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宴安乐公主新宅应制

唐代沈佺期

皇家贵主好神仙,别业初开云汉边。

山出尽如鸣凤岭,池成不让饮龙川。

妆楼翠幌教春住,舞阁金铺借日悬。

敬从乘舆来此地,称觞献寿乐钧天。

白话译文

皇帝的公主信奉神仙,别墅盖得直入云霄。

假山高得像岐山鸣凤岭,池塘大得超过渭河。

梳妆用的起居楼里挂着翠绿帷幔似乎把春色留住了,而舞蹈唱戏的阁楼下摆放着整齐的座椅,金灿灿的,好像把太阳织在了垫子上。

我伴驾同来公主的新宅祝贺,酒宴上大家觥筹交错,纷纷向皇帝敬酒祝寿,一旁还有乐手演奏着钧天乐。

词句注释

  1. 翠幌:绿色的帷幔。
  2. 乘舆:古代特指天子和诸侯所乘坐的车子。

作品赏析

因为沈佺期伴随皇帝公主皇子多年,所以他的诗作多是应制诗,形式很华丽,被流放后风格却也发生过很大变化。沈佺期和宋之问等一帮诗人所作律诗使得这一体裁有了一些固定的格式,所以受到了后人很高的赞誉。

这首诗里用到了“鸣凤岭”和“饮龙川”两个地名。鸣凤岭指陕西凤翔县的岐山,因为传说中周朝兴起前这里有凤凰鸣叫而得名。在这首诗里用来说明公主新宅里假山的高大,凤凰也象征着公主的身份。饮龙川,指渭水,这里曾是文王最初兴起的地方。龙象征着皇帝的身份。诗里写了公主新府邸的大概样子,写了园子里的假山池塘,再写起居楼,写戏楼,里里外外到也算是写得周全,然后还写出皇帝亲临举行宴会时的场面,有礼有节,作者应该是位有急智的诗人了。尤其是他想到的比喻,既说明了公主府邸的豪华,又暗喻出皇家的气派和尊贵,唐中宗时期比较繁华的面貌也间接得到了表露,这样的应制诗,皇帝是一定会很满意的。但可惜诗里带出了的安乐公主的奢侈无度,无意中竟成为他日后被处决的罪证。

“妆楼翠幌教春住,舞阁金铺借日悬”一句,很是生动,翠绿的帷帐垂下,把明媚的春色留了一段在妆镜前,戏台下的椅子上铺着黄色的垫子,金灿灿的,恍然间好像织进了太阳在上面。上面那句“山出尽如鸣凤岭,池成不让饮龙川”就没有这一句好,有点生拉硬拽,因为见过鸣凤岭和饮龙川的人到了唐代应该不多了。这首诗尽管辞藻上很华丽了,而且修辞也较为贴切,但却给人一种空洞的感觉。这也许是因为后人没见过那种场面,但也许是因为诗人急忙中只求说尽好听话而没有用更深意义的说辞。诗人为了支应皇帝,捡尽了漂亮的词汇,没想到这位公主后来怨恨这首作品写得太华丽了,他反而因此丢了性命。

这样一首煌煌气派的应制诗,竟枉送了性命的沈佺期,而跋扈虚伪的安乐公主最后也落得个死于非命的结果。

猜你喜欢

黄鹤楼

唐代 •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苍颜华发,故山归计何时决!旧交新贵音书绝,惟有佳人,犹作殷勤别。

离亭欲去歌声咽,潇潇细雨凉吹颊。泪珠不用罗巾浥,弹在罗衫,图得见时说。

沉醉东风·息斋画竹

元代 • 徐再思

葛陂里神龙悦形,丹山中彩凤栖庭。风吹粉箨香,雨洗苍苔冷,老仙翁笔底春生。明月阑干酒半醒,对一片儿潇湘翠影。

赋得桃李无言

唐代 • 李商隐

夭桃花正发,秾李蕊方繁。

应候非争艳,成蹊不在言。

静中霞暗吐,香处雪潜翻。

得意摇风态,含情泣露痕。

芬芳光上苑,寂默委中园。

赤白徒自许,幽芳谁与论。

绥州作

唐代 • 韦庄

雕阴无树水南流,雉堞连云古帝州。

带雨晚驼鸣远戍,望乡孤客倚高楼。

明妃去日花应笑,蔡琰归时鬓已秋。

一曲单于暮烽起,扶苏城上月如钩。

沈佺期
简介描述:

沈佺期(约656年~约715年),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安阳市内黄县)人。唐朝时期大臣、诗人。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起家协律郎,累迁考功员外郎。长安二年(702年),知贡举,迁考功郎中、给事中。长安四年(704年),受劾入狱,实为被诬蒙冤。唐中宗即位(705年),由于谄附张易之兄弟,坐罪流放驩州。景龙元年(707年),遇赦北归,授台州录事参军,历任起居郎、修文馆直学士、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册封吴兴县男。开元初年(715年),去世。

沈佺期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律诗创作数量多、造诣高,当时学者以之为宗,对律诗的定型作出最重要的贡献。沈佺期原有文集十卷,今已散佚。今上海图书馆藏清大兴朱筠抄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东武李氏研录山房抄本。今人陶敏、易淑琼有《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