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寄我五云字

宋代辛弃疾

严子文同傅安道和前韵,因再和谢之。

寄我五云字,恰向酒边来。东风过尽归雁,不见客星回。闻道琐窗风月,更著诗翁杖履,合作雪堂猜。岁旱莫留客,霖雨要渠来。

短灯檠,长剑铗,欲生苔。雕弓挂无用,照影落清杯。多病关心药裹,小摘亲鉏菜甲,老子政须哀。夜雨北窗竹,更倩野人栽。

白话译文

友人严子文和傅安道对我所作的《水调歌头》非常赞赏,并分别和词一首,我又依原韵和作本词以答之。

友人严子文寄来书函,我正好边饮酒边看信。友人的信来了,但是人却一直没有来。听说友人新建了一座雨斋,他必定是像苏东坡一样整日吟诗作赋,策杖出游。虽然天旱没有什么可以招待客人的,但是仍然盼望友人前来,正如旱天之盼甘霖。

短灯残照,长剑生出了苔藓。杯弓蛇影,让我惊疑不定。身体多病,惦记着药囊,还得亲自采摘蔬菜,真是可怜啊,夜雨茫茫,无事可干,不如请人栽种竹子作为消遣。

词句注释

  1.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用仄声韵和平仄混用的)。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 “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
  2. 严子文:严子文:名焕之,曾与稼轩同官,长于书法。
  3. 傅安道:傅安道:自得,泉州人。据《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二二》知,傅氏于淳熙五年八月罢浙东提刑,此后卽闲居泉州以终。
  4. “严子文同傅安道和前韵,因再和谢之。”句:一作“严子文同傅安道和盟鸥韵,和以谢之。”
  5. “寄我”句:即谓严子文来函。多用以敬指他人来信。五云字:指唐代韦陟在书牍上用草书署名的字体,因所署“陟”字如五朵云,时人慕之,因有此称。
  6. 酒边开:一作“酒边来”。
  7. 客星:特指东汉隐士严光,这里以严光况严子文。《後汉书·严光传》:“(光武帝)复引(严)光入,论道旧故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座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 共卧耳。’”後诗文中常用为典故。唐·杜甫 《赠翰林张四学士》诗:“天上张公子,宫中汉客星。” 宋·杨万里 《读严子陵传》诗:“客星何补汉中兴,空有清风冷似冰。早遣阿瞒移汉鼎,人间何处有严陵。” 元·张可久 《寨儿令·过钓台》曲:“不恋朝章,归钓夕阳,白眼傲君王。客星犯半夜龙床,清风占七里鱼邦。”
  8. 闻道:一作“均道”。
  9. 雪堂:苏轼被贬于黄州时,寓居于临皋,在东坡曾修筑一座“雪堂”,此借指注文所云“雪斋”。
  10. 霖雨:指傅说,这里以傅说况傅安道。
  11. 短灯檠(qíng):一作“短檠灯”,矮座简陋的灯,贫寒时则用,富贵时则弃之不用。檠,灯台。韩愈《短灯檠歌》:“吁嗟世事无不然,墙角君看短檠弃。”
  12. 长剑铗:用战国时冯谖弹铗作歌的典故。
  13. “雕弓”二句: 即用“杯弓蛇影”典故,此写词人忧谗畏讥的心态。汉代应劭《风俗通.怪神记》中记载,有个人名叫杜宣,饮酒时见杯中似有蛇,酒后觉胸腹作痛,多方医治无效。后知是壁上所悬赤弓之影照于杯中,形如蛇,病遂愈。
  14. 多病关心药裹:杜甫《酬郭十五判官》诗:“药裹关心诗总废,花枝照眼句还成。”药裹,药囊。
  15. 小摘亲鉏菜甲:杜甫《有客》诗:“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鉏:同“锄”。菜甲:菜英,蔬菜初生之。菜甲,菜英,蔬莱初生时长的叶子。
  16. 老子正须哀:老子政须哀:用汉将马援语。老子:自称,犹“老夫”,政:同“正”。

作品赏析

在词中,稼轩一方面表达对于老友的殷勤盼望之意,另一方面又向他们表达自己的壮志难酬、忧谗畏讥的幽愤情感。后者是他在表达归隐之乐的词中所没有写出来的内心真感受。词的上片专抒其殷勤盼望友人前来的挚情。起韵由酒边接读友人来信写起,引出下文望友情意。接韵巧借传书雁的意象,写他一春的盼望和等待,等待严子文前来。“过尽”而“不见”这一饱含感情的表达,暗示出他心中的惆怅情绪。三韵以“闻道”一词,运实入虚,由眼前盼望等待之情,转而悬想进人友人的闲适生活,使情境被拓开,显得曲折而有层次。在优美的“琐窗风月”中安排个“杖屦”的诗翁,显得闲雅有神。而“合作雪堂猜”一语,更借苏轼的黄州“雪堂”为友人“雪斋”之比,尽情流露出他对严子文的羡慕和赞美之情。上片末韵,巧借友人来信中诉说旱情的言辞,把友人比作自己精神天地中的霖雨,并以一般不能缓解他“精神旱情”的俗客之不可留为比照,殷切地表达了他望友如岁旱望霖雨一样的急切心情。词人对友人精神境界的赞许、对他的知己式的赏爱以及对他的盼望之情,于此毕现。

下片因友人未来,转而赋写自身家居的寂寞可悲。过片典故连出,刻画自己为世所弃的凄寒人骨形象。“短灯檠” 与“长剑铗”长期不摩挲、使用,以至于都“欲生苔”,看起来是写其家居陈设的古旧荒败,其实这里几欲生苔的短灯长剑,都是词人自我形象的“拟物化”。“短灯檠” 者,是贫贱时使用、富贵时抛弃的不人时、不走运的东西;“长剑铗”者,本是可以用来建立功业的利器,而今却不仅随主人一起“归来”,且已经败坏得如此厉害。由此可见,在短灯长剑的意象中正隐藏着词人为世所弃、壮志难酬的悲愤。接韵仍然采用这种表面说家居陈设、事实叹内心郁塞的“二重意象”来抒情。就表层意思来看,他是在描写当年随自己效力疆场、寄托着自己挽弓驱胡壮志的雕弓,如今只能成为墙上悬挂的摆设,徒然把自己的影子落进酒杯里;就深层的情意来看,他却是利用了“杯弓蛇影”的典故,来表达自己不免于忧谗畏讥的优愤。这样,他这个本欲“了却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的志士归隐的被迫和无奈,就被表达出来了。以下一韵,仍旧借用典故,来表现自己归隐后的潦倒落寞情状。他一借漂泊西南的杜甫诗歌中写自己多病与种菜的典故,二借东汉大将军马援赋闲后揭出自己境遇可哀的话语,表达自己与杜甫、马援同样可哀的情状。在此,多病而小摘菜甲的词人,与表达归隐之乐中的词人相比,感受境遇何其不同,如果说前词的欣然其实是压抑真情后的结果,那么,本词才揭明了词人真正的感受和状态。结韵由深返浅,特写自己当春逢雨而思栽竹于北窗之下,雅意韵怀可见。不过,它也顺便透露出词人无所事事、聊复尔尔的自我排遣之意。

此词由思人开始,以写己作结。上片的思友人情意虽浓,而下片的抒悲情才是正题。可见这是词人向朋友倾诉自己归隐后的内心真实感受的词作。本词主要的表达手法是,巧妙运用表意的“二重结构”,用典使事,俱含深意,造成了表意的曲折和含蓄。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淳熙九年(1182年)。辛弃疾于淳熙八年(1181年)被罢官归隐,住在上饶的带湖新居,开始了被迫隐居的生活。带湖新居建成后,严子文、傅安道曾寄词来庆贺,辛弃疾便写了这首词答谢。

名家点评

  •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兆鹏《水调歌头》:“词由严子文来函引发思绪。重点在下阕。‘欲生苔’三字虽嫌夸张,但‘欲’字正鉴词人一片孤臣孽子之心。同时词人忧谗畏讥,老来多病的悲怆之情,亦见于言表。”

猜你喜欢

贺欧阳少师致仕启

宋代 • 苏轼

伏审抗章得谢,释位言还。天眷虽隆,莫夺已行之志;士流太息,共高难继之风。凡在庇庥,共增庆慰。伏以怀安天下之公患,去就君子之所难。世靡不知,人更相笑。而道不胜欲,私于为身。君臣之恩,系縻之于前;妻子之计,推荷之于后。至于山林之士,犹有降志于垂老;而况庙堂之旧,欲使辞禄于当年。有其言而无其心,有其心而无其决。愚智共蔽,古今一涂。是以用舍行藏,仲尼独许于颜子;存亡进退,《周易》不及于贤人。自非智足以周知,仁足以自爱,道足以忘物之得丧,志足以一气之盛衰。则孰能见几祸福之先,脱屣尘垢之外。常恐兹世,不见其人。伏惟致政观文少师,全德难名,巨材不器。事业三朝之望,文章百世之师。功存社稷,而人不知。躬履艰难,而节乃见。纵使耄期笃老,犹当就见质疑。而乃力辞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至贵无轩冕而荣,至仁不导引而寿。较其所得,孰与昔多。轼受知最深,闻道有自。虽外为天下惜老成之去,而私喜明哲得保身之全。伏暑向阑,台候何似。伏冀为时自重,少慰舆情。

西湖游记二则

明代 • 袁宏道

西湖一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偏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西湖二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 ,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得弟消息二首

唐代 • 杜甫

其一

近有平阴信,遥怜舍弟存。

侧身千里道,寄食一家村。

烽举新酣战,啼垂旧血痕。

不知临老日,招得几人魂。

其二

汝懦归无计,吾衰往未期。

浪传乌鹊喜,深负鶺鴒诗。

生理何颜面,忧端且岁时。

两京三十口,虽在命如丝。

西园春暮。乱草迷行路。风卷残花堕红雨。念旧巢燕子,飞傍谁家,斜阳外,长笛一声今古。

繁华流水去,舞歇歌沉,忍见遗钿种香土。渐橘树方生,桑枝才长,都付与、沙门为主。便关防不放贵游来,又突兀梯空,梵王宫宇。

答秦太虚书

宋代 • 苏轼

轼启:五月末,舍弟来,得手书,劳问甚厚。日欲裁谢,因循至今。递中复辱教,感愧益甚。比日履兹初寒,起居何如。

轼寓居粗遣。但舍弟初到筠州,即丧一女子,而轼亦丧一老乳母,悼念未衰,又得乡信,堂兄中舍九月中逝去。异乡衰病,触目凄感,念人命脆弱如此。又承见喻中间得疾不轻,且喜复健。

吾侪渐衰,不可复作少年调度,当速用道书方士之言,厚自养炼。谪居无事,颇窥其一二。已借得本州天庆观道堂三间,冬至后,当入此室,四十九日乃出。自非废放,安得就此?太虚他日一为仕宦所縻,欲求四十九日闲,岂可复得耶?当及今为之,但择平时所谓简要易行者,日夜为之,寝食之外,不治他事。但满此期,根本立矣。此后纵复出从人事,事已则心返,自不能废矣。此书到日,恐已不及,然亦不须用冬至也。

寄示诗文,皆超然胜绝,娓娓焉来逼人矣。如我辈亦不劳逼也。太虚未免求禄仕,方应举求之,应举不可必。窃为君谋,宜多著书,如所示《论兵》及《盗贼》等数篇,但似此得数十首,皆卓然有可用之实者,不须及时事也。但旋作此书,亦不可废应举。此书若成,聊复相示,当有知君者,想喻此意也。

公择近过此,相聚数日,说太虚不离口。莘老未尝得书,知未暇通问。程公辟须其子履中哀词,轼本自求作,今岂可食言。但得罪以来,不复作文字,自持颇严,若复一作,则决坏藩墙,今后仍复衮衮多言矣。

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此贾耘老法也。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顾虑,以此胸中都无一事。

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又有潘生者,作酒店樊口,棹小舟径至店下,村酒亦自醇酽。柑桔椑柿极多,大芋长尺余,不减蜀中。外县米斗二十,有水路可致。羊肉如北方,猪牛獐鹿如土,鱼蟹不论钱。岐亭监酒胡定之,载书万卷随行,喜借人看。黄州曹官数人,皆家善庖馔,喜作会。太虚视此数事,吾事岂不既济矣乎!欲与太虚言者无穷,但纸尽耳。展读至此,想见掀髯一笑也。

子骏固吾所畏,其子亦可喜,曾与相见否?此中有黄冈少府张舜臣者,其兄尧臣,皆云与太虚相熟。儿子每蒙批问,适会葬老乳母,今勾当作坟,未暇拜书。晚岁苦寒,惟万万自重。李端叔一书,托为达之。夜中微被酒,书不成字,不罪不罪!不宣。轼再拜。

辛弃疾
简介描述: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党”。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并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但不被朝廷采纳。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曾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力排众议,创制飞虎军,以稳定湖湘地区。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宰臣韩侂胄接连起用辛弃疾知绍兴、镇江二府,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等官,均被辛弃疾推辞。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