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蜀府将

唐代温庭筠

蛮入成都,频著功劳。

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

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

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

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

白话译文

南蛮侵入成都时,蜀将多次立下战功。

十年前的秋天已经与您在剑门关分别,十年后的现在万事都随着锦江水东流。

在南诏入侵时您已经用战功表明了志气节操,可至今功名不就还在下位滞留。

在沉重的寒云下射雕并辨认自己的箭,在马上听胡笳似乎塞草也笼罩着悲愁。

今天与君重逢惆怅之意更浓重了,可知道出身微贱的灌婴韩信也都已经封侯。

词句注释

  1. 蛮:指南诏国。频:一作“颇”。
  2. 剑关:即剑门关,为蜀地著名关隘。
  3. 随:一本作“从”。 锦水:即锦江,在蜀地。
  4. 志:一本作“心”。 汉节:指蜀将效忠国家的气节。此用西汉苏武典故。
  5. 自:一本作“尚”。滞吴钩:指未能封侯显贵。滞,一本作“带”。吴钩,泛指利剑,喻指从军立功之志。
  6. 雕边:即边雕,边关之雕。认箭:指雕被射下,蜀将在雕身上辨认出自己的箭。
  7. 灌婴韩信:灌婴、韩信皆为西汉开国功臣,但二人出身贫贱。

作品赏析

此诗是为蜀将有功劳而无封赏抱不平之作,写出了对蜀将战功赫赫、忠心耿耿、文武双全又出身高贵却不能封侯的惋惜和同情,也隐含着对朝廷忽视功臣的不满。借他人之杯酒,浇胸中之块垒。

全诗四联八句。首联“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首句点明自己与蜀将十年前剑关分别,次句写十年中世事变迁,反托“滞”字。“万事”表明经历沧桑,下文就是承“万事”展开。颔联“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两句是一篇之主,谓蜀将在南诏入侵时已用“频着功劳”的实际行动表明了忠于朝廷的志气节概,但十年后功名不立,“犹自”滞居下位。“已曾”与“犹自”构成转折关系。著一“滞”字,突出了蜀将的有功无赏。颈联“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写蜀将的文采武功,出句形容蜀将箭法如神,对句表现蜀将文采风流。“寒云重”“塞草愁”写出蜀将闲置冷落景况,承“滞吴钩”而申言之。尾联“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今日逢君”点明今日重逢,遥应首句“十年分散”;“倍惆怅”者,他人才能功绩不及蜀将者均得封赏,独君犹自留滞不迁也。结句似谓昔日出身、功业不如蜀将者如今居然都已封侯显贵,而唯独蜀将一直得不到封赏。

此诗中二联均贴“蜀将”而言,仅首尾点明昔别今逢。其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是从不同角度塑造了蜀将忠勇双全的形象。颔联突出表现蜀将的忠心耿耿,颔联表现蜀将的文武双全,结句还说明了蜀将还有高贵的出身。如此将领不得封赏,诗中为蜀将鸣不平的主旨不言而喻。

创作背景

此诗原题下有小注:蛮入成都,频著功劳。“蛮入成都”指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南诏入侵成都之事。蜀将抗击南诏有功。根据刘学锴的观点,此诗约作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此时或蜀将在边地军中供职。十年后二人重逢在西北边塞之地,蜀将犹迟迟未得升迁官职,故作者作此诗以赠。

名家点评

  • 明·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址》:笔壮。
  • 明·杨逢春《唐诗绎》:七八顶“滞吴钩”申说,妙斥托笔。
  • 清·胡以梅《唐诗贯珠》:言艺精而边徼凄凉之况(“雕边认箭”二句下)。
  •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惜其立功而不侯,同于李广(末二句下)。
  • 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七律凡例》:凡律诗最重起结,七言尤然。起句之工于发端,如……温飞卿“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
  •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不脱蜀地(首二句下)。壮丽(“雕边认箭”二句下)。
  • 清·延君寿《老生常谈》:温飞卿七律,如《赠蜀将》《马嵬》《陈琳墓》《五丈原》《苏武庙》诸作,能与义山分驾,永宜楷式。

猜你喜欢

咏螃蟹呈浙西从事

唐代 • 皮日休

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

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南乡子·归路近

五代 • 李珣

归路近,扣舷歌,采真珠处水风多。曲岸小桥山月过,烟深锁,豆蔻花垂千万朵。

浪淘沙·疏雨洗天清

宋代 • 邓剡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念奴娇·插天翠柳

宋代 • 朱敦儒

插天翠柳,被何人、推上一轮明月?照我藤床凉似水,飞入瑶台琼阙。雾冷笙箫,风轻环佩,玉锁无人掣。闲云收尽,海光天影相接。

谁信有药长生,素娥新炼就,飞霜凝雪。打碎珊瑚,争似看、仙桂扶疏横绝。洗尽凡心,满身清露,冷浸萧萧发。明朝尘世,记取休向人说。

依约残眉理旧黄,翠鬟抛掷一簪长,暖风晴日罢朝妆。

闲折海棠看又捻,玉纤无力惹徐香,此情谁会倚斜阳?

温庭筠
简介描述:

温庭筠(约812年-866年,或824年-882年),本名岐,字飞卿,又作庭云、廷筠,号温钟馗,世称温方城、温助教。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中国晚唐时期诗人、词人。

温庭筠出身没落贵族家庭,富有天赋,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之称。于文宗大和二年(828年)或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出塞。后有蜀地之游,复赴长安。在开成元年(836年),因李翱之荐,得从太子永游。于开成四年(839年)秋,参加京兆府试,荐名居第二,因遭谗毁,被黜落罢举。会昌三年(843年),往返于长安与旧乡吴中之间,曾有湖湘之游。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再入科场,然累年不售。宣宗大中九年(855年)再次落第。后入襄阳与荆南幕府从事。咸通三年(863年),返长安闲居,咸通六年(866年),因宰相徐商之荐,任国子监助教。咸通七年(867年)贬方城尉,不久后就死了。

温庭筠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重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温庭筠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其词作更是刻意求精,注重词的文采和声情,其词现存七十余首,温庭筠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黄昇在《花庵词选》卷一中评价道:“温庭筠极流丽,宜为花间集之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