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蟾影映婆娑,万古谁将此镜磨?年年到今宵不缺些儿个,广寒宫好快活,碧天遥难问姮娥。我独对清光坐,闲将白雪歌,月儿你团圆我却如何!
满天皓月,月中桂影婆婆。千年万古,谁将这天镜打磨?年摔到今宵,团团圆圆,一点儿也不亏缺。广寒宫今夜好快活,碧天遽遥,难以询问嫦娥。我孤独地对着月光闲坐,低声吟唱高雅的乐曲。月儿呵,你团圆我却是怎样的呢?
此曲首句“一天蟾影映婆娑”,起得美丽,描出了一个天无纤尘,月光皎洁,下照人寰动摇之景物的中秋之夜的独特境界,引人入胜。“万古谁将此镜磨”逞才发挥,就月联想,由眼前思及“万古”,把时间扩展到了无限遥远,诱人寻思。以新磨之镜比明月,古已有之,但询问谁磨,意却尖新。“年年到今宵不缺些儿个”,轻轻一笔,带回眼前,紧扣题目“中秋对月”。中秋之夜,明月常为风云所掩,“年年到今宵不缺些儿个”,只不过宋方壶的主观看法罢了。“不缺些儿个”,似褒非褒,似贬非贬,笔墨狡狯,给后文留下了余地。“广寒宫好快活”,转入即景抒情,羡慕之意,溢于言表。“碧天遥难问姮娥”,无限遗憾,宛转出之,妙趣横生。所欲问的是什么内容,没有具体说明。不是不能说明,乃是有意不说明,好给读者提供想象的空间,并迅疾地抒写自己的情怀。“我独对清光坐”,突出了一个孤独者的自我形象,与在广寒宫过快活生活的仙女们形成鲜明的对照。“闲将白雪歌”,一个“闲”字,道出了内心的寂寞。歌唱《白雪》,是“闲”得无聊的表现,兼有感慨曲高和寡,知音难遇之意。“独对清光坐,闲将白雪歌”,对仗整齐而天成,毫无做作的痕迹。“月儿你团圆我却如何”,怨气冲天,响亮传神,绾摄全篇,集中抒发了作者漂泊江湖,孤独寂寞的不满情绪。从末句中可见,前面写中秋的朗月,羡广寒的快活,原是为了反衬这末句的,而独坐、闲歌,原是为这末句做铺垫的。
关于小令,元人有不用衬字的主张(见周德清《中原音韵》),宋方壶用了“到今宵”“碧”“我”“月儿你团圆”等十来个衬字,显得清通流畅,使全曲生色。体现出散曲“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急切透辟,极情尽致”等特色,恰切地表达了作者所欲表达的思想情感。
这曲小令多汲取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词中的意象。辛词为:“一轮秋影传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瘼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都是见月起兴,对月把酒,派遣寂寞孤独之情。当然,其艺术风格,尤其是语言表达是大不相同的。
居庸关系长城的重要关口之一,宋方壶为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乃是从数千里外漂泊来此的。逢中秋佳节,登居庸雄关,面对晴空皓月,作为一个羁旅行役之人的他,不免感慨而心潮起伏,浮想联翩,从而激起了创作的动机,于是产生了这一曲小令。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风紧雁行高,无边落木萧萧。楚天魂梦与香消,青山暮暮朝朝。
断续凉云来一缕,飘堕几丝灵雨。今夜冷红浦溆,鸳鸯栖向何处?
我有辞乡剑,玉锋堪截云。
襄阳走马客,意气自生春。
朝嫌剑光静,暮嫌剑花冷。
能持剑向人,不解持照身。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闻说洊亭新水漫,骑款段,穿云入坞寻游伴。
却拂僧床褰素幔,千岩万壑春风满。一弄松声悲急管,吹梦断,西看窗日犹嫌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