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司勋杜十三员外

唐代李商隐

杜牧司勋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诗。

前身应是梁江总,名总还曾字总持。

心铁已从干镆利,鬓丝休叹雪霜垂。

汉江远吊西江水,羊祜韦丹尽有碑。

白话译文

杜牧司勋的字是牧之,一首《杜秋娘诗》就像清秋一样高远清新。

前身应该是梁代的名诗人江总吧,因为江总也是以“总持”为字以“总”为名。

心如铁石般坚定,胸存甲兵锋利就像干将莫邪剑刃,纵然鬓丝如霜雪垂肩也不必去伤叹悲吟。

像杜预远吊羊祜那样凭吊西江的韦丹,撰写的韦丹碑文将和羊祜碑一样永留丹青。

词句注释

  1. 司勋杜十三员外:即杜牧,任吏部司勋员外郎。唐人以同一曾祖父的兄弟姐妹排行,牧排行十三。
  2. 杜秋诗:指杜牧的《杜秋娘诗》。
  3. 江总:南朝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东)人。仕梁、陈、隋三朝。因得名于梁。故诗称“梁江总”。
  4. 心铁:指胸中自有武略。已从:已共。干镆:干将、莫邪。传说春秋时吴人干将及妻莫邪善铸宝剑,所铸雄剑名“干将”,雌剑名“莫邪”。
  5. 汉江:本指杜预。杜预曾任襄阳太守,襄阳地处汉江之滨。又因杜预是杜牧远祖,所以“汉江”又转指杜牧。西江:即江西,借指韦丹。他曾任江西观察使,很有政绩,死后杜牧奉诏撰韦丹碑。诗原注:“时杜奉诏撰韦碑。”
  6. 羊祜:晋人,任荆州都督,得江汉民心,死后百姓为他立碑,据说看到此碑的人都会流泪,杜预称之为堕泪碑。

作品赏析

诗首联写杜牧的官职、名、字和诗作,语言轻快跳脱,很富诗情。《杜秋娘诗》这首诗叙述杜秋娘沦落的悲惨遭际,抒写自己对世事无常、士林升沉荣悴的感慨,所谓“女子固不定,士林亦难期”,诗为杜牧刻意精心之作,颇能代表杜牧诗“刻意伤春复伤别”之基调、诗也为李商隐所称赏,故以之作举。开头以此句笼罩全篇,定下了盛赞与劝勉的主题。

颔联二句“前身应是梁江总,名总还应字总持”,从名字比拟,称颂杜牧的文才。江总,唐代诗人多将其属于梁,连杜甫也有“远愧梁江总,还家尚头黑”之句,所以李商隐拿他来比拟杜牧文才的超群和非凡。

颈联“心铁已从干镆利,鬓丝休叹雪霜垂”,这二句为理解全诗的关键。上句称赞杜牧的军事才略,下句则对他进行慰勉,不要为衰老而兴嗟叹。这里用干将、莫邪名剑作喻,赞颂他对国事时局的筹策,一为执政所用,即平刘稹,收回纥,所向披靡,极赞其军事韬略的正确,绝非仅仅是纸上谈兵。然而杜牧平生自负以文才武略,可谓志大才高,但却一直屈居下位,抑郁不得志,叹老嗟卑,自伤不遇之慨是常常有的。他一则说“前年鬓生雪,今年须带霜”(《即离独酌》),再则说“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飓落花风”(《题禅院》),所以李商隐则以积极的态度劝勉他勿再嗟叹。这里的意思不过是说,您杜牧的韬略已为世所用,且有功于国,如此,那又何必在意于您个人的遇与不遇,而为此叹老嗟卑呢!

尾联二句叙述杜牧奉诏撰写韦丹碑文事。这两句是说,杜牧文才超凡,奉诏撰写的韦碑,必将如羊祜碑一样流传千古,不朽于世。诗前从名字比拟,后从姓比拟,始则由杜诗赞其文才,继而赞其武略,最后“总见文章必传世”。至此,对杜牧的称赞达到极致,诗亦随即作结。诗人对杜牧的盛赞情真意切,实实在在,言之有“物”,绝无无聊文人虚妄浮夸之嫌,因而,劝勉也就格外有力。

诗人的政治遭遇远比杜牧不幸得多,但却能够从积极的方面劝慰杜牧不要为年衰位卑而消极嗟叹,勉励他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效力,表现了诗人极为可贵的对朋友的真诚关切和关心国家大事的豁达襟怀。

这首诗用思极为精巧,第一句用两“牧”字,第二句用两“秋”字,第四句用两“总”字,第七句用两“江”字,五六两句用“铁”和“干镆”、 “丝”和“雪霜”重叠,第八句又用两人名字重叠,通篇只第三句一句单行,构思精巧而不纤弱,气势非常轻快流畅,音调非常谐适流畅。全诗极富杜牧的清扬的特色,又具有自己蕴藉的风格,调子既比较明快,又不失凝炼深沉豪迈之气,个中旨趣全由诗的格调和情感而出。纪昀对义山诗多有微,对此诗却尤为称道:“自成别调,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亦可谓中肯之辞。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大中三年(849年)初在长安时。大中三年,李商隐三十七岁,为京兆府尹主管章奏,府尹说:“吾太尉之薨,有杜司勋之志,与子之奠文,二事为不朽。”(见《樊南乙集序》)李商隐对杜牧十分钦仰,因为杜不仅诗文好,而且议政论兵,有雄才大略。曾作《罪言》,提出削平河北藩镇,陈述用兵方略,并向李德裕上书,得到采纳。李商隐的想法与杜牧相同,他哭刘蕡,称赞杜牧,同情李德裕,倾向性非常明显。杜牧虽入居京职,然仍多叹老嗟卑、自伤不遇之慨,李商隐这首诗就是为盛赞其文武才略,对其表示关切与劝勉之情而作的。

名家点评

  •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赠司勋杜十三》一篇。体制甚奇,然亦出于乐天《览卢子蒙》诗也。
  • 清·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因小杜名牧,又字牧之,于是特地借来小作狡狯。写二“牧”字、二“杜”字、二“秋”字、三“总”字、二“字”字,成诗一解。此亦沈《龙池》、崔《黄鹤》所滥觞,而今愈益出奇无穷也。
  • 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四句中故意叠用二“牧”字、二“秋”字、三“总”字、二“字”字,拉拉杂杂,写得如团花簇锦,而句法离奇天矫,又似游龙舞马,不可搦,真近体中之大观也。五、六二句自是正文。看他尾联又复叠用二“江”字,与前半之九个复字相照,二人名与前半之三个人名相照,使我并不知其未下笔时如何落想,既落想后如何下笔,文人狡狯一至于此!以视沈《龙池》、崔《黄鹤》,真可谓之愈出愈奇矣。
  • 清·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此以必传慰杜牧也。……前借《杜秋》一诗,而以江总比之;后因诏撰《韦碑》,而以杜预比之。前从名字上比拟,后从姓上比拟,诗格绝奇。总见运命虽不酬,而文章必传世。义山倾倒于杜,至矣。
  • 清·屈复《玉溪生诗意》:三、四巧思。死生人所不免,诗追江总,文堪不朽。何叹自首哉!
  • 清·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通篇自取机势,别成一格也。牧之奇才伟抱,回翔郡守,抑郁不平,此二章深惜之而慰之也。
  • 清·纪昀《玉溪生诗说》:嵚崎历落,奇趣横生,笔墨恣逸之甚,所谓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 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五律解散不对,为孟、李创格。……七言变体,始于崔司勋之《黄鹤楼》。太白深服之,故作《鹦鹉洲》诗全仿其格。其后白乐天“早闻元九咏君诗,恨与卢君相识迟。今日逢君开旧卷,卷中多道赠微之”,李义山“杜牧司勋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诗。前身应是梁江总,名总还曾字总持”,韩致尧“往年曾在溪桥上,见倚朱栏咏柳绵。今日独来芳径里,更无人迹有苔钱”,虽气体不同,杼轴各出,要皆《黄鹤楼》作为之滥觞也。

猜你喜欢

感物赋

魏晋 • 曹丕

丧乱以来,天下城郭丘墟,惟从太仆君宅尚在。南征荆州,还过乡里,舍焉。乃种诸蔗于中庭,涉夏历秋,先盛后衰,悟兴废之无常,慨然永叹,乃作斯赋。

伊阳春之散节,悟乾坤之交灵。瞻玄云之蓊郁,仰沉阴之杳冥。降甘雨之丰霈,垂长溜之泠泠。堀中堂而为圃,植诸蔗于前庭。涉炎夏而既盛,迄凛秋而将衰。岂在斯之独然?信人物其有之。

独漉篇

唐代 • 李白

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

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

越鸟从南来,胡鹰亦北渡。

我欲弯弓向天射,惜其中道失归路。

落叶别树,飘零随风。

客无所托,悲与此同。

罗帏舒卷,似有人开。

明月直入,无心可猜。

雄剑挂壁,时时龙鸣。

不断犀象,绣涩苔生。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神鹰梦泽,不顾鸱鸢。

为君一击,鹏抟九天。

蟾宫曲·晓起

元代 • 徐琰

恨无端报晓何忙。

唤却金乌,飞上扶桑。

正好欢娱,不防分散,渐觉凄凉。

好良宵添数刻争甚短长?

喜时节闰一更差甚阴阳?

惊却鸳鸯,拆散鸾凰。

犹恋香衾,懒下牙床。

浣溪沙·常山道中

宋代 • 辛弃疾

北陇田高踏水频。西溪禾早已尝新。隔墙沽酒煮纤鳞。

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卖瓜声过竹边村。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宋代 • 张孝祥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李商隐
简介描述: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后随祖辈移居荥阳(今河南省郑州市),晚唐时期诗人。

李商隐幼年丧父,随母还乡过着清贫的生活。十六岁时,因擅长古文而知名。大和三年(829年)移家洛阳,结识令狐楚等前辈。“牛党”令狐楚欣赏他的文才,亲自授以今体章奏之学,并给予资助,后又聘其入幕,至开成二年(837年),考中进士,及第后再入令狐楚幕,令狐楚死后,入“李党”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不久娶王女为妻。从此陷入“牛李党争”漩涡,被“牛党”视为“背恩”“无行”。次年应“博学鸿词科”考试,已被录取再遭刷落。会昌二年(842年)应“书判拔萃试”,被授秘书省正字。宣宗即位后,牛党得势,其随即放弃京职,随李党郑亚赴桂海。后期十几年时间,都漂流各地,为各地幕僚,开始笃信佛教。大中十二年(858年),因病退职还乡,在郑州去世。

李商隐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其诗构思缜密,多用含蓄象征的手法,精工富丽的辞采,婉转和谐的韵调,曲折细微地去表现深厚的情感。李商隐胸怀“欲回天地”,力促唐王朝中兴的志向,但身处晚唐已无实现抱负的可能。其骈体章奏与哀诔之文因形式瑰丽、情文并茂而在当时极负盛名,曾自编为《樊南甲集》等,李商隐还是晚唐杰出诗人,其诗各体俱有佳作,尤以五七言律绝成就为高,七言律诗的造诣更是上追杜甫而独步晚唐。主要作品有《瑶池》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