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常山道中

宋代辛弃疾

北陇田高踏水频。西溪禾早已尝新。隔墙沽酒煮纤鳞。

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卖瓜声过竹边村。

白话译文

北边高地上的人不停地踏着水车灌溉农田,西溪的人们已经尝过了新收割的早稻。劳作结束,隔着院墙买来酒,再炖上细鳞鱼,小酌一番。

忽然凉风吹拂,接着飘来几星细雨,正担心要下雨的时候,抬头望天,带雨的云一眨眼又无影无踪了,这时竹林旁的村庄传来卖瓜的叫声。

词句注释

  1. 浣溪沙: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
  2. 常山:县名,今属浙江,以境内有常山而得名。常山绝顶有湖,亦称湖山。
  3. 陇:高地。踏水频:忙于踏水车引水灌田。
  4. 尝新:指品尝新稻。
  5. 沽酒:买酒。煮:一作“醉”。纤鳞:细鳞,代指鱼。
  6. 更无:绝无。霎时:形容极短的时间。

作品赏析

此词写途中所见的农村风光。上片通过选取江南农村独具特色的题材和生活场景,描写了乡村生活的安恬美好,表达了洋溢在作者心头的喜悦。先写北陇踏水灌田,西溪收稻尝新。近看北边高地上农民正在猛踏水车,灌溉农田。一个“频”字充分表现出动作的连续不断,暗传出农民的辛勤劳作情景。而另一边河溪两岸,农作物成熟较早,农民正品尝着香甜的新收稻米。继写沽酒煮鱼。既“沽酒”又“煮纤鳞”,洋溢着农家的欢欣,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不为人注意的淳朴的乡风。杜甫《客至》有“隔篱呼取尽余杯”句,姜夔《惜红衣》有“墙头唤酒,谁问讯、城南诗客”句:与这里情趣都不同。这三句足见农事辛勤,生活安乐。

下片写忽降微雨,清凉宜人,转眼云影飘散,蓝天当空,卖瓜人在绿竹丛生的村庄推销产品。换头景象一变:“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七言对仗,工稳流利,清新俊爽。忽然凉风吹拂,接着飘来几星细雨;诗人抬头望天,带雨的云一眨眼便无影无踪了。这两句写夏天独特的天气变化,内容倒平常无奇,但表达上有不凡之处,形式上少了几分词的随意灵活,多了几分诗的整饬和表意的含蓄及理趣。“忽有”,“更见”,既见笔势挺峭劲,更觉空灵跳动,生动地表现出夏日多变的山村气象。但此时,作者的着眼点并不在风雨阴晴上,而是在最后一句“卖瓜人过竹边村”上。这个结句余音袅袅,比苏轼的“牛衣古柳卖黄瓜”(《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更富情趣。有了这一句,前面的风雨阴晴变化即是过眼烟云,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的淡定心态。至此,词的境界顿然跃升。

全词通篇清新淳朴,生活气息浓厚,宛如一幅生机盎然的浙西农村图。从结构看,此词上片三句与下片末句一句一景,地点不同,风采各异,先后收入作者的眼帘,构成一幅生动的农民生活画卷。而“北陇”“西溪”“隔墙”“竹边”等词语不仅突出了乡村气息,更暗示出空间的开阔广袤,读来让人思维活跃疏宕,毫无局狭之感。与那许许多多惯写湫隘狭小生活圈子的词,简直是另一个天地。历来人们欣赏稼轩的英气、豪气、霸气,应该说如此词这样具有爽气的作品,在其他词人中,也是少见的。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夏天。当时朝廷委任外戚韩侂胄用事,欲图北伐,于是起用闲居瓢泉八九年之久的辛弃疾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当年六月辛弃疾到任。这首词是作者由铅山至绍兴赴任途中,经过常山农村时创作的。

名家点评

  • 近代俞陛云:“咏乡村风物,潇洒出尘。稼轩于荣利之场,能奉身勇退,其高洁本于天性,故其写野趣弥真也。”(《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猜你喜欢

瑞鹤仙·脸霞红印枕

宋代 • 陆淞

脸霞红印枕,睡觉来、冠儿还是不整。屏间麝煤冷,但眉峰压翠,泪珠弹粉。堂深昼永,燕交飞、风帘露井。恨无人说与,相思近日,带围宽尽。

重省,残灯朱幌,淡月纱窗,那时风景。阳台路迥,云雨梦,便无准。待归来,先指花梢教看,欲把心期细问。问因循过了青春,怎生意稳?

题楚昭王庙

唐代 • 韩愈

丘坟满目衣冠尽,城阙连云草树荒。

犹有国人怀旧德,一间茅屋祭昭王。

长门怨

唐代 • 徐惠

旧爱柏梁台,新宠昭阳殿。

守分辞芳辇,含情泣团扇。

一朝歌舞荣,夙昔诗书贱。

颓恩诚已矣,覆水难重荐。

天净沙·秋思

元代 •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西江月·红蓼花繁映月

明代 • 吴承恩

红蓼花繁映月,黄芦叶乱摇风。碧天清远楚江空,牵搅一潭星动。

入网大鱼作队,吞钩小鳜成丛。得来烹煮味偏浓,笑傲江湖打哄。

辛弃疾
简介描述: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党”。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并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但不被朝廷采纳。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曾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力排众议,创制飞虎军,以稳定湖湘地区。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宰臣韩侂胄接连起用辛弃疾知绍兴、镇江二府,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等官,均被辛弃疾推辞。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