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晴至报恩山寺

宋代文同

山石巉巉磴道微,拂松穿竹露沾衣。

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

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犹卧斫桑稀。

暮烟已合牛羊下,信马林间步月归。

白话译文

我拨开松枝穿过竹林踏上了高峻的山间石径,挂满了露珠的松枝竹叶打湿了衣裳。

晓雾散去,一对海鸥飞落在远处浩渺的水面;旭日东升,阳光照在高高的林枝上,惊飞了一只美丽的雉鸟。

田里的大麦尚未收割,是因为今年的庄稼种时没有赶早;幼蚕仍在安然盘卧,是因为可以采摘的桑枝已经稀少。

夕阳西下,伴着牛羊归去,云烟把大地笼罩,我也牵着马儿踏着月色,走在了归家的林间小道。

词句注释

  1. 报恩山寺:在作者故里,早废。
  2. 巉(chán):山势高峻貌。磴道微:指石梯连续的细小山路。
  3. 烟开:烟雾散开。
  4. 治圃晚:因大麦尚未收割,故种植蔬菜晚了。治圃,种植蔬菜。
  5. 斫(zhuó):砍。这里作“采”字解,指采桑。
  6. 合:此为笼罩的意思。牛羊下:指放牧归来。《诗·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牛羊下来。”
  7. 信马:任马行走,让马自由自在地驼着我走。

作品赏析

《早晴至报恩山寺》这首诗,写得像一幅反映农村生活的风景画,表现出了这位画家诗人的写作特点。

诗的开头,“山石峻嚵磴道微,拂松穿竹露沾衣”。“山石险峭,有一条依稀可辨的石级山路。人从拂面的松枝竹梢中穿过,露水打湿了衣裳。这里,拂松穿竹,不是分指从竹丛中穿过,松枝拂人,而是合指穿过松林竹丛,松枝竹梢拂人。

“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说远处水上,淡烟消散,落下双鸥;太阳照着高高的树林,飞起一只野鸡。描绘出一幅远水高林,野鸟飞翔的画面,色调鲜明阔朗,是全诗中的突出部分。

“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犹卧斫桑稀”,写山村暮春初夏之交的生产状况。大麦没有收割,整治菜园子已经晚了春蚕还在喂养,桑树也显得枝叶稀疏。从这一联诗看,作者对农家生活还是比较熟悉的。大麦收割前就得整治菜园子,春蚕也是到了吐丝做茧时才停止吃桑叶。这一联诗描绘了又一个画面,从远水高林,移到村外麦地桑丛,视点从远到近。

末一联,“暮烟已合牛羊下”,写村庄中的晚景。暮霭笼罩,放牧的牛羊从山上下来了。这一句的意境,是从《诗经·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句中化出来的,用在这里,写山村的晚景,很妥贴。“信马林间步月归”,是说自己,骑在马上,踏着月色,信步回到住处。写的是山村中的画面,视点从村外移到村中。

全诗八句,时间是从清早露水未干时出发,一直到了晚上月亮上来,才到达住处。一路上,信马慢行,欣赏沿途的自然风光。给读者描绘了一个个画面,视点随着移动。正表现出一位画家诗人作品中诗情画意融为一体的艺术特色。

创作背景

文同是北宋的诗人兼画家,常融诗画艺术于一体,此诗即是诗人反映家乡生活的诗画艺术作品,记录诗人从早至晚山游之所见。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名家点评

  • 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林冠夫:中间两联,按照律诗的要求,是两联对子。“烟开远水”一联,远处水上,淡雾消散,落下双鸥;太阳照耀的树林,飞起野鸡。描绘出一幅远水高林,野鸟飞翔的画面。色调鲜明,境界阔朗,处在动态之中,画面显得更加生意盎然。“大麦未收”一联,写的暮春初夏之交的山村农事。看来,诗人对农家生活还是相当熟悉的。(《山水诗歌鉴赏辞典》)
  •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陶文鹏:此诗写雨后初晴的早晨至报恩山寺途中景色。作者不仅以诗人的灵心在寻常景物中捕捉住诗意的新鲜的感受,而且还以画家的眼光观察山水,选取描写角度,并渲染出有空间层次、有光色变化的画面,成功地在画面上显现自己闲淡的意趣。(《中国现代文学词典·诗歌卷·4·宋》)

猜你喜欢

荔枝香近·送人游南徐

宋代 • 吴文英

锦带吴钩,征思横雁水。夜吟敲落霜红,船傍枫桥系。相思不管年华,唤酒吴娃市。因话、驻马新堤步秋绮。

淮楚尾。暮云送、人千里。细雨南楼,香密锦温曾醉。花谷依然,秀靥偷春小桃李。为语梦窗憔悴。

王翱秉公

明代 • 王翱

王翱一女,嫁于畿辅某官为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而语妻曰:“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何吝者?”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宿于朝房,旬乃还第。婿竟不调。

人月圆·吴门怀古

元代 • 张可久

山藏白虎云藏寺,池上老梅枝。洞庭归兴,香柑红树,鲈鲙银丝。

白家池馆,吴宫花草,可似当时。最怜人处,啼乌夜月,犹怨西施。

狂雪随风扑马飞,惹烟无力被春欺。莫教移入灵和殿,宫女三千又妒伊。

茂陵

唐代 • 李商隐

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

内苑只知含凤嘴,属车无复插鸡翘。

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修成贮阿娇。

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

文同
简介描述:

文同(1018年~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先生,梓潼(今四川梓潼县)人。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曾任太常博士,集贤校理知陵、洋、湖等州。为人操韵高洁,襟怀洒落,为司马光、苏轼所敬重。善画竹,常融诗画艺术于一体,颇有创造。诗风质朴、自然。有《丹渊集》四十卷。

文同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