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

南北朝刘义庆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白话译文

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里有个九岁的孩子,非常聪慧。孔君平来拜见这个孩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家,于是便叫这个孩子出来。杨家的孩子为孔君平摆上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孩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家的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语句注释

  1. 梁国:郡名,现河南商丘一带。
  2. 甚:很、非常。
  3. 惠:通“慧”,智慧、聪慧。
  4. 孔君平:晋朝人,孔子第二十六代后人,官至延尉(掌管刑法),所以也称孔廷尉。
  5. 诣:拜访、拜见。
  6. 乃:就,于是。
  7. 设:摆设、摆放。
  8. 以:来,以便。
  9. 示:给……看。
  10. 曰:说。
  11. 君:您,古代对对方的尊称。
  12. 应声:随着声音。
  13. 未闻:没有听说。
  14. 夫子:古时对男子的敬称,这是指孔君平。

作品赏析

用词特点

《杨氏之子》凭借简单、传神的笔触,对杨氏之子进行了描绘,塑造了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在文言文中,作者通过运用凝练的语言描述整个故事的内容,表达丰富的意蕴价值。读者只有仔细品味,从用词中进行分析,才能够剖析到其中的深刻价值。语言与用词是文言文创作的基础,从用词开始分析,才能够更好地凸显出文学的价值与魅力。紧扣关键词句展开思考,结合整篇文言文的价值意蕴,才能更好地感受其“情”“美”“趣”“理”。

在《杨氏之子》整个文章中,用词凝练是其中的亮点。读者需要紧扣整篇文章,深刻把握整个故事的内涵,从本质上深入理解故事,并体会故事背后的核心意蕴,在感受人物性格的过程中,思考语言表达的魅力。其中,“氏”作为文言文的一个语言亮点,具有一定的文学意蕴。“氏”具有多重含义,我们需要剖析,进而深层次思考整篇文章的关键点。“甚聪惠”三个字突出了主题——杨氏之子是一个聪慧的人。这也与后文的“应声”相对应,“应声”表示杨氏之子在反应上的快速。在文言文中,“惠”字表示“懂礼、柔和、温顺”的意义。“未闻”二字用词婉约,表现出杨氏之子既能够不动声色地进行反驳,又不会让对方难看,凸显出杨氏之子的聪慧,并富有一定的教养。另外,“夫子”是对古代学者或老师的尊称,“设”指的是“摆放、摆盘”,“甚”指的是“非常”,“未闻”指的是“从没有听说过”。

语句特点

文言文惜字如金,语句表达凝练,蕴含着丰富的典故,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在《杨氏之子》中,“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点明了全文的主人公,点明了他的身份和特征,具有点题的作用。“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描述孔君平前来拜见,展现出了孔君平与杨氏一家经常往来,体现出了两家具有较好的关系,也能够看出孔君平是一个礼数很高的人。“为设果,果有杨梅。”联系上下文,能够看出杨氏之子端来了水果,招待客人,这表现出了杨氏之子也是一个从小有礼貌,具有良好品行的人。“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一部分是孔君平和杨氏之子交流的内容,也是全文的核心内容。孔君平看到端上来的杨梅后,瞬间就联想到姓氏,故意开玩笑说道:“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应该是一家。”这是孔君平随口说的玩笑话,却没想到杨氏之子作出回答“没听说孔雀就是先生您家的鸟”。这两句话看似平平无奇,一问一答容易让人产生困惑,但是联想到双方的姓氏,仔细琢磨也能够思考出其中语言的精妙。

作品影响

《杨氏之子》为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21课客文。该单元学习目标为“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选编此文,无疑看中了故事中所描写的杨氏之子对答孔君平时的风趣、机智、快速反应等气质。文章虽短,却能带读者来到话语现场,感受当时的幽默氛围。

作品价值

教育价值

《杨氏之子》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首先,对文言文进行解读,分析整篇文言文的内涵,理解文言文所表达的意思。其次,对文言文的文学价值进行剖析,故事情节幽默诙谐,简单却趣味十足。《杨氏之子》最出彩的一部分是杨氏之子与孔君平的对话。孔君平在姓上做了文章,杨氏之子也跟随孔君平的想法进行思考,运用创新思维进行联想。最妙的是,杨氏之子运用到了否定句,一个“未闻”凸显出了婉转的语气,既表现出了杨氏之子在观点上的反驳,又体现出了基本的礼貌,足以证明杨氏之子反应能力强、思维敏捷,这就让夫子孔君平无法回答了,也凸显出了故事的核心与重点。

《杨氏之子》凭借凝练的笔触,对一个机智聪慧的九岁男孩进行描述。文言文首句凸显出主题,表现出杨氏之子“甚聪惠”这一特点,在后续的语段中,写出了杨氏之子的应答,凸显出了杨氏之子的聪慧。这篇文章是小学高年级学生所接触到的为数不多的文言文,融入“语言艺术”主题单元,能让学生在学习探索中深层次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学价值,为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文学价值

《杨氏之子》主要对杨氏之子和孔君平二人之间的交流进行记叙。分析二者的人物形象,并结合语言和动作进行探究,发现杨氏之子是一个聪明机智、有礼有节的孩子。首先,杨氏之子能够第一时间听出来孔君平的话外之意,并进行反驳,他也能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氏开玩笑。随后,杨氏之子马上进行联想,由孔君平的姓氏联想到孔雀,随即又以一个否定句婉转地进行表达,充分体现出杨氏之子回答上的婉转。在这一过程中,杨氏之子的聪慧、有礼貌充分凸显出来。

而《杨氏之子》中的孔君平是一个辅助性的角色。他是一个学识渊博、幽默的人。他看到杨梅就立刻与杨氏之子开了一个小玩笑,也想变相地考验一下杨氏之子的反应。这也表现出他是一个喜欢开玩笑,具有幽默特点的人。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文言文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借助文言文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杨氏之子》虽然短小凝练,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它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学价值,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设计与安排,渗透《杨氏之子》中的价值意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后续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闺情

唐代 • 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狼军师

清代 • 袁枚

有钱某者,赴市归晚,行山麓间。突出狼数十,环而欲噬。迫甚,见道旁有积薪高丈许,急攀跻执掘?,爬上避之。狼莫能登,内有数狼驰去。少焉,簇拥一兽来,俨舆卒之舁官人者,坐之当中。众狼侧耳于其口傍,若密语俯听状。少顷,各跃起,将薪自下抽取,枝条几散溃矣。钱大骇,呼救。

良久,适有樵伙闻声,共喊而至,狼惊散去,而舁来之兽独存,钱乃与各樵者谛视之。类狼非狼,圆睛短颈,长喙怒牙,后足长而软,不能起立,声若猿啼。钱曰:“噫!吾与汝素无仇,乃为狼军师谋主,欲伤我耶!”兽叩头哀嘶,若悔恨状。乃共挟至前村酒肆中,烹而食之。

原道

唐代 • 韩愈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归于墨;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不惟举之于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噫!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

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

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然后为之宫室。为之工以赡其器用,为之贾以通其有无,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为之葬埋祭祀以长其恩爱,为之礼以次其先后,为之乐以宣其湮郁,为之政以率其怠倦,为之刑以锄其强梗。相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为之备,患生而为之防。今其言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呜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何也?无羽毛鳞介以居寒热也,无爪牙以争食也。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今其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呜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见黜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见正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

帝之与王,其号虽殊,其所以为圣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其事虽殊,其所以为智一也。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效焉而天神假,庙焉而人鬼飨。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瑞鹤仙·赋梅

宋代 • 辛弃疾

雁霜寒透幕。正护月云轻,嫩冰犹薄。溪奁照梳掠。想含香弄粉,艳妆难学。玉肌瘦弱,更重重、龙绡衬着。倚东风、一笑嫣然,转盼万花羞落。

寂寞。家山何在?雪后园林,水边楼阁。瑶池旧约,鳞鸿更仗谁托?粉蝶儿、只解寻桃觅柳,开遍南枝未觉。但伤心、冷落黄昏,数声画角。

青衫湿·悼亡

清代 • 纳兰性德

近来无限伤心事,谁与话长更?从教分付,绿窗红泪,早雁初莺。

当时领略,而今断送,总负多情。忽疑君到,漆灯风飐,痴数春星。

刘义庆
简介描述:

刘义庆(403年-444年),字季伯,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后被过继给叔父刘道规。南朝宋宗室、文学家。

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刘义庆袭封南郡公。后随宋武帝刘裕北伐。永初元年(420年),刘裕代晋自立,刘义庆袭封临川王。元嘉时期(424-453年)担任丹阳尹。元嘉六年(429年),加尚书左仆射。元嘉八年(431年),向皇帝请求到外地任职。元嘉九年(432年),出为使持节、都督荆雍益宁梁南北秦七州诸军事、平西将军、荆州刺史。元嘉十六年(439年),改授散骑常侍、都督江州豫州之西阳晋熙新蔡三郡诸军事、卫将军、江州刺史。元嘉十七年(440年),改都督南兖徐兖青冀幽六州诸军事、南兖州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司。晚年刘义庆在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生病,上请回京。元嘉二十一年(444年),薨于京邑,时年四十二岁。追赠侍中、司空,谥号康王。

刘义庆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