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桃红·采莲湖上棹船回

元代杨果

采莲湖上棹船回,风约湘裙翠。一曲琵琶数行泪,望君归,芙蓉开尽无消息。晚凉多少,红鸳白鹭,何处不双飞?

白话译文

采莲后拨转船头从湖上返回,风儿吹裹着身体翻动着翠绿的湘裙。忽然听人弹奏一曲琵琶,竟然泪水涟涟,盼望着远方的人归来,可芙蓉花都凋谢了,还是没有一点儿消息。夜晚天气转凉,有多少鸳鸯、白鹭不是处处双飞?

词句注释

  1. 越调:宫调名,元曲常用宫调之一。小桃红:越调常用曲牌名,又名“采莲曲”“武陵春”“绛桃春”“平湖乐”等,句式为七五七、三七、四四五,八句六韵。
  2. 棹(zhào)船:方言,即划船、撑船。棹,本指船桨,此处用为动词。
  3. 风约:犹风掠、风拂。约,卷曲貌。湘裙翠:用湘地丝织品制成的翠绿色的裙子。
  4. 芙蓉开尽:指时序已到秋季。芙蓉,荷花的别名。谐音“夫容”,一语双关。
  5. 多少:偏义复词,义偏在多。

作品赏析

此曲写思妇念远。起首两句即用侧笔描绘思妇情貌:在湖面上拨转船头把船儿划回来,她那用湘绫做成的翠绿色裙子,被习习晚风不断拂动,卷曲而飘摆不定。在起首二句中,外在绰约的风姿与内在无聊的情绪隐隐形成张力。紧接着用“一曲琵琶”以下三句,集中笔墨来描绘思妇的念远怀归。“一曲琵琶数行泪”,是正面的特写镜头,本来是想聊借一首琵琶曲稍遣闷怀离愁,不料一曲弹毕却更加伤心,不知不觉中数行清泪已挂在脸颊了;“望君归,芙蓉开尽无消息”两句,是补叙导致落泪的心理活动——对在外良人(“君”)回来的热切盼望与音信杳无的现实构成了巨大的落差。“芙蓉开尽”意蕴丰富,荷花开尽结子成莲,说明目下已是深秋,女主人公的等待已经很久了,此一层意蕴;良人出行前当有誓约在先,以秋季为归期,眼下的“无消息”说明失期无归是一误再误,此“芙蓉开尽”的又一层意蕴;而“结子莲花”复与子然孤寂的一己之身隐隐对比,此乃“芙蓉开尽”的第三层意蕴。足见思妇念远与良人不归的现实有着巨大落差的心理活动,富有深曲细腻的层次性。最后三句“晚凉多少,红鸳白鹭,何处不双飞”,点明题旨,运用反衬、对比的手法,以双栖双宿的“红鸳白鹭”,对写晚风中黯然销魂、孤独寂寞的思妇。“红鸳白鹭”为互文,即“红白鸳鸯和鹭鸶”,而抒情写意的视角已转为思妇的“内视点”,感觉上的深秋凉意与视觉中亮丽的红、白之色的画面感,也构成了通感意义上的混合与对比;感觉上的物理性的“凉意”与心理的暗淡之感复构成对比与层进。

全曲以景结情,余韵绵绵无尽,颇能引人遐想深思,亦是诗词特别是词中营造意境的常用艺术手段。故此曲亦有杨果散曲“以词为曲”的特征。

创作背景

杨果一生经历了金元两个时代,金初曾登科及第,担任官职。金亡五年之后,他经人举荐入元为官。这支曲子当作于金朝灭亡后杨果出仕元朝之前(约1234—1239年)。

名家点评

  • 中国韵文学会原会长羊春秋:这是一支写少妇忆远的抒情小曲,既显示出文人高雅典丽的艺术修养,又体现了民歌自然清新的艺术特色。它富于感情美……这支小令所抒发的感情,都是从肺腑中流出来的,因而容易引起共鸣,具有动人的艺术力量。
  •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荣誉委员曾永义《黑暗时代的自由颂——元人散曲》:贯云石《阳春白雪·序》:“杨西庵平熟,已有知者。”《太和正音谱》云:“杨西庵之词,如花柳芳妍。”平熟盖指其音调,芳妍则其词采。西庵采莲女计十一首,右举二首(指《小桃红·采莲湖上棹船回》与《小桃红·采莲人和采莲歌》)写采莲女之情思,柔媚悠长,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王星琦《元曲三百首注评》:二曲(指《小桃红·采莲湖上棹船回》与《小桃红·采莲人和采莲歌》)皆写离人相思之情。……音乐的穿插其间,更增无限凄凉,且有余音缭绕,不绝如缕之韵致。杨果这组曲子,仍可见出词向曲过渡的痕迹,风格较为典雅。

猜你喜欢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攲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月色穿帘风入竹,倚屏双黛愁时。砌花含露两三枝。如啼恨脸,魂断损容仪。

香烬暗消金鸭冷,可堪辜负前期。绣襦不整鬓鬟欹。几多惆怅,情绪在天涯!

倾杯·离宴殷勤

宋代 • 柳永

离宴殷勤,兰舟凝滞,看看送行南浦。情知道世上,难使皓月长圆,彩云镇聚。算人生、悲莫悲于轻别,最苦正欢娱,便分鸳侣。泪流琼脸,梨花一枝春带雨。

惨黛蛾、盈盈无绪。共黯然消魂⑽,重携素手,话别临行,犹自再三、问道君须去。频耳畔低语。知多少、他日深盟,平生丹素。从今尽把凭鳞羽。

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明代 • 崔铣

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而语女曰:“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宿于朝房,旬乃还第。婿竟不调。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公固辞。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后还朝,求太监后,得二从子。公劳之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皆曰:“然。”公曰:“如有营,予佐尔贾。”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皆阳应曰:“诺。”公屡促之,必如约。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宿甘露寺僧舍

宋代 •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杨果
简介描述:

杨果(1195年-1269年8月),字正卿,号西庵,祈州蒲阴(今河北保定)人。生于金章宗承安二年(宋庆元三年),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年)登进士第,后出仕大蒙古国,官至参知政事,为官以干练廉洁著称。卒,谥文献。工文章,长于词曲,著有《西庵集》。与元好问交好。其散曲作品内容多咏自然风光,曲辞华美,富于文采。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曲“如花柳芳妍”。

杨果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