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晶帘一片伤心白

清代纳兰性德

晶帘一片伤心白,云鬟香雾成遥隔。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

西风鸣络纬,不许愁人睡。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

白话译文

白得叫人心惊的月光,映照在水晶帘上;我俩遥遥相隔,看不到你如云的秀发,嗅不到你似雾的浓香。想问候一声要不要多添件衣裳,却毫无办法;月挂西天,梧桐的树阴已 经拉得很长。

西风起,蟋蟀声声鸣响;不让忧愁的人儿睡下;秋天还是去年的秋天,可为什么面对秋景,泪水总想流上我的脸庞?

词句注释

  1. 菩萨蛮: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名,又名“子夜歌”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用韵两句一换,凡四易韵,平仄递转。
  2. 晶帘:水晶帘子。形容其华美透亮。
  3. 云鬟香雾:形容女子头发秀美。
  4. 络纬:虫名。即莎鸡,俗称络丝娘、纺织娘。夏秋夜间振羽作声,声如纺线,故名。

作品赏析

中国文人,大多有伤吞悲秋的情绪,而且秋天在古诗词中往往象征着死亡,在落叶缤纷、大地萧瑟的时节,触景生情,词人难免愁心满溢,恨不能收,追悼故人,涕泗横流,痛断肝肠。

“晶帘一片伤心白,云鬟香雾成遥隔。”水晶帘子寂寞地晃出一片凄白孤清之景,而思念的人已是生死两茫茫,香消玉殒,芳踪杳然。“云鬟香雾”化自杜甫《月夜》诗: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纳兰用此指代自己深深思念的妻子。结合杜诗意境,此词更添一番相思离别之痛。

纳兰遥想当年,玉兔西沉,夜语深深之时,妻子软语温柔,轻轻为自己披上温暖的衣袍,两人依在梧桐的阴影中相谈甚欢,如葡萄架下牛郎织女的私语。此情此景,是如此温馨闲适,“胜却人间无数”。而今独立寒露,听着纺织娘在瑟缩的西风中鸣得凄切,却没有了红袖添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法凄修修成”,相思成灾,转难眠,往事历历,伊人独去,情在眼中翻滚欲出。直合易安《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此欲彼欲,都是无限惆怅哀恸缠绵心中,诉无可诉,只任柔肠百转,无限思量欲化成泪。

“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风姿卓绝、多情温柔的纳兰,想着曾经美好的时光,终是泪流如雨。此处“只是”、“如何”二词形象地表达出世事难料、无可奈何之感。仅仅过了一年,却是天人永隔,让沉浸在幸福中的纳兰一时不能接受这残酷的现实,而周遭寒冷的空气,眼中晃荡的水汽,都在残忍地诉说着事实。纳兰只能被迫接受现实,而又心有不甘,只能伤痛地低语:“只是去年秋啊。”

此词意境哀婉,字里行间灼灼真情天然流动,用极简之语平常地道眼前之景,直率地抒胸中之情。纳兰运笔如行云流水,毫不沾滞,任由真纯充沛的感情在笔端自然流露,出色地用自己的感受来感动读者,仿佛自己就是那个惆怅客,心间万种凄婉百转千回。

纳兰词就是如此动人,因为他的用情至深而又用情至真,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饰”。纳兰词善用白描手法,鲁迅说白描法“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词就完美地用了白描,用语朴素,情真意切。

清代词人况周颐曾说纳兰词“一洗雕虫篆刻之讥”,“纯任性灵,纤尘不染”。纳兰真情得人如此推崇,并由此交得知己顾贞观、陈维维崧,“自古文人相轻”这句话在此却是不适用了。由此也可见纳兰的不一般纳兰的头衔甚多,与曹贞吉、顾贞观合称“精华三绝”,被誉为为“满清第一词人”,有人甚至把他同“千古词帝”李煜相提并论,“或谓是李煜转生”。中国词坛悼亡词甚多,唯纳兰独树一帜,还还形成了“家家争唱饮水词”的局面,毫不逊色于那个赋引得洛阳纸贵的左思。如此成就,个中缘由从此《菩萨蛮》词中可略见一二,重要的还是“真切”二字。

创作背景

据盛冬玲《纳兰性德词选》,这首《菩萨蛮》作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秋,距卢氏之死约三个月。自卢氏死后,亡妻的影子总也不能从纳兰的生活中消失,而从这首词中的“伤心白”、“成遥隔”、“愁人”、“去年”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这又是一首纳兰悼念亡妻之作。

名家点评

  •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秋夜。诗人对着月色,无法入睡,想起了远隔关山的妻子。最后两句,暗喻年年离别。去年,离别的眼泪还可以强忍;今年,虽然景色依然,伤心人却无法压抑自己的感情了。”

猜你喜欢

菩萨蛮·木棉花映丛祠小

五代 • 孙光宪

木棉花映丛祠小,越禽声里春光晓。铜鼓与蛮歌,南人祈赛多。

客帆风正急,茜袖偎墙立。极浦几回头,烟波无限愁。

致酒行

唐代 • 李贺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

唐代 • 李白

涩滩鸣嘈嘈,两山足猿猱。

白波若卷雪,侧足不容舠。

渔子与舟人,撑折万张篙。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代 •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平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藏书室记

宋代 • 苏辙

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今老矣,犹志其一二。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 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子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比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咸苦,皆其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傅说之诏其君亦曰:“学于古训,乃有获。”。念终始典于学,厥德修罔觉。”而况余人乎?子路之于孔氏,有兼人之才而不安于学,尝谓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非之,曰:“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凡学而不读书者,皆子路也。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耶?曰:非此之谓也。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可得而见也。孟子论学道之要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心勿忘则莫如学,必有事则莫如读书。朝夕从事于诗书,待其久而自得,则勿忘勿助之谓也。比之稼穑,以为无益而舍之,则不耘苗者也;助之长,则揠苗者也。以孔孟之说考之,乃得先君之遗意。

纳兰性德
简介描述: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原名纳兰成德(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清朝初年词人。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帝赏识,为其之后发展奠定基础。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纳兰性德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不久便长辞于世,时年不过而立。

纳兰性德与陈维崧、朱彝尊合称“清词三大家”。“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纳兰词”的题材主要集中在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尤以逼真传神的写景著称,风格清丽婉约、格高韵远,独具特色,他被近代学者王国维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性德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