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风吹沙卷白草。
长安遥在日光边,忆君不见令人老。
我行进在燕支山西酒泉古道,凛凛北风吹起沙尘卷动白草。
东望长安遥遥在那日光旁边,想念您啊无法会面令人衰老!
诗的首句点明行进的途程和方位:“燕支山西酒泉道”。“山西”暗示出“过”字。这里仅用两处地名组成诗句,却使人想到一条漫长而古老的途程。诗人要沿着它奔向更为遥远的边塞,这本身就容易激起诗人的情思。诗的次句承首句写“过燕支”所见:“北风吹沙卷白草”,这句所突出的是“北风”,“吹”和“卷”都是写北风的猛烈。以特殊地域的自然景物入诗,给全诗罩上了一层沙海气息;“吹”“卷”,以独有的狂虐气势入诗,更给全诗贯注了一股粗犷的沙漠的血液。诗人抓住这些既富有季节特征又富有地域特征的景物,勾划出酒泉古道上冬日的荒寒环境。虽然并没有直接去写人,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却是一幅北风凛凛、黄沙漫漫,白草茫茫的塞上古道行旅图。置身于这样一个环境,行役的艰辛,家园的可爱,友人的可亲,很容易袭上心头。即使是去从事保卫边塞的壮举,很难不产生微茫的、甚至是深切的乡思,遂自然转入下两句所感。
诗的后两句写对家园和友人的深切思念。诗人离京西行,已经走过相当远的路程,现在频频回首东望,只能看到升起的太阳。“遥”,写路程之远,长安已再看不到,“在日光边”,由日光而想到长安,写长安之仿佛可见,以“长安”与“日光”相比,暗用了晋明帝的典故,把诗人思念长安却又不见长安的矛盾心理突现出来。如诗人在《忆长安曲二章寄庞㴶》一诗中写到的:“东望望长安,正值日出时;长安不可见,但见长安日”。诗的末句扣应题目“寄杜位”写对友人的思念。《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曾用“君去日以远,衣带日以缓,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来写思妇对游子铭心刻骨的思念。这种写法常为后代诗人、也常为岑参所采用。岑诗的一些句子如“相忆不可见,别来头已斑”(《寄宇文判官》),“辞君走马归长安,忆君倏忽令人老”(《赠酒泉韩太守》)等等都以这种手法表现思念之苦。用外在容貌变化之速来表现内心愁苦积存之深,是一种夸张的笔法,把诗人的思友之情表达得很深切。
全诗表达的感情虽极为普通,但表达方式却独具特色。以自己所处环境开篇,有一种向友人描述自己生活状况的意思,同时又意指自己在这苍凉、萧索的环境中,十分孤独,因而更加怀念友人,怀念那共处的美好时光;随即的直抒胸臆即是印证了这一意境。抒情中又有对典故的运用,且不着痕迹,浑然天成,更见诗人笔力之深厚。
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岑参为右威卫录事参军,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这首诗为作者赴任过焉支山时寄友人杜位之作。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雨窗闲话,叹浮生何必,是今非昨。几遍青山酬对好,依旧黛眉当阁。洒道轮香,润花杯满,不似前秋恶。绣帘才卷,一楼空翠回薄。
拟泛烟中片叶,但两湖佳处,任风吹泊。山水清音听未了,隐岸玉筝金索。头上催诗,枕边滴梦,谩惜瑶卮落。相看不厌,两高天际孤削。
题华山图
中原当日三川震,关辅回头煨烬。泪尽两河征镇,日望中兴运。
秋风霜满青春鬓,老却新丰英俊。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
玉楼深锁薄情种,清夜悠悠谁共?羞见枕衾鸳凤,闷则和衣拥。
无端画角严城动,惊破一番新梦。窗外月华霜重,听彻《梅花弄》。
楚地劳行役,秦城罢鼓鼙。
舟移洞庭岸,路出武陵溪。
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
离魂将别梦,先已到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