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燕支寄杜位

唐代岑参

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风吹沙卷白草。

长安遥在日光边,忆君不见令人老。

白话译文

我行进在燕支山西酒泉古道,凛凛北风吹起沙尘卷动白草。

东望长安遥遥在那日光旁边,想念您啊无法会面令人衰老!

词句注释

  1. 燕支:山名,又名焉支山,在甘肃张掖市山丹县东南40公里处。杜位:杜甫的堂弟,李林甫的女婿,曾任考功郎中、湖州刺史。
  2. 酒泉:郡名,即肃州,今甘肃酒泉。
  3. 白草:边塞所长之牧草。据《汉书·西域传》注曰:“白草似莠而细,无芒,其干熟时正白色,牛马所嗜也。”
  4. “长安”句:用晋明帝典故,据《初学记》卷一引刘劭《幼童传》记载:明皇帝讳绍,字道畿,元皇帝长子也。幼而聪哲,为元帝所宠异。年数岁,尝坐置膝前,属长安使来,因问帝曰:“汝谓日与长安孰远?”对曰:“长安近。不闻人从日边来,只闻人从长安来,居然可知也。”元帝异之。明日,宴群僚,又问之。对曰:“日近。”元帝失色,问何以异昨日之言。”对曰:“举头不见长安,只见日,是以知近。”帝大悦。

作品赏析

诗的首句点明行进的途程和方位:“燕支山西酒泉道”。“山西”暗示出“过”字。这里仅用两处地名组成诗句,却使人想到一条漫长而古老的途程。诗人要沿着它奔向更为遥远的边塞,这本身就容易激起诗人的情思。诗的次句承首句写“过燕支”所见:“北风吹沙卷白草”,这句所突出的是“北风”,“吹”和“卷”都是写北风的猛烈。以特殊地域的自然景物入诗,给全诗罩上了一层沙海气息;“吹”“卷”,以独有的狂虐气势入诗,更给全诗贯注了一股粗犷的沙漠的血液。诗人抓住这些既富有季节特征又富有地域特征的景物,勾划出酒泉古道上冬日的荒寒环境。虽然并没有直接去写人,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却是一幅北风凛凛、黄沙漫漫,白草茫茫的塞上古道行旅图。置身于这样一个环境,行役的艰辛,家园的可爱,友人的可亲,很容易袭上心头。即使是去从事保卫边塞的壮举,很难不产生微茫的、甚至是深切的乡思,遂自然转入下两句所感。

诗的后两句写对家园和友人的深切思念。诗人离京西行,已经走过相当远的路程,现在频频回首东望,只能看到升起的太阳。“遥”,写路程之远,长安已再看不到,“在日光边”,由日光而想到长安,写长安之仿佛可见,以“长安”与“日光”相比,暗用了晋明帝的典故,把诗人思念长安却又不见长安的矛盾心理突现出来。如诗人在《忆长安曲二章寄庞㴶》一诗中写到的:“东望望长安,正值日出时;长安不可见,但见长安日”。诗的末句扣应题目“寄杜位”写对友人的思念。《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曾用“君去日以远,衣带日以缓,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来写思妇对游子铭心刻骨的思念。这种写法常为后代诗人、也常为岑参所采用。岑诗的一些句子如“相忆不可见,别来头已斑”(《寄宇文判官》),“辞君走马归长安,忆君倏忽令人老”(《赠酒泉韩太守》)等等都以这种手法表现思念之苦。用外在容貌变化之速来表现内心愁苦积存之深,是一种夸张的笔法,把诗人的思友之情表达得很深切。

全诗表达的感情虽极为普通,但表达方式却独具特色。以自己所处环境开篇,有一种向友人描述自己生活状况的意思,同时又意指自己在这苍凉、萧索的环境中,十分孤独,因而更加怀念友人,怀念那共处的美好时光;随即的直抒胸臆即是印证了这一意境。抒情中又有对典故的运用,且不着痕迹,浑然天成,更见诗人笔力之深厚。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岑参为右威卫录事参军,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这首诗为作者赴任过焉支山时寄友人杜位之作。

名家评价

  •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王克俭:诗四句,意两层,叹处境之艰,伤怀友之思。

猜你喜欢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

宋代 • 李之仪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雨窗闲话,叹浮生何必,是今非昨。几遍青山酬对好,依旧黛眉当阁。洒道轮香,润花杯满,不似前秋恶。绣帘才卷,一楼空翠回薄。

拟泛烟中片叶,但两湖佳处,任风吹泊。山水清音听未了,隐岸玉筝金索。头上催诗,枕边滴梦,谩惜瑶卮落。相看不厌,两高天际孤削。

题华山图

中原当日三川震,关辅回头煨烬。泪尽两河征镇,日望中兴运。

秋风霜满青春鬓,老却新丰英俊。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

玉楼深锁薄情种,清夜悠悠谁共?羞见枕衾鸳凤,闷则和衣拥。

无端画角严城动,惊破一番新梦。窗外月华霜重,听彻《梅花弄》。

送裴侍御归上都

唐代 • 张谓

楚地劳行役,秦城罢鼓鼙。

舟移洞庭岸,路出武陵溪。

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

离魂将别梦,先已到关西。

岑参
简介描述:

岑参(公元715~770年),南阳棘阳(今新野县)人。与高适并称为“高岑”,因做过嘉州都督,故后人称“岑嘉州”。唐代边塞诗人中最卓越的代表。

岑参出生于官僚家庭,幼年丧父,砥砺苦学,遍读经史。20岁献书天子,希以此获取官位而未能如愿。天宝三年(744年),进士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僚佐,后在天宝末年赴北庭,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其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东归,经杜甫等举荐为右补阙。大历元年(766年)入蜀,初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僚属,后任嘉州刺史。大历三年(768年)罢官,东归受阻,寓居于蜀。大历四年(769年)岁末,卒于成都。

岑参的诗远近传播,影响广泛。早期诗歌多为写景、纪游、赠答、送别和嗟叹仕途不遇之作,其中写景之作诗风奇峭清丽,如《暮秋山行》《高冠谷口招郑鄠》《初授官题高冠草堂》等,清丽俊逸,造意炼语俱奇;《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等送别诗亦为抒情佳篇。岑参因边塞生活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亦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这些诗色调雄奇瑰丽,充满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其边塞诗代表作有《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其诗集最初由杜确于岑参殁后30年编成,凡8卷。后陈铁民、侯忠义和刘开扬亦为其作有《岑参集校注》和《岑参诗集编年笺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