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里有个九岁的孩子,非常聪慧。孔君平来拜见这个孩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家,于是便叫这个孩子出来。杨家的孩子为孔君平摆上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孩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家的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杨氏之子》凭借简单、传神的笔触,对杨氏之子进行了描绘,塑造了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在文言文中,作者通过运用凝练的语言描述整个故事的内容,表达丰富的意蕴价值。读者只有仔细品味,从用词中进行分析,才能够剖析到其中的深刻价值。语言与用词是文言文创作的基础,从用词开始分析,才能够更好地凸显出文学的价值与魅力。紧扣关键词句展开思考,结合整篇文言文的价值意蕴,才能更好地感受其“情”“美”“趣”“理”。
在《杨氏之子》整个文章中,用词凝练是其中的亮点。读者需要紧扣整篇文章,深刻把握整个故事的内涵,从本质上深入理解故事,并体会故事背后的核心意蕴,在感受人物性格的过程中,思考语言表达的魅力。其中,“氏”作为文言文的一个语言亮点,具有一定的文学意蕴。“氏”具有多重含义,我们需要剖析,进而深层次思考整篇文章的关键点。“甚聪惠”三个字突出了主题——杨氏之子是一个聪慧的人。这也与后文的“应声”相对应,“应声”表示杨氏之子在反应上的快速。在文言文中,“惠”字表示“懂礼、柔和、温顺”的意义。“未闻”二字用词婉约,表现出杨氏之子既能够不动声色地进行反驳,又不会让对方难看,凸显出杨氏之子的聪慧,并富有一定的教养。另外,“夫子”是对古代学者或老师的尊称,“设”指的是“摆放、摆盘”,“甚”指的是“非常”,“未闻”指的是“从没有听说过”。
文言文惜字如金,语句表达凝练,蕴含着丰富的典故,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在《杨氏之子》中,“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点明了全文的主人公,点明了他的身份和特征,具有点题的作用。“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描述孔君平前来拜见,展现出了孔君平与杨氏一家经常往来,体现出了两家具有较好的关系,也能够看出孔君平是一个礼数很高的人。“为设果,果有杨梅。”联系上下文,能够看出杨氏之子端来了水果,招待客人,这表现出了杨氏之子也是一个从小有礼貌,具有良好品行的人。“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一部分是孔君平和杨氏之子交流的内容,也是全文的核心内容。孔君平看到端上来的杨梅后,瞬间就联想到姓氏,故意开玩笑说道:“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应该是一家。”这是孔君平随口说的玩笑话,却没想到杨氏之子作出回答“没听说孔雀就是先生您家的鸟”。这两句话看似平平无奇,一问一答容易让人产生困惑,但是联想到双方的姓氏,仔细琢磨也能够思考出其中语言的精妙。
《杨氏之子》为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21课客文。该单元学习目标为“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选编此文,无疑看中了故事中所描写的杨氏之子对答孔君平时的风趣、机智、快速反应等气质。文章虽短,却能带读者来到话语现场,感受当时的幽默氛围。
《杨氏之子》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首先,对文言文进行解读,分析整篇文言文的内涵,理解文言文所表达的意思。其次,对文言文的文学价值进行剖析,故事情节幽默诙谐,简单却趣味十足。《杨氏之子》最出彩的一部分是杨氏之子与孔君平的对话。孔君平在姓上做了文章,杨氏之子也跟随孔君平的想法进行思考,运用创新思维进行联想。最妙的是,杨氏之子运用到了否定句,一个“未闻”凸显出了婉转的语气,既表现出了杨氏之子在观点上的反驳,又体现出了基本的礼貌,足以证明杨氏之子反应能力强、思维敏捷,这就让夫子孔君平无法回答了,也凸显出了故事的核心与重点。
《杨氏之子》凭借凝练的笔触,对一个机智聪慧的九岁男孩进行描述。文言文首句凸显出主题,表现出杨氏之子“甚聪惠”这一特点,在后续的语段中,写出了杨氏之子的应答,凸显出了杨氏之子的聪慧。这篇文章是小学高年级学生所接触到的为数不多的文言文,融入“语言艺术”主题单元,能让学生在学习探索中深层次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学价值,为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杨氏之子》主要对杨氏之子和孔君平二人之间的交流进行记叙。分析二者的人物形象,并结合语言和动作进行探究,发现杨氏之子是一个聪明机智、有礼有节的孩子。首先,杨氏之子能够第一时间听出来孔君平的话外之意,并进行反驳,他也能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氏开玩笑。随后,杨氏之子马上进行联想,由孔君平的姓氏联想到孔雀,随即又以一个否定句婉转地进行表达,充分体现出杨氏之子回答上的婉转。在这一过程中,杨氏之子的聪慧、有礼貌充分凸显出来。
而《杨氏之子》中的孔君平是一个辅助性的角色。他是一个学识渊博、幽默的人。他看到杨梅就立刻与杨氏之子开了一个小玩笑,也想变相地考验一下杨氏之子的反应。这也表现出他是一个喜欢开玩笑,具有幽默特点的人。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文言文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借助文言文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杨氏之子》虽然短小凝练,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它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学价值,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设计与安排,渗透《杨氏之子》中的价值意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后续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
矧乃归山川,心迹双寂寞。
虚馆绝诤讼,空庭来鸟雀。
卧疾丰暇豫,翰墨时间作。
怀抱观古今,寝食展戏谑。
既笑沮溺苦,又哂子云阁。
执戟亦以疲,耕稼岂云乐。
万事难并欢,达生幸可托。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雪霏霏,风凛凛,玉郎何处狂饮?醉时想得纵风流,罗帐香帷鸳寝。
春朝秋夜思君甚,愁见绣屏孤枕。少年何事负初心?泪滴缕金双衽。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 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 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感而缀诗,贻诸知己。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 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昔颜斐恋京兆,卢悊恋灵昌,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宋迎。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食顷,望见百雉遮世,知沭城新筑。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峄亭有园,洒㳻居我。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赏鉴,汪臾知医,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初意欲游云台,以路遥不果。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当余来时,妻孥皆不欲也。余洒然就道,而今竟得千里生还,其初心宁及此哉?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宫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四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诸诗附书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