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汾阳旧宅

唐代赵嘏

门前不改旧山河,破虏曾轻马伏波。

今日独经歌舞地,古槐疏冷夕阳多。

白话译文

郭子仪旧宅门前山河依旧,缅怀郭氏,他的功劳大概要胜过东汉的马援。

今日独自经过汾阳旧宅的歌舞楼,只见夕阳映照着萧疏冷落的宅前古槐。

词语注释

  1. 汾阳:指郭子仪。郭子仪是安史之乱后重建唐王朝的关键人物,封汾阳王。参看张籍《法雄寺东楼》:“汾阳旧宅今为寺,犹有当年歌舞楼。四十年来车马寂,古槐深巷暮蝉愁。”
  2. 旧山河:江山依旧。
  3. 马伏波:即马援,他曾佐光武帝刘秀创建东汉王朝,因南征有功,封伏波将军。
  4. 歌舞地:即歌舞楼,郭予仪曾建歌舞楼,纵情声色。
  5. 古槐:古代贵族住宅前多植槐树。

作品赏析

首句照应题面,写郭子仪旧宅门前山河依旧。次句再强调郭子仪恢复唐室之功勋。东汉马援,曾封伏波将军。诗人拿马援与郭子仪相比较,这不仅仅是因为“波”字与“河”字押韵,而且还因为二人的战功类似,即都是“破虏”,都是在平定少数民族叛乱的战争中建立了殊勋。所以,这种比较是很中肯的。但郭子仪的功勋远远超出马援之上,理应受到唐室的长久尊重,这就为后文描写唐室对功臣之薄作了有力的衬跌。

诗的后二句,描写郭子仪旧宅已经冷落荒废。末二句写郭子仪故居荒废,是符合历史真实的。又据张籍诗,汾阳旧宅位于“古槐深巷”,所以结句写的“古槐疏冷”也是符合生活真实的。诗人在反映这一真实的生活现象时,没停留在复述事实上,而是注意了溶情于景,作了艺术渲染。昔日的歌舞地,不见人群车马,只见草木,巳显示其冷落,而且树木也稀疏得不能蔽日,所以这里的夕阳光辉特别多,这就更加衬托出了故宅的荒凉。

这首诗的描写对象是汾阳旧宅,但它的意旨没有停留在咏怀陈迹上,它还具有讽刺朝廷对功臣冷薄寡思的言外之意。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主要在于它继承和发扬了盛唐中唐咏怀古迹的诗歌传统,善于把历史事实与眼前景象融合成为意境。在这首诗里,诗人把郭子仪恢复唐室山河的史实与眼前所见古槐夕阳景象融合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这个意境既有历史内容,又有现实意义。

创作背景

郭子仪生前虽因建立殊功而名重一时,但当时却受到猜忌。他死后子孙也受到权贵的迫害而使家道衰落。诗人有感于此,写下这首诗。

名家点评

  • 明周埏《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晚七绝》:谢叠翁谓崔护《题城南庄》诗妙,岂若此后二句之有味。然崔诗清雅,赵诗明响,各有好处。
  • 清代高士奇《三体唐诗辑注》卷一:张籍《法雄寺东楼》诗云:“汾阳旧宅今为寺,止有当年歌舞楼。四十年来车马路,古松深巷暮蝉愁。”观此,则宅已为寺矣。按史称,郭氏子孙富贵封爵,至开成后犹不绝,则其宅不应在贞元、元和中已为寺也。然《郭唏传》云:卢杞秉政,多论夺郭氏旧宅。德宗稍闻,乃诏曰:“子仪有大勋,尝誓山河琢金石,自今有司毋得受。”按:此诏虽禁有司论夺,未尝以已夺者还之也。岂宅为寺在此时乎?夫以子仪之勋,肉未寒而不保其室,德宗待功臣何薄耶?故此诗第一、第二句深致意焉。
  • 清代吴昌祺《删订唐诗解》:“山河不改”而曰“门前”,其意无限。用“伏波”者,与帝为婚姻也。
  • 清代沈德潜《重订唐诗别裁集》卷二十:见山河如故,而恢复山河者已不堪凭吊矣。可感全在起句。
  • 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一起已具全神。
  • 清代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此非仅伤兴废,乃叹本朝待功臣之薄也。用意全在上半首。山河之誓,千古不改。今门前山河如故,而功臣之第已如此。次句复著明显功,以形其薄。用意深婉,所以有味。

猜你喜欢

喜同费君长官游

宋代 • 周敦颐

寻山寻水侣尤难,爱利爱名心少闲。

此亦有君吾茂乐,不辞高远共跻攀。

长歌续短歌

唐代 • 李贺

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

秦王不可见,旦夕成内热。

渴饮壶中酒,饥拔陇头粟。

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

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

徘徊沿石寻,照出高峰外。

不得与之游,歌成鬓先改。

青颦粲素靥。海国仙人偏耐热。餐尽香风露屑。便万里凌空,肯凭莲叶。盈盈步月。悄似怜、轻去瑶阙。人何在,忆渠痴小,点点爱轻撅。

愁绝。旧游轻别。忍重看、锁香金箧。凄凉清夜簟席。杳杳诗魂,真化风蝶。冷香清到骨。梦十里、梅花霁雪。归来也,恹恹心事,自共素娥说。

辨奸论

宋代 • 苏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杨氏之子

南北朝 • 刘义庆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赵嘏
简介描述:

赵嘏(约806年-852年),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唐代诗人。赵嘏早年有河东、塞北之行。大和时,游元稹浙东幕。复游沈传师江西、宣歙幕,与杜牧有往来。曾应进士试未第,寓居长安。会昌四年(844年),登进士第。大中年间,任渭南尉,世称“赵渭南”。卒,年四十余。

赵嘏颇有诗名,尤工七言律诗,清圆熟练,律切工稳。《全唐诗》称其“为诗赡美,多兴味”。《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渭南集》3卷、《编年诗》2卷。《唐才子传》谓《编年诗》系“取十三代史事迹,自始生至百岁,岁赋一首、二首,总得一百一十章”。敦煌遗书S.619存《读史编年诗》,录从1岁到28岁诗,每岁1首或2首,据历代史书中该年岁人物故事编排歌咏,总存36首。今有康熙间席刻《唐诗百名家全集》本。今人谭优学有《赵嘏诗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