与姚燧、刘因齐名,但实际成就不如姚、刘二人高。曾与散曲家马致远、女艺人珠帘秀相互唱和。以散曲见称。多写闲适隐逸生活,表现对功名宦途生涯的厌倦;亦写登临凭吊之作,寄寓对时势兴衰的感慨。情感真挚,风格明丽。一些写相思别离的作品,蕴藉婉曲。

卢挚是元初较有影响的作家,散曲也为时人赞颂。对南北文风融合多有贡献。其诗文学古,注重辞采,并要求自然。《文章宗旨》是其关于诗文理论的代表作,从中可以了解元初诗文理论的面目,寻绎金元诗文发展的线路。他的诗文正是上承宋金,下开元明复古风气的一个环节。还可从其诗文《寄徵士韩从善》里知道元代诗文是沿着韩愈开启的书面语改革的道路前行的。他提倡古文“辨而不华”“质而不俚”“无排句、无陈言、无赘辞”。其著有《江东稿》《疏斋集》《疏斋后集》,已佚。有今人《卢疏斋辑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