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风吹沙卷白草。
长安遥在日光边,忆君不见令人老。
我行进在燕支山西酒泉古道,凛凛北风吹起沙尘卷动白草。
东望长安遥遥在那日光旁边,想念您啊无法会面令人衰老!
诗的首句点明行进的途程和方位:“燕支山西酒泉道”。“山西”暗示出“过”字。这里仅用两处地名组成诗句,却使人想到一条漫长而古老的途程。诗人要沿着它奔向更为遥远的边塞,这本身就容易激起诗人的情思。诗的次句承首句写“过燕支”所见:“北风吹沙卷白草”,这句所突出的是“北风”,“吹”和“卷”都是写北风的猛烈。以特殊地域的自然景物入诗,给全诗罩上了一层沙海气息;“吹”“卷”,以独有的狂虐气势入诗,更给全诗贯注了一股粗犷的沙漠的血液。诗人抓住这些既富有季节特征又富有地域特征的景物,勾划出酒泉古道上冬日的荒寒环境。虽然并没有直接去写人,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却是一幅北风凛凛、黄沙漫漫,白草茫茫的塞上古道行旅图。置身于这样一个环境,行役的艰辛,家园的可爱,友人的可亲,很容易袭上心头。即使是去从事保卫边塞的壮举,很难不产生微茫的、甚至是深切的乡思,遂自然转入下两句所感。
诗的后两句写对家园和友人的深切思念。诗人离京西行,已经走过相当远的路程,现在频频回首东望,只能看到升起的太阳。“遥”,写路程之远,长安已再看不到,“在日光边”,由日光而想到长安,写长安之仿佛可见,以“长安”与“日光”相比,暗用了晋明帝的典故,把诗人思念长安却又不见长安的矛盾心理突现出来。如诗人在《忆长安曲二章寄庞㴶》一诗中写到的:“东望望长安,正值日出时;长安不可见,但见长安日”。诗的末句扣应题目“寄杜位”写对友人的思念。《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曾用“君去日以远,衣带日以缓,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来写思妇对游子铭心刻骨的思念。这种写法常为后代诗人、也常为岑参所采用。岑诗的一些句子如“相忆不可见,别来头已斑”(《寄宇文判官》),“辞君走马归长安,忆君倏忽令人老”(《赠酒泉韩太守》)等等都以这种手法表现思念之苦。用外在容貌变化之速来表现内心愁苦积存之深,是一种夸张的笔法,把诗人的思友之情表达得很深切。
全诗表达的感情虽极为普通,但表达方式却独具特色。以自己所处环境开篇,有一种向友人描述自己生活状况的意思,同时又意指自己在这苍凉、萧索的环境中,十分孤独,因而更加怀念友人,怀念那共处的美好时光;随即的直抒胸臆即是印证了这一意境。抒情中又有对典故的运用,且不着痕迹,浑然天成,更见诗人笔力之深厚。
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岑参为右威卫录事参军,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这首诗为作者赴任过焉支山时寄友人杜位之作。
才近中秋月已清,鸦青幕挂一团冰。
忽然觉得今宵月,元不黏天独自行。
敕:朕式观古初,灼见天命。将有非常之大事,必生希世之异人。使其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用能于期岁之间,靡然变天下之俗。
具官王安石,少学孔孟,晚师瞿聃。罔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糠秕百家之陈迹,作新斯人。属熙宁之有为,冠群贤而首用。信任之笃,古今所无。方需功业之成,遽起山林之兴。浮云何有,脱屣如遗。屡争席于渔樵,不乱群于麋鹿。进退之美,雍容可观。
朕方临御之初,哀疚罔极。乃眷三朝之老,邈在大江之南。究观规摹,想见风采。岂谓告终之问,在予谅暗之中。胡不百年,为之一涕。於戏!死生用舍之际,孰能违天?赠赙哀荣之文,岂不在我!宠以师臣之位,蔚为儒者之光。庶几有知,服我休命。
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花红冷。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
海水渤潏,人罹鲸鲵。
蓊胡沙而四塞,始滔天于燕齐。
何六龙之浩荡,迁白日于秦西。
九土星分,嗷嗷凄凄。
南冠君子,呼天而啼。
恋高堂而掩泣,泪血地而成泥。
狱户春而不草,独幽怨而沈迷。
兄九江兮弟三峡,悲羽化之难齐。
穆陵关北愁爱子,豫章天南隔老妻。
一门骨肉散百草,遇难不复相提携。
树榛拔桂,囚鸾宠鸡。
舜昔授禹,伯成耕犁。
德自此衰,吾将安栖。
好我者恤我,不好我者何忍临危而相挤。
子胥鸱夷,彭越醢醯。
自古豪烈,胡为此繄?
苍苍之天,高乎视低。
如其听卑,脱我牢狴。
傥辨美玉,君收白珪。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