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少林寺

唐代沈佺期

长歌游宝地,徙倚对珠林。

雁塔风霜古,龙池岁月深。

绀园澄夕霁,碧殿下秋阴。

归路烟霞晚,山蝉处处吟。

白话译文

在高声歌唱中游览宝地,徜徉在清幽静谧的珠林之中。

寺中雁塔历经风霜而显得古朴,九龙潭因岁月久远而显深。

佛寺在雨后斜阳里显得分外明亮,碧殿如蒙上秋阴的暗淡色调。

日暮归途中只见烟霞满天,山路上蝉鸣声到处可闻。

词句注释

  1. 徙倚:犹徘徊,逡巡。一作“屐倚”。
  2. 风霜:一作“丹青”。
  3. 绀(gàn)园:佛寺的别称。
  4. 霁(jì):雨后转晴。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记游的五言律诗,表现了诗人对佛门胜地少林寺的衷心礼赞。“长歌”的欢悦与“徙倚”的急切,毕现了诗人心中对宝地的久盼,而“宝地”与“珠林”二词,便是诗人对名刹的激赏。接着诗人取“雁塔”与“龙池”两个著名景点,展现其岁月之幽、深难测底。走出历史的风尘,来到眼前的风景中,但见雨后初霁后的宝宇,风光更为绮丽,高檐碧殿,饱蘸秋阴。 留恋之余,不觉秋晚,山蝉相送,意犹未穷。

首联是概写游寺。诗人踏着歌声来到这所佛门宝地,仔细地观赏了寺内清幽秀美的园林景色。“宝地”“珠林”,都是出自佛经用语,所谓“黄金七宝为地,摩尼珠为林”。少林佛殿及其幽美园林风光也由此不言自喻。“长歌”二字,表现诗人当时畅游的欢快心情。次联进而描述寺内两处重点景物。一处是古老的雁塔。雁塔原是印度古代佛教僧人为舍身救饥的雁王立塔纪念,出自佛经故事,后世相传成为佛寺的重要建筑。另一处为龙池,指寺中有名的九龙潭,潭水很深,据说有九龙蟠聚其下,“风霜古”“岁月深”,两句上下交织成文,说明雁塔之古是由于岁月之深,而龙池之深也是因为霜风之古。三联再写遍游以后的时间变化。“澄”“下”两字写时间转移动景,最能生动传神。“夕霁”和“秋阴”,既点时间,又指季节,自然引出尾联的“晚霞”与“蝉噪”。尾联写霞彩满目,蝉声盈耳,结得声色并茂,非常尽兴快意。此时的蝉声相送,同首联的长歌来游,前后相应,主体与客观协调一致,早晚一片欢愉场景,诗人畅游的欢快心情,也跃然纸上。这首诗的结尾基本上是宫廷宴会诗“让我们回去吧,天已晚了”的翻版,不过,这一效果的取得,是通过一种触发孤独及秋愁的客观景象。诗人游寺的高潮是一种与觉悟相联系的清澄,但诗人随即面对越来越浓重的暮色,最后是归家,进入烟霞弥漫的孤立世界。

沈佺期是唐初的宫廷诗人,也是完成律诗定型的重要人物之一。其诗特点是:“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新唐书·沈佺期传》)按此标准与前代山水诗比较,无论从构思、写景、音律,形式和语言各方面看,这首诗都可说达到后来居上的胜境,实为唐初和沈氏五言律诗的代表佳作。

创作背景

少林寺是达摩始祖修道传宗之所,亦因寺僧唐初护国而名扬天下。历代名人雅士多有游历,留下佳章无数。此诗是唐代高宗武后时期诗人沈佺期游览少林寺时的记游之作,其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名家评价

  • 元代方回:唐律诗初盛,少变梁陈,而富丽之中稍加劲健,如此者是也。(《瀛奎律髓》)
  • 明代唐汝询:吴云:有气势,有光彩,使结联超拔,则高不可及矣。(《汇编唐诗十集》)
  • 明代周珽:精严雄整,沉理玄趣俱到,初唐自少勍敌。(《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明末清初王夫之:此四十字中,有惜墨如身血之意。(《唐诗评选》)
  • 清代何义门:五、六不但字法之妙,能使“风霜”一联精神又倍。(《瀛奎律髓汇评》)
  • 清代纪昀:气味自厚,故华而不靡。无名氏:劲中带苍。(《瀛奎律髓汇评》)

猜你喜欢

蟾宫曲·山间书事

元代 • 吴西逸

系门前柳影兰舟,烟满吟蓑,风漾闲钩。石上云生,山间树老,桥外霞收。玩青史低头袖手,问红尘缄口回头。醉月悠悠,漱石休休,水可陶情,花可融愁。

万丈巍台,碧罘罳外,衮衮野马游尘。旧文书几阁,昏朝醉暮,覆雨翻云。忽变清明,紫垣敕使下星辰。经年事静,公门如水,帝甸阳春。

长安父老相语,几百年见此,独驾冰轮。又凤鸣黄幕,玉霄平溯,鹊锦新恩。画省中书,半红梅子荐盐新。归来晚,待赓吟、殿阁南薰。

秋声赋

宋代 • 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宋代 • 欧阳修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幻苍厓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

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问苍波无语,华发奈山青。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

沈佺期
简介描述:

沈佺期(约656年~约715年),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安阳市内黄县)人。唐朝时期大臣、诗人。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起家协律郎,累迁考功员外郎。长安二年(702年),知贡举,迁考功郎中、给事中。长安四年(704年),受劾入狱,实为被诬蒙冤。唐中宗即位(705年),由于谄附张易之兄弟,坐罪流放驩州。景龙元年(707年),遇赦北归,授台州录事参军,历任起居郎、修文馆直学士、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册封吴兴县男。开元初年(715年),去世。

沈佺期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律诗创作数量多、造诣高,当时学者以之为宗,对律诗的定型作出最重要的贡献。沈佺期原有文集十卷,今已散佚。今上海图书馆藏清大兴朱筠抄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东武李氏研录山房抄本。今人陶敏、易淑琼有《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