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船·别情

宋代谢绛

昨夜佳期初共。鬓云低、翠翘金凤。尊前和笑不成歌,意偷转、眼波微送。

草草不容成楚梦。渐寒深、翠帘霜重。相看送到断肠时,月西斜、画楼钟动。

白话译文

昨夜才初次共度美好的时光。她鬓发低垂,头上插着翠色的翘饰和金凤钗。在酒樽前,她带着笑意却没能唱成歌,情意暗暗流转,眼波悄悄向我传递。

匆匆忙忙间,连一场缠绵的好梦都没能做成。天气渐渐冷得厉害,翠色的帘子上结了厚厚的霜。对视着送别,直到令人肝肠寸断的时刻,月亮已向西斜,画楼上的钟声也悠悠响起。

词句注释

  1. 翠翘金凤:古代妇女首饰。
  2. 眼波:形容流动如水波的目光。多用于女子。
  3. 草草:匆忙仓促的样子。
  4. 翠帘:绿色的帘幕。

作品赏析

《夜行船·别情》是一首惜别词,词的上片回忆昨夜欢会,着重描绘人物情态;下片写今日送别,着重以景衬情。这首词轻艳柔和、风流蕴藉,以时间为序,描绘了一幅缠绵悱恻、深情缱绻的离别场景,爱情的甜蜜与苦涩、相聚的欢愉与离别的痛楚真切可感,表现了谢词的典型风格。

猜你喜欢

上曾子固龙图书

宋代 • 张耒

某尝以谓君子之文章,不浮于其德,其刚柔缓急之气,繁简舒敏之节,一出乎其诚,不隐其所已至,不强其所不知,譬之楚人之必为楚声,秦人之必衣秦服也。惟其言不浮乎其心,故因其言而求之,则潜德道志,不可隐伏。盖古之人不知言则无以知人,而世之惑者,徒知夫言与德二者不可以相通,或信其言而疑其行。呜呼!是徒知其一,而不知夫君子之文章,固出于其德,与夫无其德而有其言者异位也。某之初为文,最喜读左氏、《离骚》之书。丘明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见于后,不可得而考。屈平之仁,不忍私其身,其气道,其趣高,故其言反覆曲折,初疑于繁,左顾右挽,中疑其迂,然至诚恻怛于其心,故其言周密而不厌。考乎其终,而知其仁也愤而非怼也,异而自洁而非私也,彷徨悲嗟,卒无存省之者,故剖志决虑以无自显,此屈原之忠也。故其文如明珠美玉,丽而可悦也;如秋风夜露,凄忽而感恻也;如神仙烟云,高远而不可挹也。惟其言以考其事,其有不合者乎?

自三代以来,最喜读太史公、韩退之之文。司马迁奇迈慷慨,自其少时,周游天下,交结豪杰。其学长于讨论寻绎前世之迹,负气敢言,以蹈于祸。故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江鼎俎,至其放逸超卓,不可收揽,则极言语之怀巧,有不足以过之者。嗟乎!退之之于唐,盖不试遇矣。然其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而信实,而其学又能独出于道德灭裂之后,纂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则愈之文章虽欲不如是,盖不可得也。

自唐以来,更五代之纷纭。宋兴,锄叛而讨亡。及仁宗之朝,天下大定,兵戈不试,休养生息,日趋于富盛之域。士大夫之游于其时者,谈笑佚乐,无复向者幽忧不平之气,天下之文章稍稍兴起。而庐陵欧阳公始为古文,近揆两汉,远追三代,而出于孟轲、韩愈之间,以立一家之言,积习而益高,淬濯而益新。而后四方学者,始耻其旧而惟古之求。而欧阳公于是时,实持其权以开引天下豪杰,而世之号能文章者,其出欧阳之门者居十九焉。而执事实为之冠,其文章论议与之上下。闻之先达,以谓公之文其兴虽后于欧公,屹然欧公之所畏,忘其后来而论及者也。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南乡子·乘彩舫

五代 • 李珣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游女带香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

离别难·宝马晓鞴雕鞍

唐代 • 薛昭蕴

宝马晓鞴雕鞍,罗帷乍别情难。那堪春景媚,送君千万里,半妆珠翠落,露华寒。红蜡烛,青丝曲,偏能钩引泪阑干。

良夜促,香尘绿,魂欲迷,檀眉半敛愁低。未别,心先咽,欲语情难说出,芳草路东西。摇袖立,春风急,樱花杨柳雨凄凄。

满庭芳·红杏香中

宋代 • 赵良玉

红杏香中,绿杨影里,画桥春水泠泠。深沉院满,风送卖花声。又是清明近也,粉墙畔,时有迁莺。当此际,人传天上,特降玉麒麟。

风云。今会遇,名邦坐抚,入侍严宸。更儿孙兰玉,都是宁馨。脆管繁弦竞奏,蕙炉袅,沉水烟轻。华筵罢,江城回首,一点寿星明。

鹧鸪天·题七真洞

元代 • 耶律楚材

花界倾颓事已迁。浩歌遥望意茫然。江山王气空千劫,桃李春风又一年。

横翠嶂,架寒烟。野花平碧怨啼鹃。不知何限人间梦,并触沉思到酒边。

谢绛
简介描述:

谢绛(994年-1039年),字希深,杭州富阳(今属浙江杭州)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尚书兵部员外郎、太子宾客谢涛之子,“临川三王”之一王安礼的岳父。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登进士科,授太常寺奉礼郎、知汝阴县。擢秘阁校理、同判太常礼院。仁宗即位,迁太常博士,出通判常州。天圣年间,任国史编修官,因修史有功,迁祠部员外郎,后出任河南府通判。景祐元年(1034年),权开封府判官,首议将河南府学改为西京国子监,再迁兵部员外郎,为三司度支判官。景祐中,擢知制诰,判吏部流内铨、太常礼院,以兵部员外郎奉使契丹。宝元二年(1039年),自请出知邓州,兴修水利,未就而卒于任上,享年四十六岁。获赠司徒。著有文集五十卷,已佚。

谢绛为人稳重,深于涵养,以文学闻名于世,杨亿曾评价他为“文中虎”,长于制诰,行文用语“轻黠利唇”,有“十一面观音”之称,其诗摒除浮艳,传经据古,文章典雅,尤得西汉体,被洛阳文人集团推崇为“文章魁首”。为政喜谈时事,善议谏言,重视文教,对于礼乐、民生及国家施政方面有着较为系统的认识。

谢绛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