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天晓角·旅兴

宋代辛弃疾

吴头楚尾,一棹人千里,休说旧愁新恨,长亭树,今如此。

宦游吾倦矣,玉人留我醉,明日万花寒食,得且住,为佳耳。

白话译文

我坐船顺流而下,转眼便在这吴头楚尾的地方行了千里。不说那些令人忧愁的事情,看长亭边的大树已经长成今天的样子了。

我已经厌倦了宦游生活,幸好有美人留醉。明天就是寒食节了,风雨吹打落花,暂且住留几日,等天气好了再走。

词句注释

  1. 旅兴:在旅途中引起的兴趣。兴,读去声。《诗·周南·关睢序》:“四曰兴。”孔颖达《正义》引郑康成注:“兴者,论事于物,则兴者起也。”
  2. 吴头楚尾:滁州为古代楚吴交界之地,故可称“吴头楚尾”。
  3. 长亭树,今如此:以“树”代“木”,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4. 宦游吾倦矣,宦场中的生活,我厌倦了。《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相如家贫,“无以自业,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
  5. 玉人,容貌美丽的人。后来多以此指美人。这里指高贵的朋友。《晋书·卫介传》:“总角,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
  6. 明日落花寒食三句:晋人帖语:“天气殊未佳,汝定成行否?寒食近,且住为佳尔。”寒食,约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左右,清明节前一二天。《后汉书·左周黄列传》:“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市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小不堪,岁多死者。”

作品赏析

该词从所表现的情调来看,主要表达了词人对宦游的厌倦之情。而对宦游的厌倦,又是出于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词人颇想在一个地方与美色亲近盘桓而留连不归。此词抒情,有词人一定的真实情感在内,如对情欲的追求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官场往来的厌烦,但从总体上看,似乎带有一种“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因为此时的词人,正当意气风发,在朝廷任职,当更激发词人奋身为国的决心。可此词却写得如此颓丧,这就不能不令人怀疑词人写这首词的真实思想。

上片写旅途中所见,舟行千里,看到长亭边的树木已经长大,不由想起了“旧愁新恨”。词人此时已经三十九岁,南归也已经有十六七年了,几十年间作者频繁的调动职务,抗金恢复的壮志一直不能实现。这让词人感到十分的愁苦。

下片词人直抒胸臆,点出来主旨,这分明是对自己饱受朝廷猜忌,大材小用的抱怨之辞,词人此时又遇到了一位美女,这位美人不仅邀词人共饮,而且还留词人多住几日,要词人等到寒食节的风雨过了再走,顺便解除旅途疲劳,这使词人归隐的想法更加强烈。

全词主要抒发了词人“宦游吾倦矣”的感情。这首词所体现的归隐之意,还不同于词人后期词作中的那种归隐的心情,因为这只是一时的牢骚之语,词人仍然对朝廷能够振作精神、北伐复国抱有相当大的希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辛弃疾时年三十九岁。在前一年由知江陵府兼湖北路安抚使,迁知隆兴府兼江西路安抚使,这一年的春天,又召为大理寺少卿。可能作者在赴大理少卿任时作的这首词。

名家评析

  • 明代文学家杨慎《词品》卷一:“天气珠未佳,汝定成行否。寒食近,且住为佳尔。”此晋无名氏帖中语也。辛稼轩融化作霜天晓角词云:“吴头楚尾(下略)。”晋人语本入妙,而词又融化之如此.可谓珠壁相照矣。

猜你喜欢

潼关

清代 •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凤箫吟·锁离愁

宋代 • 韩缜

锁离愁、连绵无际,来时陌上初熏。绣帏人念远,暗垂珠露,泣送征轮。长行长在眼,更重重、远水孤云。但望极楼高,尽日目断王孙。

销魂。池塘别后,曾行处、绿妒轻裙。恁时携素手,乱花飞絮里,缓步香茵。朱颜空自改,向年年、芳意长新。遍绿野,喜游醉眼,莫负青春。

代北州老翁答

唐代 • 张谓

负薪老翁往北州,北望乡关生客愁。

自言老翁有三子,两人已向黄沙死。

如今小儿新长成,明年闻道又征兵。

定知此别必零落,不及相随同死生。

尽将田宅借邻伍,且复伶俜去乡士。

在生本求多子孙,及有谁知更辛苦。

近传天子尊武臣,强兵直欲静胡尘。

安边自合有长策,何必流离中国人。

送汴州监军俱文珍

唐代 • 韩愈

奉使羌池静,临戎汴水安。

冲天鹏翅阔,报国剑铓寒。

晓日驱征骑,春风咏采兰。

谁言臣子道,忠孝两全难。

南乡子·南北短长亭

元代 • 刘秉忠

南北短长亭,行路无情客有情。年去年来鞍马上,何成!短鬓垂垂雪几茎。

孤舍一檠灯,夜夜看书夜夜明。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

辛弃疾
简介描述: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党”。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并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但不被朝廷采纳。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曾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力排众议,创制飞虎军,以稳定湖湘地区。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宰臣韩侂胄接连起用辛弃疾知绍兴、镇江二府,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等官,均被辛弃疾推辞。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