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天南地北

明代施耐庵

天南地北,问乾坤,何处可容狂客? 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凤城春色。翠袖围香,绛绡笼雪,一笑千金值。神仙体态,薄幸如何消得?

想芦叶滩头,蓼花汀畔, 皓月空凝碧。六六雁行连八九,只待金鸡消息。 义胆包天,忠肝盖地,四海无人识。 离愁万种,醉乡一夜头白。

白话译文

整个天下,请问这个世界,有什么地方可以使我容身?还是栖身在梁山,今日来观赏京城之春。翠绿的衣袖散发着香气,红色的绡绢笼罩着洁白的肌肤,真是一笑值千金。美如仙女的体态,与薄情人没有缘份。

想那芦叶萧萧的滩头,开满蓼花的岸边,纵然有月色如水如银。鱼在水中雁飞天上,只盼金鸡报晓的佳音。虽有包天的义胆,盖地的忠肝,有谁能理解我的心。满怀的离愁千万种,醉乡里一夜霜染双鬓。

词语注释

  1. 天南地北:指代普天之下。
  2. 狂客:狂放不羁之人。此处为宋江自谦之词。
  3. 山东烟水寨:指梁山泊。
  4. 凤城:旧时京都的别称,谓帝王所居之城。
  5. 翠袖:青绿色衣袖,泛指女人的装束。
  6. 绛绡:红色绡绢。雪:比喻李师师洁白的肌肤。
  7. 一笑千金值:值得千金买一笑。
  8. 神仙体态:意谓美如仙女。
  9. 薄幸如何消得:薄幸,薄情;负心。消得:消受得了。
  10. 芦页滩头,蓼花汀畔:指梁山水泊。
  11. 六六:六六三十六,暗指天罡星数,八九七十二,暗指地煞星数。
  12. 金鸡消息:黄鸡报晓的声音。指朝廷招安。
  13. 四海:泛指大下。
  14. 醉乡:喝醉酒时神志迷离的状态。

作品赏析

该词上片前面四句描述了宋江自己曾为世道所不容纳,竟然到了无处安身的地步,后来投奔了梁山,做了梁山泊的寨主,现在来到东京,观赏灯景。接着后面的五句,笔锋转向李师师,表述了宋江对这位名妓的倾慕之情。先是描述了李师师的衣着服饰,“翠袖围香,绛绡笼雪”,衣袖散发着淡淡的香气,红色绢纱里笼罩着的是如雪的洁白肌肤。面对这样一位佳丽,是值得掷干金来买她的一笑的。像这样美如仙女的人,是薄幸的男人无缘消受的。

这首词下片前面的五句,回述了宋江身在粱山水泊的寂寞情怀,色沉雁杳,日夜盼望朝廷降旨招安的消息。结尾五句描述了他满怀忠义之心,却不能够被理解,为此常只能是借酒浇愁,把头发都愁白了。宋江这一次冒险来到东京观赏花灯的真实目的便是设法打通关系,想要通过名妓李师师能让宋徽宗体察到他宋江的“忠肝义胆”,殷切希望朝廷能够对梁山水泊的起义军进行招安。这首词集中披露了宋江投奔梁山只是暂时栖身,最终将投降朝廷的用心。

创作背景

小说《水浒传》第七十二回《柴进簪花入禁院,李逵元夜闹东京》中,浪子燕青引宋江再次见到名妓李师师,李师师以酒食款待他们。席间,李师师低唱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宋江乘着酒兴,填写了这首词,呈给李师师。

名家点评

现代学者熊立扬《〈水浒〉宣扬宋江投降主义的诗词选批》:“该词污秽不堪,‘尽诉胸中郁结’,词中表现了宋江竭尽对李师师的肉麻吹捧,真是肮胜透顶,丑态百出。”

猜你喜欢

悲愁歌

两汉 • 刘细君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

宋代 • 黄庭坚

前日幽人佐吏曹,我行堤草认青袍。

心随汝水春波动,兴与并门夜月高。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酒船鱼网归来是,花落故溪深一篙。

白丝行

唐代 • 杜甫

缫丝须长不须白,越罗蜀锦金粟尺。

象床玉手乱殷红,万草千花动凝碧。

已悲素质随时染,裂下鸣机色相射。

美人细意熨贴平,裁缝灭尽针线迹。

春天衣着为君舞,蛱蝶飞来黄鹂语。

落絮游丝亦有情,随风照日宜轻举。

香汗轻尘污颜色,开新合故置何许。

君不见才士汲引难,恐惧弃捐忍羁旅。

灞陵行送别

唐代 • 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黄鹂愁绝不忍听。

南歌子·脸上金霞细

唐代 • 温庭筠

脸上金霞细,眉间翠钿深。欹枕覆鸳衾。隔帘莺百啭,感君心。

施耐庵
简介描述:

施耐庵(约1296年-约1370年),原名施耳,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江苏兴化人(今属盐城大丰白驹镇)。原籍苏州,后迁居淮安。或称原籍淮安,居于杭州,后归淮安故里。元末明初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水浒传》。

施耐庵自幼聪明好学,元延祐元年(1314年)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年)登进士。不久任钱塘县尹,因替穷人辩冤纠枉遭县官的训斥,遂辞官回家。至正十三年(1353年),与白驹场盐民张士诚等人一起起义反元,因张士诚居功自傲,于是愤然离开平江,浪迹江湖,替人医病解难。后入江阴祝塘财主徐骐家中坐馆,除了教书以外,还潜心研究创作。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施耐庵渡江北上在海滨白驹隐居专心创作。明洪武三年(1370年),施耐庵在淮安逝世。

施耐庵创作的《水浒传》是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荟萃了民间流传的梁山起义军的故事,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历史的认识和爱憎感情,表达了作者对起义军农民的赞颂,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施耐庵不仅有丰厚的生活底蕴,而且有很高的艺术表现才能,其创作对中国长篇小说的创作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为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增添了一份珍贵的财富。

施耐庵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