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亭送别

唐代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白话译文

听罢一曲送别之歌,朋友匆匆解缆开船,举头四望,两岸青山之间,层林尽染,红叶夺目,只是水流迅疾,归行似箭。

黄昏酒醒之后,朋友早已走远。漫天风雨之中,独自走下西楼。

词句注释

  1. 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2. 劳歌:原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面,李白诗有“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3. 叶:一作“树”。水急流:暗指行舟远去,与“日暮酒醒”、“满天风雨”共同渲染无限别意。
  4. 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古代诗词中“南浦 ”、“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作品赏析

《谢亭送别》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作品。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此诗主要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惆怅。

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同一机杼。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的艺术辩证法。

这一句并没有直接写到友人的行舟。但通过“水急流”的刻画,舟行的迅疾读者可以想见,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也使整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带有一点逼仄忧伤、骚屑不宁的意味。这和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的心境是相一致的。

诗的前后联之间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朋友乘舟走远后,诗人并没有离开送别的谢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会。别前喝了点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后,心绪不佳,竟不胜酒力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薄暮时分。天色变了,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眼前的江面,两岸的青山红叶都已经笼罩在蒙蒙雨雾和沉沉暮色之中。而朋友的船,此刻更不知道随着急流驶到云山雾嶂之外的什么地方去了。暮色的苍茫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朦胧,追忆别时情景所感到的怅惘空虚,使诗人此刻的情怀特别凄黯孤寂,感到无法承受这种环境气氛的包围,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

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凄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

名家点评

  • 《唐诗品汇》:谢云:醉中送别,见红叶青山,景象可爱,必不瞻望涕泣矣。日暮酒醒,行人已远,不能无惜别之怀,兼之满天风雨,离思又尚何如耶!
  • 《唐诗正声》:吴逸一评;《阳关》诸作,多为行客兴慨,此独申己之凄况,故独妙于诸作。
  • 《唐诗绝句类选》:后二句可与《阳关》竞美。盖“西出阳关”写行者不堪之情,“酒醒人远”写送者不堪之情,大抵送别诗妙在写情。
  • 《汇编唐诗十集》:唐云:唐人长于送别,而《阳关》称最。他若“雪晴云散”、“蓟庭萧飒”,转相步骤,几成套语。此独舍却行子,写居人之思,立意既新,调复清逸,堪与盛唐争雄。
  •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胡次焱注:第三句言“酒醒”,则曲罢解舟,隐然见在醉中;水急流则舟行速,所以“人易远”:三句意脉相串。第四不言别愁,而但言其景象,缱绻之意见于言外,至今读之,犹使人凄然,此诗家之妙。珽意:曲罢舟行,酒醒人远,红叶青山,忽为“满天风雨”,皆含思无穷。盖舟因水急有不可暂挽之行;去当人醉,有不忍醒时之别。至于酒醒之后,对“风雨下西楼”,情之难堪,必有甚于别时者矣。
  • 《删订唐诗解》:酒醒之后,对风雨下西楼,情之难堪,有其于别时者。
  • 《唐诗摘钞》:此诗全写别后之情。首二句正从倚楼目送中见出,却倒接“下西楼”三字,情景笔意俱绝。
  • 《历代诗法》:中晚唐人送别截句最多,无不尽态极妍;而不事尖巧,浑成一气,应推此为巨擘。
  • 《网师园唐诗笺》:凄凉欲绝(末二句下)。
  •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写出分手之易,怅望之切。
  • 《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满天”句妙造自然,非浅学所能窥见。
  • 《诗境浅说续编》:唐人送别诗,每情文兼至,凄音动人,如“君向潇湘我向秦”、“明朝相忆路漫漫”、“西出阳关无故人”、“不及汪伦送我情”及此诗皆是也。曲终人远,江上峰青,倘令柳枝娘凤鞋点拍,曼声歌之,当怨入落花深处矣。
  • 《唐人绝句精华》:通首不叙别情,而末句七字中别后之情,殊觉难堪,此以景结情之说也。

猜你喜欢

与鲜于子骏书

宋代 • 苏轼

忝厚眷,不敢用启状,必不深讶。

所惠诗文,皆萧然有远古风味。然此风之亡也久矣。欲以求合世俗之耳目,则疏矣。但时独于闲处开看,未尝以示人,盖知爱之者绝少也。

所索拙诗,岂敢措手。然不可不作,特未暇耳。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写呈取笑。

梅花

宋代 •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铜驼悲

唐代 • 李贺

落魄三月罢,寻花去东家。

谁作送春曲,洛岸悲铜驼。

桥南多马客,北山饶古人。

客饮杯中酒,驼悲千万春。

生世莫徒劳,风吹盘上烛。

厌见桃株笑,铜驼夜来哭。

马伶传

清代 • 侯方域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所谓椒山先生者。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其夜,华林部过马伶:“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当时犹称马回回云。

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乎!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吹笳暮归野帐,雪压青毡。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笺。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

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闻歌感旧,尚时时流涕尊前。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

许浑
简介描述:

许浑(约791年-约858年),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江苏省丹阳市)人,唐代诗人。唐高宗时期宰相许圉师的裔孙。

许浑早年屡试举不第,南北漫游。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中进士,释褐任当涂令,摄太平令。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为监察御史,次年抱病东归,改授润州司马,居于丁卯涧村舍,辑缀诗作,因名《丁卯集》。后复起官,历虞部员外郎,睦、郢二州刺史,世称“许郢州”。大中十二年(858年)去世。

许浑诗以抚迹寄慨的怀古之章最为传诵,成就最高。《咸阳西门城楼晚眺》《凌歊台》《金陵怀古》《姑苏怀古》《故洛城》皆为登临怀古的名篇。此外,宦游、寄酬、伤逝、纪行、送别和描写隐逸生活的作品,皆有佳构。其诗现存530多首,多为近体五言、七言律诗,讲究整练意工、属对精切的诗格。对南宋江湖诗派创作有一定影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