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饥示子聿

宋代陆游

水云深处小茅茨,雷动空肠惯忍饥。

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

生逢昭代虽虚过,死见先亲幸有辞。

八十到头终强项,欲将衣钵付吾儿。

白话译文

住在依山傍水偏僻的山村茅屋中,早晨起来饥肠辘辘。

学习要有定力,不受外事外物干扰。如果志趣不高的人所喜爱的诗就不能称为好诗。

生活自己在清明的时代,尽管虚度了年华,但要是哪天死去见到自己的先祖,还是有些话可说。

自己已经活到八十岁了,还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从未屈服低头。如今,希望儿子也继承自己的思想和精神。

词句注释

  1. 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2. 茅茨(cí):茅屋。茨,用茅草、芦苇盖的屋顶。
  3. 雷动空肠:腹中饥饿,空肠响动,像打雷一样。
  4. 外物不移:不为外界的事物动摇。
  5. 未为诗:不是诗,这里是说不是好诗。
  6. 昭代:政治清明的时代。旧时的文人常用来称颂本朝。
  7. 强项:刚强,不肯低头。比喻刚直不屈。
  8. 衣钵(bō):原指佛教中师父传授给弟子的袈裟(衣)和食器(钵),后来指传授下来的思想、学术、技能等。

作品赏析

《朝饥示子聿》是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开篇写诗人隐居水云之间的简朴生活;接着申明学习要专注有定力,志趣不高的人所喜爱的诗也不能称为好诗;而后说虽身处太平盛世,但自觉未能有所作为,心中略感遗憾,但想到死后能向先人有所交代,心中又稍感慰藉;最后言自己一生坚守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并希望将这种精神传承给后代。全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展现了诗人高尚的人格魅力与深厚的人生智慧。

猜你喜欢

鹦鹉曲·山亭逸兴

元代 • 冯子振

嵯峨峰顶移家住,是个不唧溜樵父。烂柯时树老无花,叶叶枝枝风雨。故人曾唤我归来,却道不如休去。指门前万叠云山,是不费青蚨买处。

杨氏之子

南北朝 • 刘义庆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唐代 • 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小港渡者

清代 • 周容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 速进,则阖。”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陆游
简介描述: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陆游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遭到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陆游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陆游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被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五岁,留下绝笔诗《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陆游著有《剑南诗稿》传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