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欧阳少师致仕启

宋代苏轼

伏审抗章得谢,释位言还。天眷虽隆,莫夺已行之志;士流太息,共高难继之风。凡在庇庥,共增庆慰。伏以怀安天下之公患,去就君子之所难。世靡不知,人更相笑。而道不胜欲,私于为身。君臣之恩,系縻之于前;妻子之计,推荷之于后。至于山林之士,犹有降志于垂老;而况庙堂之旧,欲使辞禄于当年。有其言而无其心,有其心而无其决。愚智共蔽,古今一涂。是以用舍行藏,仲尼独许于颜子;存亡进退,《周易》不及于贤人。自非智足以周知,仁足以自爱,道足以忘物之得丧,志足以一气之盛衰。则孰能见几祸福之先,脱屣尘垢之外。常恐兹世,不见其人。伏惟致政观文少师,全德难名,巨材不器。事业三朝之望,文章百世之师。功存社稷,而人不知。躬履艰难,而节乃见。纵使耄期笃老,犹当就见质疑。而乃力辞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至贵无轩冕而荣,至仁不导引而寿。较其所得,孰与昔多。轼受知最深,闻道有自。虽外为天下惜老成之去,而私喜明哲得保身之全。伏暑向阑,台候何似。伏冀为时自重,少慰舆情。

白话译文

我获悉您向皇上呈上奏章请辞得到准许,卸任告老还乡。皇上虽然对您眷顾不舍,但也不忍心剥除您早已决定的意向;士人们个个惊讶叹息,都纷纷赞许您的那种他人难以比肩的德行风范。凡是受您照顾的人,都加深对您的庆贺慰问之情。您因为心怀安定天下共同的忧患,去做君子都感到为难的事情。世人没有不知道的,但他们却都讥笑您。况且道义抵不住私欲,世人多在处世中为自身谋利。常常把君臣之间的恩德放在前面,把妻子和儿女的生计放在后面。就算是山林的隐士,也还在将近年老的时候有着渴望遇到明主来展示自己才华的志气;何况您已经是朝中的老臣了,却想要在还能继续任职的时候辞官。有那样的言论却没有那样的想法,有那样的想法却没有那样的决心。愚人和智者都有一样昏聩的时候,从古代到今天都是一样的。因此被任用就积极去做,不被任用就隐退,孔子特别赞许颜回做的好;对生存死亡前进后退形势的判断能力,一本《周易》也比不上一个有才德的人。倘若不是智慧完全可以了解所有的事情,仁德完全可以自尊自重,思想境界完全可以不关心事物的获得和丧失,志向完全可以影响一国气运的昌盛衰弱。又怎么能预先看清祸患和幸福,犹如脱掉鞋子一样无所顾虑的远离尘世的污垢。通常这世上,恐怕是见不到这样的人。我觉得您,德行高尚却得不到应有的名声;才华横溢却得不到更好的施展。您的事业达到了三朝的顶峰,文章可以作为百世的典范。您对国家有功,而人们却不知道;您亲身经历了许多艰苦困难,于是才更加彰显出您的高尚气节。即使在垂暮之年已经十分衰老,仍应当直面别人的责问和疑惑;但您在还没有到应该退休的时候却拼命请求辞官告老还乡,退缩推托自己因为没有那个能力而止步。最勇敢的人看外表好像很胆怯的样子,最聪明的人看外表好像很愚笨的样子。最可贵的是没有官位爵禄却受到别人的敬重,最崇尚的是没有导引之术却获得真正的长寿。比较现在所得到的,和过去相比哪个更多呢。我受到您的知遇是非常深的,能领会其中的道理也是有原因的。虽然我表面上和天下的人一样都惋惜一个老臣的离去,但私下却欣喜您能够明白哲理而保全自己。炎热的夏天就要结束了,您过得还好吗?我希望到时候您自己能多加保重,这样也可以稍稍安慰大家的心情。

词句注释

  1. 伏审:获悉,得闻。伏:谦辞。抗章:呈给皇帝的奏章。谢:准许。
  2. 释:卸任。
  3. 天眷:皇上的眷顾。眷:眷顾,器重。
  4. 夺:剥除,削弱。已行:早已决定。志:意向。
  5. 士流:士人们。流:品类,等级。太息:太是通假字,“太”通“叹”,太息就是叹息的意思。
  6. 共:都。高:赞许。难继:难以比肩。难:困难。继:比肩,比拟。风:风范。
  7. 凡:凡是。庇庥:荫庇,庇护。
  8. 增:加深,增加。庆慰:庆贺慰问。
  9. 以:因为。怀:心怀。公患:共同的忧患,共同的祸患。
  10. 就:做。难:为难。
  11. 靡:无,没有。
  12. 更:却。笑:讥笑,嘲笑。
  13. 而:况且。道:道义不胜:抵不住。胜:承受,抵得住。欲:私欲。
  14. 私:为自身谋利。为身:处世修身,治身。
  15. 系縻:羁留,牵缠。文中为“放置”之意。
  16. 妻子:妻子和儿女。妻:妻子。子:儿女。计:生计。
  17. 推荷:文中为“放置”之意。推:推脱。荷:背负肩担。
  18. 至于:就算是。士:隐士。
  19. 犹:仍垂老:将近年老。垂:将近。
  20. 况:何况。庙堂:指代朝堂。旧:老臣。
  21. 欲:想要,打算。辞禄:辞官。禄:禄位,官位。当年:还可以继续任职的时候。有“当打之年”之意,欧阳修此时六十五岁,古代官员告老还乡的年龄一般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而欧阳修当时并无大的疾患,至少还能继续任职五年之久。
  22. 心:想法。
  23. 决:决心。
  24. 蔽:昏聩,不明是非。
  25. 一涂:一样。涂:同“途”。
  26. 是以:因此。用舍行藏:被任用就积极去做,不被任用就隐退。用:任用;舍:不用;行:做事;藏:隐退。成语典故出自《论语.述而》。
  27. 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独:特,特别地。许:赞许。颜子:孔子的弟子颜回。
  28. 存亡进退:对生存死亡前进后退形势的判断能力。
  29. 《周易》:《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汉初刘向校书时《三易》仍存,汉后下落不明),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不及:比不上。贤人:有才德的人。
  30. 自非:倘若不是。智:智慧。足以:完全可以,够得上。周知:了解所有的事情。周:所有的事情。知:了解。
  31. 仁:仁德。自爱:自尊自重。爱:爱惜。
  32. 道:思想境界。忘:不关心,舍弃。得丧:得到和丧失。
  33. 志:志向。一气:一国气运。盛衰:昌盛衰弱。
  34. 则:又,表转折。孰能:怎么能见几:从事物细微的变化中预见其先兆。先:预先。
  35. 脱屣:比喻看得很轻,无所顾恋,犹如脱掉鞋子 。屣:鞋子。尘垢:尘世污垢。外:远离。
  36. 常:通常。兹:这个。
  37. 不见:见不到。
  38. 伏惟:伏在地上想,下对上陈述时的表敬之辞。致政:犹如致仕,指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意即交还官职,即退休。致:归。观文少师:即观文殿学士和太子少师,欧阳修退休前任观文殿学士和太子少师,故“致政观文少师”指代欧阳修。
  39. 全德:德行高尚。全:完美。名:获得名声。
  40. 巨才:巨大的才华,才华横溢。器:施展。
  41. 望:顶峰。
  42. 师:典范。
  43. 社稷:国家。
  44. 知:知道。
  45. 躬履:亲身经历。躬:亲身。履:经历。
  46. 节:气节,节操。乃:才。见:彰显,显现。
  47. 纵使:即使。耄期:年老的时候,垂暮之年。耄:年老。七十岁至九十岁曰“耄”。笃老:非常衰老。笃:甚;深。
  48. 犹:仍。当:应当。就见:直面。就:趋近,不远离逃避之意。见:面对。质疑:责问和疑惑。质:责问。疑:疑惑。
  49. 乃:你。力:拼命,尽力。辞:辞官。未及:没有到。及:到。年:时候。
  50. 退:退缩。托:推托。以:因为。不能:没有能力。止:止步。
  51. 大:最。勇:勇敢。若:好像。怯:胆怯。
  52. 智:聪明。如:好像。愚:愚笨。
  53. 至:最。贵:可贵。轩冕:借指官位爵禄。典故名,原指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后引申为借指官位爵禄,国君或显贵者,泛指为官。荣:受人敬重。
  54. 仁:作”丄“字用,为上。代表崇尚、提升、升华。导引:指“导引术”,为古代的一种养生术,通过一定的引导方式,刺激人体,引导气血,达到平衡阴阳、治病、预防、锻炼、修仙的目的。“导”指“导气”,导气令和;“引”指“引体”,引体令柔。寿:长寿。
  55. 较:比较。其:指现在。得:获得。
  56. 孰与:比对方怎么样,表示疑问语气。昔:现在。
  57. 受知:受人知遇。
  58. 闻道:领会道理。有自:有其原因。
  59. 外:表面上。天下:天下的人。惜:惋惜。老成:指旧臣,老臣。去:离开。
  60. 私:私下,偷偷地。喜:欣喜。明哲保身:明白哲理的人善于保全自己。
  61. 伏暑:指炎热的夏天。向阑:将尽。
  62. 台候:敬辞。用于问候对方寒暖起居。何似:如何;怎样。
  63. 冀:希望。为时:到时候。自重:保重自己。
  64. 少慰:稍微的安慰。少:稍微。舆情:大家的心情。舆:指众人。

作品赏析

《贺欧阳少师致仕启》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熙宁四年(1071年)创作的书信,收录于《经进东坡文集事略》。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外放杭州通判期间撰写此文。

苏轼在信中称颂欧阳修“事业三朝之望,文章百世之师”,以“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评价其主动致仕的处世哲学。援引《周易》进退之道与孔子对颜回“用舍行藏”的赞许,既彰扬欧阳修“功存社稷而人不知”的德行,又暗含自身政治境遇的感怀。文中“至贵无轩冕而荣,至仁不导引而寿”等句,进一步阐释淡泊名利的价值取向。

猜你喜欢

逢杨开府

唐代 • 韦应物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

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

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

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

骊山风雪夜,长杨羽猎时。

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

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

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

两府始收迹,南宫谬见推。

非才果不容,出守抚惸嫠。

忽逢杨开府,论旧涕俱垂。

坐客何由识,惟有故人知。

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宋代 • 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咏百八塔

清代 • 俞益谟

《阿育王经》言:诸佛灭渡后,昼夜役鬼神造塔五千四十八所,意者是即其数欤。然海内郡县所见寥寥,独兹百八聚于一区,厥义未必无谓。余生斯长斯,靡所究竟,率成俚句,请质高明。

百八浮图信异哉,无今无古壮山隈。

降魔蜜顿金刚杵,说法偶成舍利堆。

只虑激湍穿峡破,故将砥柱挽波颓。

谁能识得真如意,唱佛周遭日几回。

菩萨蛮·晶帘一片伤心白

清代 • 纳兰性德

晶帘一片伤心白,云鬟香雾成遥隔。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

西风鸣络纬,不许愁人睡。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

南康直节堂记

宋代 • 苏辙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眉山苏辙记。

苏轼
简介描述: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

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嘉祐六年(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佥书凤翔府判官。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随着新党执政,又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南宋时期,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