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题南京夷山驿

宋代王清惠

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馨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

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客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碾关山月。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

白话译文

太液池的荷花浑然不似旧时娇艳记得曾经,沐浴春风,备承雨露,富丽堂皇的皇宫之中美好的名声在后妃中广播,莲颜生春,陪伴在君王左右。忽听得,军鼓声掀天而来,繁华顿歇。

君臣离敞,往日的风光消歇,千古之恨,向谁诉说?对着旧时的广阔山河,血泪沾湿衣袖,夜宿驿馆,扰被日闻尘土,飞扬、颠簸流离的赶路场景隙醒,一大早官车就踏着关山的月色赶路了。问嫦娥:是否能让我与你一道在月宫过邪清静的生活,共赏月囤月缺?

词句注释

  1. 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用入声韵者居多。
  2. 太液芙蓉:唐代长安城东大明宫内有太液池,此借指南宋宫廷。芙蓉,即荷花,比喻女子姣好的面容。
  3. 浑不似:全不像。
  4. 春风雨露:比喻帝王的宠爱。
  5. 玉楼金阙:指富丽的皇宫。
  6. 兰馨:本是女子首饰,这里借喻宫中的后妃。馨,一作“簪”。
  7. 晕潮:指女性脸上泛起红润的美丽光彩。
  8. 鼙鼓:指战鼓。
  9. 龙虎: 比喻南宋的君臣。
  10. 风云:形容国家的威势。
  11. 山河百二:险要之地。
  12. 客馆:指驿馆,旅途中居住的地方。
  13. 宫车:指作者和后妃一行乘坐的车子。
  14. 从容:舒缓不迫。

作品赏析

词的上片,一开头,作者就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经受一场巨大的变故后形容憔悴,精神沮丧。面对旧山河,作者一声长叹:“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白居易《长恨歌》中有“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的诗句。皇宫太液池中的荷花早已不是以前的颜色。其实荷花颜色依然如旧,只是此时观赏荷花的人满腹愁绪,荷花自然也就染上一丝悲伤的色彩,与国势昌盛的时候不再一样。 作者这里表面写荷花。实则写人。经历了国破家亡、江山易主的巨大变故,作者往日的容颜已不复存在。此处王清惠自比为太液池中的荷花,除了与其昭仪的身份十分符合外,还暗含了她情志高洁、不会被污泥染身之意。

面对如今凄清的故都官殿,作者不禁想起曾经的繁华景象:“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春风雨露”、“玉楼金阙”,作者仅着八个字就把曾经富贵繁华的生活描绘了出来。

“名播兰馨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王清惠将目光转到人身上,开始描写自已在南宋皇宫时深受宠爱的生活。“莲脸”既与开头的“太液芙蓉”相对应,又是对作者自己如莲花一般的美貌所进行的描述。这几句暗含王清惠对旧日美好生活的留恋,然而这种留恋却又加深如今国破家亡之后的悲哀情绪。

上片末两句与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较为相似。“忽一声”“揭天来”写出元兵的突如其来和声势浩大。“繁华歇”高度概括地描述了南宋王朝的灭亡。忽然一声战鼓传来,元兵似从天而降一般汹涌而来,繁华景象瞬间烟消云散。这两句文势陡起,将作者感情上的巨变表达出来。

《易经》上说:“云从龙,风从虎。” 如今,“龙虎散,风云灭”,君臣流散,说明南宋王朝大势已去,再无回天之力。面对“龙虎散,风云灭”的亡国景象,作者痛心疾首,满腹感慨,“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经历了世事更迭、江山易主,如今山河破碎、身世飘零,心中的怨愤无人诉说,只能对者旧日河山暗自垂泪,让血泪沾满衣襟。“山河百二”化用《史记·高祖本纪》中的“折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原句是说关中地形险要,两万亲兵可以对抗诸侯的百万之师。一百多年以来,南宋王朝凭借长江天险,偏安一隅,不思进取,最终导致亡国的结局。在这里,王清惠借“山河百二”代指南宋江山,暗含对南宋统治者恃地形险要、苟且偏安行为的谴责。作者慷慨激昂,颇有忠烈之气。

抒发完对国家兴亡的感叹,王清惠又将目光转回到自己的处境上。“驿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辗关山月。”行人羁旅途中,风餐露宿,早上天刚破晓就被叫起上路,整日翻山越岭,辗转于烟尘滚滚的北行路上。由于日夜担惊受怕,晚上在驿馆里睡觉时会梦到尘土飞扬的战乱景象,常常被噩梦惊醒。这几句是对作者自己与其他后官妃嫔艰难北行实况的描写,从中可以看出亡国俘虏北行万里的艰辛。

“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作者凄婉地问:月中的嫦娥,你能容许我追随你而去,跟你一起过与月亮同圆同缺的生活吗?作为南宋昭仪,被俘之后,王清惠不仅要忍受俘虏生活的痛苦,还要面对元朝统治者可能施加到她身上的屈辱。两个选择摆在她面前,忍辱求荣,或者坚持节操。面对纷乱的世事,她只愿超脱俗世,过上清静安宁的生活。

这首词的魅力还在于词人善于把沉郁的感情熔铸在凄怨的基调和多变的节奏之中,顿挫中带流动,直率中不乏含蓄。词中叙事时间线索分明,但作者并不平铺直叙,或者今昔交错,或者自身与国事错杂,一层一转,一转一意,极尽顿挫之妙。有时又由于感情倾泻而下,略无滞碍(如“曾记得”三句,“龙虎散”四句),造成一种骏马注坡的艺术效果。从表情方式言,有直抒胸臆处,有婉曲传情处,二者完满结合,浑然一体。虽然当时和作甚多,然“无出其右”。

王清惠此词,写到家国兴亡之事,慷慨激昂,雄壮奇伟;写到自己的处境,婉转低回,细腻忧伤。全词血泪和流,哀感顽艳,读之如聆三峡啼猿、三更啼鹃,酸心堕睫,难以为怀。

创作背景

至元十三年(1276年)正月,元兵攻入临安,南宋灭亡。三月,王清惠随三宫三千人作俘北上。途径北宋时的都城汴梁夷山驿站时,勾起深切的亡国之痛,遂在驿站墙壁上题这首《满江红》。

元代戚辅之《佩楚轩客谈》在收载这首词时,题为《满江红·题南京夷山驿》。不过,戚氏认为词的作者是张琼瑛——王清惠位下的一名宫女。但是,和王清惠同时的文天祥、邓剡、周密以及与王清惠关系比较密切的汪元量,都说这首词是王清惠作,且文、邓、汪等皆有和词,当不会有误。

名家点评

  • 晚清词家陈廷焯《词则·放歌集》:凄凉怨慕,和者虽多,无出其右。

猜你喜欢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唐代 •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邠州建学记

宋代 • 范仲淹

国家之患,莫大于乏人。人曷尝而乏哉?天地灵粹,赋予万物,非昔醇而今漓。吾观物有秀于类者,曾不减于古,岂人之秀而贤者独下于古欤?诚教有所未格,器有所未就而然也!庠序可不兴乎?庠序者,俊乂所由出焉。三王有天下各数百年,并用此道以长养人材。材不乏而天下治,天下治而王室安,斯明著之效矣。

庆历甲申岁,予参贰国政,亲奉圣谟,诏天下建郡县之学,俾岁贡群士,一由此出。明年春,予得请为邠城守。署事之三日,谒夫子庙。通守太常王博士稷告予曰:“奉诏建学,其材出于诸生备矣。今夫子庙隘甚,群士无所安”。因议改卜于府之东南隅。地为高明,遂以建学,并其庙迁焉。以兵马监押刘保、节度推官杨承用共掌其役事,博士朝夕视之。明年,厥功告毕。增其庙度,重师礼也;广其学宫,优生员也。谈经于堂,藏书于库,长廊四回,室从而周,总一百四十楹。广厦高轩,处之显明。士人洋洋,其来如归。且曰:“吾党居后稷、公刘之区,被二帝三王之风,其吾君之大赐,吾道之盛节欤!敢不拳拳服膺,以树其德业哉?”

予既改南阳郡,博士移书请为之记。予尝观《易》之大象,在《小畜》曰:“君子以懿文德”。谓其道未通,则畜于文德,俟时而行矣。在《兑》曰:“君子以朋友讲习”。谓相说之道,必利乎正,莫大于讲习也。诸生其能知吾君建学,圣人大《易》之旨,则庶几乎。故书之。

张谷田舍

唐代 • 储光羲

县官清且俭,深谷有人家。

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

碓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

自说年来稔,前村酒可赊。

嗟我本无有,天地一沙鸥。盛年难又,无痕春梦付悠悠。抛了功名刍狗,还我千金敝帚,此外复何求。私署曲园叟,小占圣湖楼。

朝编蒲,暮缉柳,几春秋。编排初就,居然传诵到遐陬。浪使卖书人富,不管著书人瘦,此事岂良谋。太息百年后,辛苦豹皮留。

苏武慢·寒夜闻角

清代 • 况周颐

愁入云遥,寒禁霜重,红烛泪深人倦。情高转抑,思往难回,凄咽不成清变。风际断时,迢递天涯,但闻更点。枉教人回首,少年丝竹,玉容歌管。

凭作出、百绪凄凉,凄凉惟有,花冷月闲庭院。珠帘绣幕,可有人听?听也可曾肠断?除却塞鸿,遮莫城乌,替人惊惯。料南枝明月,应减红香一半。

王清惠
简介描述:

王清惠,南宋末年的宫庭女官(昭仪)、词人,约活动于宋度宗咸淳至元世祖至元(1265年—1294年)前后。

恭帝德佑二年(1276年),临安(今浙江杭州)沦陷,随三宫一同被俘往元都,后自请为女道士,号冲华。现存诗四首,词一首,皆融个人遭遇与国破家亡、去国怀乡于一炉,为亡国遗民长歌当哭之作,格调低回悲壮。

王清惠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