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这愁绪什么时候才是尽头?滴落在空空台阶上的细雨终于止住,夜晚如此清冷,正是适宜葬花的天气。你离我而去已整整三年,纵然是一场大梦,也早就应该醒来了。你一定是觉得人间没有趣味吧,不如泥土深处的黄泉,虽冷冷清清,但它能埋葬所有的愁怨。你倒是去了那清净之地,而我们生生世世不离不弃的约定,就这样被你抛弃。
如果可以寄书信到黄泉该多好,好让我知道你这些年过得怎样,是谁在身旁照顾你。夜深了,我仍然辗转反侧,无法入睡,不忍听他们的续弦之议。让我们来生再结为知己吧,就怕真的有来生,我们两个仍然无法长相厮守。而今,我的泪水已经流尽,纸钱烧成灰,飘忽不定。
词一开篇,作者就化用李之仪《卜算子》中“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的成句,看似突兀的一个反问句,却真实地道出纳兰对卢氏之死所表达出的哀伤痛悼之情,虽然卢氏已经去世三年,但是纳兰对她的思念却一直没有停止,他也曾想开始新的生活,却又始终放不下旧情,在亡妇忌日之时,他的这种郁结已久的矛盾心情终于得以释放,一个“恨”字,点明了全词的主旨。
接下来作者交代了时间、地点,“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卢氏的忌日是农历五月三十,此时正是绿叶茂盛、花渐凋谢的暮春季节,因此说是“葬花天气”。屋外雨声连连,而纳兰的心情则沉重凄清,所以他虽然身在春季,却感受此时已是“寒更”。
对于卢氏的离世,纳兰始终不能承认这个事实,因此他总希望这只是一个梦,等到梦醒之后,卢氏就会出现在他的面前。但幻想终究是幻想,不会有梦一做就是三年。对于卢氏之死的原因,纳兰猜想是因为她“料也觉、人间无味”。因为坟墓虽然冷清孤寂,但是却能够把所有的愁苦都埋葬于地下。
上片结尾“钗钿约,竟抛弃”呼应开篇“此恨何时已”,似有怨恨之意,你和我本有钗钿之约,如今你却要违背誓言,让我独自一人痛苦地生活在人间。
全词到了下片,纳兰开始倾诉自己的别后生涯。“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纳兰在这里设想阴间如果能通书信,自己也就能够知道卢氏这些年来的苦乐哀思与准一起相伴度过。词从空阶滴雨,仲夏葬花写来,引起伤春之感和悼亡之思;又以夜台幽远,音讯不通,以至来生难期,感情层层递进,最后万念俱灰。此生已矣,来世为期。全词虚实相间,实景与虚拟,所见与所思,糅合为一,历历往事与冥冥玄想密合无间。纳兰词“哀感顽艳”、“令人不能卒读”,于此可见一斑。
从生前的恩爱,到关心亡妻死后的生活,甚至在其逝去后经常夜不能寐、辗转反侧地思念她,可见纳兰对卢氏的爱已经深入骨髓。 “湘弦”一词在这里明指纳兰害怕睹物思人,因此不忍再弹那哀怨凄婉的琴弦,也暗含了他不忍续弦再娶之意。
据记载,纳兰在卢氏死后,“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多”。由此可见,纳兰不但把卢氏当成了自己的贤内助,更是把她视为知己,这在封建社会中,是一个难能可贵的观念,因此在妻死不能复生、自己又不忍续弦的情况下,纳兰想要和卢氏“待结个、他生知己”,这虽然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自我安慰。但是纳兰对此无比的执着,甚至还害怕他们两个人即使来生结缘。却也像今生这样命薄,美好的光景、美好的情缘不能长久。
在词的结尾,纳兰终于从内心世界回到现实,在那空阶之上,亲手点燃了祭奠亡妻的纸钱,并且自己心中所有的情感都化成一句话,“清泪尽,纸灰起”。
康熙十六年(1677年)卢氏因难产不幸去世,这首词即作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农历五月三十日,为卢氏亡故三周年之时。

身外闲愁空满,眼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细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劝,深情惟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 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
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 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於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且今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刺入,而主人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袖,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 。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客曰:“相公倦,谢客矣!客请明日来!”即明日, 又不敢不来。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抵门;门者怒曰:“为谁?”则曰 :“昨日之客来。”则又怒曰:“何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客心耻之 ,强忍而与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又立向所立厩中。 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 起则上所上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後命吏纳之。 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出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 无阻我也!”门者答揖。大喜奔出,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 相公厚我,厚我!”且虚言状。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之矣。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闻者亦心许交赞之。
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长者谓仆能之乎?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闲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斯则仆之褊衷,以此长不见怡於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吾惟有命,吾惟守分而已。”长者闻之,得无厌其为迂乎?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至于长者之抱才而困,则又令我怆然有感。天之与先生者甚厚,亡论长者不欲轻弃之,即天意亦不欲长者之轻弃之也,幸宁心哉!
乔家深闭郁金堂。朝镜事梅妆。云鬟翠钿浮动,微步拥钗梁。
情尚秘,色犹庄。递瞻相。弄丝调管,时误新声,翻试周郎。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旧时心事,说着两眉羞。长记得、凭肩游。缃裙罗袜桃花岸,薄衫轻扇杏花楼。几番行,几番醉,几番留。
也谁料、春风吹已断。又谁料、朝云飞亦散。天易老,恨难酬。蜂儿不解知人苦,燕儿不解说人愁。旧情怀,消不尽,几时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