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清代纳兰性德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白话译文

这愁绪什么时候才是尽头?滴落在空空台阶上的细雨终于止住,夜晚如此清冷,正是适宜葬花的天气。你离我而去已整整三年,纵然是一场大梦,也早就应该醒来了。你一定是觉得人间没有趣味吧,不如泥土深处的黄泉,虽冷冷清清,但它能埋葬所有的愁怨。你倒是去了那清净之地,而我们生生世世不离不弃的约定,就这样被你抛弃。

如果可以寄书信到黄泉该多好,好让我知道你这些年过得怎样,是谁在身旁照顾你。夜深了,我仍然辗转反侧,无法入睡,不忍听他们的续弦之议。让我们来生再结为知己吧,就怕真的有来生,我们两个仍然无法长相厮守。而今,我的泪水已经流尽,纸钱烧成灰,飘忽不定。

词句注释

  1. 金缕曲:词牌名。又名《贺新郎》《乳燕飞》,亦作曲牌名。一百十六字,前后片各六仄韵。
  2. 葬花天气:指春末落花时节,大致是农历五月,这里既表时令,又暗喻妻子之亡如花之凋谢。
  3. 夜台:指坟墓。
  4. 钗钿约:钗钿即“金钗”、“钿合”,女子饰物。暗指爱人间的盟誓。
  5. 重泉:即“黄泉”、“九泉”,指生死两隔。
  6. 双鱼:书信,典出古乐府。
  7. 湘弦:即湘灵鼓瑟之弦。传说舜之妃子溺湘水而亡,后为水神,古代诗词中常用琴瑟代指夫妻,这里指纳兰不忍再弹奏那哀怨凄婉的琴弦,否则会勾起悼亡的哀思。

作品赏析

词一开篇,作者就化用李之仪《卜算子》中“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的成句,看似突兀的一个反问句,却真实地道出纳兰对卢氏之死所表达出的哀伤痛悼之情,虽然卢氏已经去世三年,但是纳兰对她的思念却一直没有停止,他也曾想开始新的生活,却又始终放不下旧情,在亡妇忌日之时,他的这种郁结已久的矛盾心情终于得以释放,一个“恨”字,点明了全词的主旨。

接下来作者交代了时间、地点,“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卢氏的忌日是农历五月三十,此时正是绿叶茂盛、花渐凋谢的暮春季节,因此说是“葬花天气”。屋外雨声连连,而纳兰的心情则沉重凄清,所以他虽然身在春季,却感受此时已是“寒更”。

对于卢氏的离世,纳兰始终不能承认这个事实,因此他总希望这只是一个梦,等到梦醒之后,卢氏就会出现在他的面前。但幻想终究是幻想,不会有梦一做就是三年。对于卢氏之死的原因,纳兰猜想是因为她“料也觉、人间无味”。因为坟墓虽然冷清孤寂,但是却能够把所有的愁苦都埋葬于地下。

上片结尾“钗钿约,竟抛弃”呼应开篇“此恨何时已”,似有怨恨之意,你和我本有钗钿之约,如今你却要违背誓言,让我独自一人痛苦地生活在人间。

全词到了下片,纳兰开始倾诉自己的别后生涯。“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纳兰在这里设想阴间如果能通书信,自己也就能够知道卢氏这些年来的苦乐哀思与准一起相伴度过。词从空阶滴雨,仲夏葬花写来,引起伤春之感和悼亡之思;又以夜台幽远,音讯不通,以至来生难期,感情层层递进,最后万念俱灰。此生已矣,来世为期。全词虚实相间,实景与虚拟,所见与所思,糅合为一,历历往事与冥冥玄想密合无间。纳兰词“哀感顽艳”、“令人不能卒读”,于此可见一斑。

从生前的恩爱,到关心亡妻死后的生活,甚至在其逝去后经常夜不能寐、辗转反侧地思念她,可见纳兰对卢氏的爱已经深入骨髓。 “湘弦”一词在这里明指纳兰害怕睹物思人,因此不忍再弹那哀怨凄婉的琴弦,也暗含了他不忍续弦再娶之意。

据记载,纳兰在卢氏死后,“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多”。由此可见,纳兰不但把卢氏当成了自己的贤内助,更是把她视为知己,这在封建社会中,是一个难能可贵的观念,因此在妻死不能复生、自己又不忍续弦的情况下,纳兰想要和卢氏“待结个、他生知己”,这虽然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自我安慰。但是纳兰对此无比的执着,甚至还害怕他们两个人即使来生结缘。却也像今生这样命薄,美好的光景、美好的情缘不能长久。

在词的结尾,纳兰终于从内心世界回到现实,在那空阶之上,亲手点燃了祭奠亡妻的纸钱,并且自己心中所有的情感都化成一句话,“清泪尽,纸灰起”。

创作背景

康熙十六年(1677年)卢氏因难产不幸去世,这首词即作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农历五月三十日,为卢氏亡故三周年之时。

名家点评

  • 当代词学大师唐圭璋《纳兰容若评传》:“柔肠九转,凄然欲绝。”
  • 现代作家盛冬玲《纳兰性德词选》:“这又是一阕悼亡之作。作者在卢氏夫人逝世三周年的忌日,追念亡妻,不禁悲从中来,转侧难眠。因想打破人世冥间的界限,通问近来消息;又想跨越今生来世的鸿沟,结个他生知己。词意悲切,而不加修饰。只如家常相对,倾诉衷肠。其一往情深、哀不自胜之处,感人至深。”
  • 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钱仲联《清词三百首》:“悼亡词,要用血和泪写成,情感真挚,哀思缠绵,语言要自然朴素,不尚涂泽。说真挚,但不要庸俗,著名的元稹《遣悲怀》诗,虽真实,但夹杂一些庸俗的东西。千古的词家绝作,只有苏轼的《江城子·记梦》了,情挚而又形象突出,双方人物活动在梦中与梦外。饮水词中悼亡之作较多。有人物活动,更突出的是主观抒情,极哀怨之致,这一阕可为代表。语言方面,有些典故和代词。但比较为人们所熟知和常用,于全词无碍。”

猜你喜欢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宋代 • 李清照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小桃红·晓妆

元代 • 乔吉

绀云分翠拢香丝,玉线界宫鸦翅。露冷蔷薇晓初试。淡匀脂,金篦腻点兰烟纸。含娇意思,殢人须是,亲手画眉儿。

空城雀

唐代 • 李白

嗷嗷空城雀,身计何戚促。

本与鹪鷯群,不随凤皇族。

提携四黄口,饮乳未尝足。

食君糠秕馀,常恐乌鸢逐。

耻涉太行险,羞营覆车粟。

天命有定端,守分绝所欲。

喜同费君长官游

宋代 • 周敦颐

寻山寻水侣尤难,爱利爱名心少闲。

此亦有君吾茂乐,不辞高远共跻攀。

柳枝词

宋代 •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纳兰性德
简介描述: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原名纳兰成德(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清朝初年词人。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帝赏识,为其之后发展奠定基础。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纳兰性德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不久便长辞于世,时年不过而立。

纳兰性德与陈维崧、朱彝尊合称“清词三大家”。“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纳兰词”的题材主要集中在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尤以逼真传神的写景著称,风格清丽婉约、格高韵远,独具特色,他被近代学者王国维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性德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