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儿媚·中元夜有感

清代纳兰性德

手写香台金字经,惟愿结来生。莲花漏转,杨枝露滴,想鉴微诚。

欲知奉倩神伤极,凭诉与秋擎。西风不管,一池萍水,几点荷灯。

白话译文

我亲手用金泥抄写佛经,祈祷来生能再与你结缘。莲花形的更漏转动着,时间就这样一点点过去,夜已将尽,杨柳枝滴落冰凉‘的露水。我又抄写了一夜的经文,佛祖应该知晓我的诚意了吧。

我为你伤心已极,而这些伤心,唯有说给自己听。水面上孤单单漂着浮萍与几盏荷花灯,西风却毫不怜惜地吹了过去。

词句注释

  1. 眼儿媚:词牌名,又名《秋波媚》。双调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中元:指农历七月十五日。旧俗民间于此日有祭祀亡故亲人的活动,是日于水上放荷灯,以奠亡灵。
  2. 香台:佛殿之别称,即烧香之台。金字经:佛经。
  3. 莲花漏:古代一种计时器;。鉴:审察、辨明。此三句意谓想默数着漏滴、露滴来表明我的心意是否真诚。
  4. “欲知”二句:意谓想要知道我供奉神明,又伤心至极的心情,惟有这秋日里的荷灯可以证明了。凭诉:即凭说,辨明之证据。秋擎:指所放之荷灯。

作品赏析

纳兰作此词时卢氏刚亡故不久,又正值祭祀之日,近年陪伴之人,恍然竟成吊唁之人,怎能不泪零。伤怀处,亲手用金泥抄写金字经,即佛经,一遍一遍,虔诚写那经文,絮絮地祈求,唯愿来生,还能与其再续今生之缘,再结连理。要知自妻子卢氏亡故以后,纳兰对佛学的研究愈加痴迷。也难怪,困于情伤,痛于生死,自会萌生了净化、自慰之心。痴情无奈,苦困相思,只能反复苦写不停,企盼那来世之缘,精诚所至。

“莲花漏转,杨枝露滴,想鉴微诚”两个典故,取自佛家之说,深刻了心意实诚,让人感动不已。莲花漏是古时计时器之一,一点一滴,日复一日,纳兰诚心的祈望,正似这漏滴点点,掷地有声的不是他的清泪,而是深情款款。杨枝水喻指的则是能使万物复苏的甘露。《晋书》中流传下的典故说,石勒之子石斌暴病而终,石勒请来的高僧用杨枝蘸水滴在他儿子身上,这甘露竟真的使石斌生还。这里表达的是深切的愿望,即便是死生之遥,痴心不改。

欲说还休,对那佛堂之中的神明诉说:要知道我诚心供奉,伤痛之至,浮在秋水上的荷灯,自能证明我的痴情我的诚挚。——言语之中,好似有万千愁绪,不被理解,只能观景寻找依托之物。想象那场景,渺小的荷灯浮于苍茫的秋水上,微光寂寥,正似纳兰心中,此时百感交集,踌躇万千。这相思,这离愁,这回忆,又有何用,故人不再,天上人间,何似当年。

最后一句,更是让人悲恸万分。“不管”一词,读来备感西风无情。“一池萍水,几点荷灯”,又甚是孤寂。又让人想到“萍水相逢”,“萍”是水上漂浮不定的浮萍。看秋水为那一池“萍水”,纳兰又暗比自己是无根之萍,只得飘荡于这无边的惆怅中。爱人已故,自己惟似漂泊客。

全词围绕着中元节特有的习俗落笔,只在词的末尾摹景,用西风的无情反衬出自己悼念亡妻的深情,使自己所抒发的悲痛之情更加厚重深浓。

创作背景

词写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七月十五日,纳兰作此词时卢氏刚亡故不久,又恰逢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祭祀亲人,词人为了怀念妻子卢氏而写下这首词。

名家点评

  • 首都师范大学东方古籍研究所研究员张秉戌《纳兰词笺注》:“旧俗中元节是祭祀亡灵的时候,作者于此时又痛苦地怀念起已故的妻子,于是发之为词,不胜悲悼。词围绕着中元节特有之习俗落笔,只在结处摹景,用西风之无情反衬自己悼念亡妻的深情,使所抒之悲痛情感更浓厚深重。”

猜你喜欢

南乡子·乘彩舫

五代 • 李珣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游女带香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

怎知他、春归何处?相逢且尽尊酒。少年袅袅天涯恨,长结西湖烟柳。休回首,但细雨断桥,憔悴人归后。东风似旧。问前度桃花,刘郎能记,花复认郎否?

君且住,草草留君翦韭。前宵更恁时候。深杯欲共歌声滑,翻湿春衫半袖。空眉皱,看白发尊前,已似人人有。临分把手。叹一笑论文,清狂顾曲,此会几时又?

丁香结·夷则商秋日海棠

宋代 • 吴文英

香袅红霏,影高银烛,曾纵夜游浓醉。正锦温琼腻。被燕踏、暖雪惊翻庭砌。马嘶人散后,秋风换、故园梦里。吴霜融晓,陡觉暗动偷春花意。

还似。海雾冷仙山,唤觉环儿半睡。浅薄朱唇,娇羞艳色,自伤时背。帘外寒挂澹月,向日秋千地。怀春情不断,犹带相思旧子。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宋代 •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茅塘马上

宋代 • 贺铸

壮图忽忽负当年,回羡农儿过我贤。

水落陂塘秋日薄,仰眠牛背看青天。

纳兰性德
简介描述: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原名纳兰成德(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清朝初年词人。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帝赏识,为其之后发展奠定基础。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纳兰性德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不久便长辞于世,时年不过而立。

纳兰性德与陈维崧、朱彝尊合称“清词三大家”。“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纳兰词”的题材主要集中在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尤以逼真传神的写景著称,风格清丽婉约、格高韵远,独具特色,他被近代学者王国维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性德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