邠州建学记

宋代范仲淹

国家之患,莫大于乏人。人曷尝而乏哉?天地灵粹,赋予万物,非昔醇而今漓。吾观物有秀于类者,曾不减于古,岂人之秀而贤者独下于古欤?诚教有所未格,器有所未就而然也!庠序可不兴乎?庠序者,俊乂所由出焉。三王有天下各数百年,并用此道以长养人材。材不乏而天下治,天下治而王室安,斯明著之效矣。

庆历甲申岁,予参贰国政,亲奉圣谟,诏天下建郡县之学,俾岁贡群士,一由此出。明年春,予得请为邠城守。署事之三日,谒夫子庙。通守太常王博士稷告予曰:“奉诏建学,其材出于诸生备矣。今夫子庙隘甚,群士无所安”。因议改卜于府之东南隅。地为高明,遂以建学,并其庙迁焉。以兵马监押刘保、节度推官杨承用共掌其役事,博士朝夕视之。明年,厥功告毕。增其庙度,重师礼也;广其学宫,优生员也。谈经于堂,藏书于库,长廊四回,室从而周,总一百四十楹。广厦高轩,处之显明。士人洋洋,其来如归。且曰:“吾党居后稷、公刘之区,被二帝三王之风,其吾君之大赐,吾道之盛节欤!敢不拳拳服膺,以树其德业哉?”

予既改南阳郡,博士移书请为之记。予尝观《易》之大象,在《小畜》曰:“君子以懿文德”。谓其道未通,则畜于文德,俟时而行矣。在《兑》曰:“君子以朋友讲习”。谓相说之道,必利乎正,莫大于讲习也。诸生其能知吾君建学,圣人大《易》之旨,则庶几乎。故书之。

白话译文

国家最大的忧患,莫过于缺乏人才。但人才怎么会缺乏呢?天地间的精华灵气,赋予万物生长,这并不是过去就比现在丰富。我观察万物中出类拔萃的,并不比古代少,难道说人中优秀且贤能的人就唯独比古代差吗?实际上,这是因为教育没有普及到每个人,培养人才的工作还没有做到位啊!因此,学校的教育怎能不兴盛起来呢?学校,是培养杰出人才的地方。夏、商、周三代的君王各自拥有天下数百年,都是依靠这种教育方式来培养人才的。人才不缺乏,天下就能治理得好,天下治理得好,王室就能安定,这非常行之有效。

庆历甲申年,我参与国家的政务,亲自奉旨执行皇帝的圣明决策,诏令天下各郡县建立学校,让每年选拔的优秀士人都出自这些学校。第二年春天,我请求调任邠州担任知州。到任后的第三天,我就去拜谒了孔子庙。当时,副知州、太常博士王稷告诉我:“我们奉旨建学,所需材料都已从学生那里准备好了。但现在孔子庙太狭窄了,士子们没有合适的地方安顿。”于是我们商议决定在州府的东南角重新选址。那里地势高爽,适合建学校,并且把孔子庙也迁过去。我们委派兵马监押刘保和节度推官杨承用来共同负责这项工程,博士则每天监督进展。第二年,工程顺利竣工。我们扩建了孔子庙的规模,以彰显对老师的尊重;同时扩大学校的面积,以便容纳更多的学生。学校里设有讲堂供人讲经,有书库藏书,四周有长长的走廊环绕,各个房间分布周全,总共有一百四十间房屋。校舍高大宽敞,位置显要明亮。士人们纷纷前来,感觉就像回到了家一样。他们感慨地说:“我们居住在后稷、公刘这样的圣贤之地,沐浴着古代二帝三王遗留下来的仁德之风,这全是君王赐予我们的恩泽,也是我们学问和道德繁荣昌盛的契机啊!我们怎能不心怀感激,努力树立自己的德行和学业呢?”

我调到南阳郡任职后,博士写信来请我写一篇记文。我曾经研读《易经》中的大象辞,在《小畜》卦中有这样一句:“君子以懿文德”,意思是当君子的道行还未通达时,就应该修养自己的文采和德行,等待时机到来再行动。而在《兑》卦中则说:“君子以朋友讲习”,这是指君子之间通过朋友间的讨论和学习来增进学识和修养,这是互相启发、促进正道的最有效方式,没有比讲习更重要的了。如果各位学子能够明白君主建立学校的初衷,以及圣人在《易经》中所传达的深意,那么他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和实践这些道理了。因此,我写下了这篇记文。

词句注释

  1. 灵粹:精纯之气。
  2. 醇:厚。
  3.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
  4. 俊乂:亦作“俊艾”。才德出众的人。
  5. 圣谟:圣训、圣旨。
  6. 洋洋:盛大貌。
  7. 二帝三王: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
  8. 拳拳服膺:诚恳信奉;衷心信服。
  9. 俟时:等待时机。

猜你喜欢

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宋代 • 韩元吉

觥船相对百分空,京口追随似梦中。

落纸云烟君似旧,盈巾霜雪我成翁。

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

领略溪山须妙语,小迂旌节上凌风。

饮马长城窟行

两汉 • 陈琳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

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

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

善侍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

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

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

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

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

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赠羊长史·并序

魏晋 • 陶渊明

左军羊长史,衔使秦川,作此与之。

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黄虞。

得知千载上,正赖古人书。

圣贤留余迹,事事在中都。

岂忘游心目?关河不可逾。

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

闻君当先迈,负疴不获俱。

路若经商山,为我少踌躇。

多谢绮与甪,精爽今何如?

紫芝谁复采?深谷久应芜。

驷马无贳患,贫贱有交娱。

清谣结心曲,人乖运见疏。

拥怀累代下,言尽意不舒。

伯牙

宋代 • 王安石

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水仙子·相思

元代 • 刘庭信

恨重叠重叠恨恨绵绵恨满晚妆楼,愁积聚积聚愁愁切切愁斟碧玉瓯,懒梳妆梳妆懒懒设设懒爇黄金兽。泪珠弹弹珠泪泪汪汪汪汪不住流,病身躯身躯病病恹恹病在我心头。花见我我见花花应憔瘦,月对咱咱对月月更害羞。与天说说与天天也还愁。

范仲淹
简介描述: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今属江苏苏州)。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因母谢夫人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宋夏战争爆发后,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对宋夏议和起到促进作用。西北边事稍宁后,宋仁宗召范仲淹回朝,授枢密副使。后拜参知政事,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享年六十四岁。宋仁宗亲书其碑额为“褒贤之碑”。后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至清代以后,相继从祀于孔庙及历代帝王庙。

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无论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其文学成就也较为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