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仿佛家乡沙洲。
溪云突起红日沉落在寺阁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
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
来往过客莫问当年兴亡之事,只见渭水一如既往向东奔流。
此诗写诗人登咸阳城阁楼眺望远方风景之所思所慨。诗题一作“咸阳城西楼晚眺”,而历代流传以“咸阳城东楼”为题更为广泛。周汝昌主张“西楼”,理由是“一是醒豁,二是合理”,而且“晚眺”也是全诗一大关目。
首联扣题,抒情写景。诗云“一上高城万里愁”。“一上高城”者,登上咸阳城的西门城楼也。许浑青年时代由家赴京应试,多次名落孙山,利用间隙一游咸阳,是很自然的事。“万里愁”,谓其离家之后,功名无望,不免忧愁也。离家既远,又数上不第,秋晚登临,自不免有岁月蹉跎,老大徒伤的慨叹。“万里愁”三字的具体含义应该说是很丰富的。下面接写远眺所见之景。时当初秋,蒹葭杨柳尚未凋枯,以致当诗人看到黄土高原上这一片绿色,竟恍惚有置身江南汀洲之感。一个“似”字,点明了这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这本是触景生情,融情入景之笔,巧妙地透露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这句并非实写,乃是虚实相间,以实引虚,实景与遐想之合耳。
颔联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溪云”句,许浑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这其实明白标出了作者所在的位置:他是在咸阳城的西门城楼上。这时,他朝西眺望,正面对着慈福寺阁,南望则不远处就是著名的磻溪,是两千年前太公望直钩垂钓处。“溪云初起”写的是袅袅暮烟。“日沉阁”是说夕晖已落于寺阁背后。这只有西边才能看到的景色。“山雨”句写的是诗人对于天气变化的细腻感觉,同样也是有现实依据的。这一句由于气韵生动而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一写景名句常被后人借用来形容晚唐时期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亦即赋予了它一种象征的意味。这也不能说完全脱离作者本意而牵强附会,这里既有引申、借用之意,但与诗人原意也绝非毫无瓜葛。一个诗人写登临览眺之诗,除应写出眼前景,最要紧的当然是写出他此时此地的内心感受。作为一个情操高尚的诗人,心中必不会只忍着一己之私,他会想得更远更深,会由个人的命运多舛想到国运的兴衰隆替。
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诗人将视线移远,随那些惊惶于风雨欲来而急急归巢的鸟雀,俯视当初那繁华而今荒芜了的秦代宫苑;复利用听觉,从隐伏于黄叶间的秋蝉之哀声里,体味着强大一时的汉朝的衰亡。咸阳在秦汉时为首都所在,建有大批宫殿,后来又建有许多陵园。登咸阳城楼,触目便是古代遗迹,不由得诗人怀古伤今之幽思不油然沛然。诗人的情绪在这样的缅怀中达到最低沉悲壮之处。之所以如此,显然因为他并非仅仅在吊古,更重要的乃是在伤今;不仅仅是念己,而且是在忧国。从诗的字里行间,读者能够听出诗人对每况愈下的唐朝政局的由衷叹息。最初想列以“山雨欲来风满楼”借喻唐国势之衰者,恐怕就是有鉴于隐含在诗中的这种复杂情绪。
尾联作结,融情于景。“行人”是作者自谓。历来诗人惯用这种自问自答、自譬自解的手法。既然历朝历代都有各自的黄金时代,而这时代也早像渭水东流那样远逝而去,“行人”如今看到大唐的衰危,就没有什么可以想不开的了。这种无可奈何的情绪,也就是许浑在另一首诗中明白表述的“兴亡不可问,自古水东流”(《洛阳道中》)之意,是许浑在许多咏史怀古诗中所反复流露过的。这种情绪无疑显得消极頹唐,但却真实地吐出了诗人的心声,也深刻地反映了晚唐的时代特征。时至国势江河日下的晚唐,又是一个像许浑这样仕途蹭蹬的不遇之士,如果说出些气壮如牛的豪言壮语,反而会令人觉得虚伪造作。
最后两句有异文,一作“行人莫问前朝事,渭水寒光昼夜流”。如果说承接颈联的“秦苑”“汉宫”将“当年事”换成“前朝事”无甚大碍的话,那么,对句“渭水寒光昼夜流”,一是让人想起孔夫子的“逝者如斯”之叹,二是令人联想吕岩的名句“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三是可避免“欲来”与“东来”二词中“来”字的重复。又“寒光”另作“寒声”,虽说声、光均可形容渭水东流的状态,但“声”字作用于听觉,使画面有了立体感,似更胜于“光”字。
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堪称晚唐登临之作的翘楚。
此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许浑任监察御史时。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诗。
惩咎愆以本始兮,孰非余心之所求?处卑污以闵世兮,固前志之为尤。始予学而观古兮,怪今昔之异谋。惟聪明为可考兮,追骏步而遐游。洁诚之既信直兮,仁友蔼而萃之。日施陈以系縻兮,邀尧、舜与之为师。上睢盱而混茫兮,下驳诡而怀私。旁罗列以交贯兮,求大中之所宜。日道有象兮,而无其形。推变乘时兮,与志相迎。不及则殆兮,过则失贞。谨守而中兮,与时偕行。万类芸芸兮,率由以宁。刚柔驰张兮,出入纶经。登能抑枉兮,白黑浊清。蹈乎大方兮,物莫能婴。
奉訏谟以植内兮,欣余志之有获。再征信乎策书兮,谓炯然而不惑。愚者果于自用兮,惟惧夫诚之不一。不顾虑以周图兮,专兹道以为服。谗妒构而不戒兮,犹断断于所执。哀吾党之不淑兮,遭任遇之卒迫。势危疑而多诈兮,逢天地之否隔。欲图退而保己兮,悼乖期乎曩昔。欲操术以致忠兮,众呀然而互吓。进与退吾无归兮,甘脂润乎鼎镬。幸皇鉴之明宥兮,累郡印而南适。惟罪大而宠厚兮,宜夫重仍乎祸谪。既明惧乎天讨兮,又幽栗乎鬼责。惶惶乎夜寤而昼骇兮,类麏麚之不息。
凌洞庭之洋洋兮,溯湘流之沄沄。飘风击以扬波兮,舟摧抑而回邅。日霾噎以昧幽兮,黝云涌而上屯。暮屑窣以淫雨兮,听嗷嗷之哀猿。众鸟萃而啾号兮,沸洲渚以连山。漂遥逐其讵止兮,逝莫属余之形魂。攒峦奔以纡委兮,束汹涌之崩湍。畔尺进而寻退兮,荡回汩乎沦涟。际穷冬而止居兮,羁累棼以萦缠。
哀吾生之孔艰兮,循《凯风》之悲诗。罪通天而降酷兮,不殛死而生为。逾再岁之寒暑兮,犹贸贸而自持。将沉渊而殒命兮,讵蔽罪以塞祸?惟灭身而无后兮,顾前志犹未可。进路呀以划绝兮,退伏匿又不果。为孤囚以终世兮,长拘挛而坎坷。曩余志之修蹇兮,今何为此戾也?夫岂贪食而盗名兮,不混同于世也。将显身以直遂兮,众之所宜蔽也。不择言以危肆兮,固群祸之际也。御长辕之无桡兮,行九折之峨峨。却惊棹以横江兮,溯凌天之腾波。幸余死之已缓兮,完形躯之既多。苟余齿之有惩兮,蹈前烈而不颇。死蛮夷固吾所兮,虽显宠其焉加? 配大中以为偶兮,谅天命之谓何!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疑是杨妃在,怎脱马嵬灾?曾与明皇捧砚来,美脸风流杀。叵奈挥毫李白,觑着娇态,洒松烟点破桃腮。
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
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
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
南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
众类亦云茂,虚心能自持。
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
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