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里有个九岁的孩子,非常聪慧。孔君平来拜见这个孩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家,于是便叫这个孩子出来。杨家的孩子为孔君平摆上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孩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家的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杨氏之子》凭借简单、传神的笔触,对杨氏之子进行了描绘,塑造了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在文言文中,作者通过运用凝练的语言描述整个故事的内容,表达丰富的意蕴价值。读者只有仔细品味,从用词中进行分析,才能够剖析到其中的深刻价值。语言与用词是文言文创作的基础,从用词开始分析,才能够更好地凸显出文学的价值与魅力。紧扣关键词句展开思考,结合整篇文言文的价值意蕴,才能更好地感受其“情”“美”“趣”“理”。
在《杨氏之子》整个文章中,用词凝练是其中的亮点。读者需要紧扣整篇文章,深刻把握整个故事的内涵,从本质上深入理解故事,并体会故事背后的核心意蕴,在感受人物性格的过程中,思考语言表达的魅力。其中,“氏”作为文言文的一个语言亮点,具有一定的文学意蕴。“氏”具有多重含义,我们需要剖析,进而深层次思考整篇文章的关键点。“甚聪惠”三个字突出了主题——杨氏之子是一个聪慧的人。这也与后文的“应声”相对应,“应声”表示杨氏之子在反应上的快速。在文言文中,“惠”字表示“懂礼、柔和、温顺”的意义。“未闻”二字用词婉约,表现出杨氏之子既能够不动声色地进行反驳,又不会让对方难看,凸显出杨氏之子的聪慧,并富有一定的教养。另外,“夫子”是对古代学者或老师的尊称,“设”指的是“摆放、摆盘”,“甚”指的是“非常”,“未闻”指的是“从没有听说过”。
文言文惜字如金,语句表达凝练,蕴含着丰富的典故,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在《杨氏之子》中,“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点明了全文的主人公,点明了他的身份和特征,具有点题的作用。“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描述孔君平前来拜见,展现出了孔君平与杨氏一家经常往来,体现出了两家具有较好的关系,也能够看出孔君平是一个礼数很高的人。“为设果,果有杨梅。”联系上下文,能够看出杨氏之子端来了水果,招待客人,这表现出了杨氏之子也是一个从小有礼貌,具有良好品行的人。“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一部分是孔君平和杨氏之子交流的内容,也是全文的核心内容。孔君平看到端上来的杨梅后,瞬间就联想到姓氏,故意开玩笑说道:“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应该是一家。”这是孔君平随口说的玩笑话,却没想到杨氏之子作出回答“没听说孔雀就是先生您家的鸟”。这两句话看似平平无奇,一问一答容易让人产生困惑,但是联想到双方的姓氏,仔细琢磨也能够思考出其中语言的精妙。
《杨氏之子》为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21课客文。该单元学习目标为“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选编此文,无疑看中了故事中所描写的杨氏之子对答孔君平时的风趣、机智、快速反应等气质。文章虽短,却能带读者来到话语现场,感受当时的幽默氛围。
《杨氏之子》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首先,对文言文进行解读,分析整篇文言文的内涵,理解文言文所表达的意思。其次,对文言文的文学价值进行剖析,故事情节幽默诙谐,简单却趣味十足。《杨氏之子》最出彩的一部分是杨氏之子与孔君平的对话。孔君平在姓上做了文章,杨氏之子也跟随孔君平的想法进行思考,运用创新思维进行联想。最妙的是,杨氏之子运用到了否定句,一个“未闻”凸显出了婉转的语气,既表现出了杨氏之子在观点上的反驳,又体现出了基本的礼貌,足以证明杨氏之子反应能力强、思维敏捷,这就让夫子孔君平无法回答了,也凸显出了故事的核心与重点。
《杨氏之子》凭借凝练的笔触,对一个机智聪慧的九岁男孩进行描述。文言文首句凸显出主题,表现出杨氏之子“甚聪惠”这一特点,在后续的语段中,写出了杨氏之子的应答,凸显出了杨氏之子的聪慧。这篇文章是小学高年级学生所接触到的为数不多的文言文,融入“语言艺术”主题单元,能让学生在学习探索中深层次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学价值,为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杨氏之子》主要对杨氏之子和孔君平二人之间的交流进行记叙。分析二者的人物形象,并结合语言和动作进行探究,发现杨氏之子是一个聪明机智、有礼有节的孩子。首先,杨氏之子能够第一时间听出来孔君平的话外之意,并进行反驳,他也能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氏开玩笑。随后,杨氏之子马上进行联想,由孔君平的姓氏联想到孔雀,随即又以一个否定句婉转地进行表达,充分体现出杨氏之子回答上的婉转。在这一过程中,杨氏之子的聪慧、有礼貌充分凸显出来。
而《杨氏之子》中的孔君平是一个辅助性的角色。他是一个学识渊博、幽默的人。他看到杨梅就立刻与杨氏之子开了一个小玩笑,也想变相地考验一下杨氏之子的反应。这也表现出他是一个喜欢开玩笑,具有幽默特点的人。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文言文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借助文言文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杨氏之子》虽然短小凝练,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它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学价值,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设计与安排,渗透《杨氏之子》中的价值意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后续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商隐启:两日前,于张评事处伏睹手笔,兼评事传指意,于乐籍中赐一人,以备纫补。某悼伤以来,光阴未几。梧桐半死,方有述哀;灵光独存,且兼多病。眷言息胤,不暇提携。或小於叔夜之男,或幼于伯喈之女。检庾信荀娘之启,常有酸辛;咏陶潜通子之诗,每嗟漂泊。所赖因依德宇,驰骤府庭。方思效命旌旄,不敢载怀乡土。锦茵象榻,石馆金台,入则陪奉光尘,出则揣摩铅钝。兼之早岁,志在玄门,及到此都,更敦夙契。自安衰薄,微得端倪。
至于南国妖姬,丛台妙妓,虽有涉於篇什,实不接於风流。况张懿仙本自无双,曾来独立,既从上将,又托英寮。汲县勒铭,方依崔瑗;汉庭曳履,犹忆郑崇。宁复河里飞星,云间堕月,窥西家之宋玉,恨东舍之王昌。诚出恩私,非所宜称。伏惟克从至愿,赐寝前言,使国人尽保展禽,酒肆不疑阮籍。则恩优之理,何以加焉。干冒尊严,伏用惶灼。谨启。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十月二十六日得家书,知新置田获秋稼五百斛,甚喜。而今而后,堪为农夫以没世矣!要须制碓、制磨、制筛罗簸箕、制大小扫帚、制升斗斛。家中妇女,率诸婢妾,皆令习舂揄蹂簸之事,便是一种靠田园长子孙气象。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嗟乎!嗟乎!吾其长为农夫以没世乎!
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农夫上者种地百亩,其次七八十亩,其次五六十亩,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我辈读书人,入则孝,出则弟,守先待后,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所以又高于农夫一等。今则不然,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起手便错走了路头,后来越做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其不能发达者,乡里作恶,小头锐面,更不可当。夫束修自好者,岂无其人;经济自期,抗怀千古者,亦所在多有。而好人为坏人所累,遂令我辈开不得口;一开口,人便笑曰:“汝辈书生,总是会说,他日居官,便不如此说了。”所以忍气吞声,只得捱人笑骂。工人制器利用,贾人搬有运无,皆有便民之处。而士独于民大不便,无怪乎居四民之末也!且求居四民之末,而亦不可得也。
愚兄平生最重农夫,新招佃地人,必须待之以礼。彼称我为主人,我称彼为客户,主客原是对待之义,我何贵而彼何贱乎?要体貌他,要怜悯他;有所借贷,要周全他;不能偿还,要宽让他。尝笑唐人《七夕》诗,咏牛郎织女,皆作会别可怜之语,殊失命名本旨。织女,衣之源也,牵牛,食之本也,在天星为最贵;天顾重之,而人反不重乎!其务本勤民,呈象昭昭可鉴矣。吾邑妇人,不能织䌷织布,然而主中馈,习针线,犹不失为勤谨。近日颇有听鼓儿词,以斗叶为戏者,风俗荡轶,亟宜戒之。
吾家业地虽有三百亩,总是典产,不可久恃。将来须买田二百亩,予兄弟二人,各得百亩足矣,亦古者一夫受田百亩之义也。若再求多,便是占人产业,莫大罪过。天下无田无业者多矣,我独何人,贪求无厌,穷民将何所措足乎!或曰:“世上连阡越陌,数百顷有余者,子将奈何?”应之曰:“他自做他家事,我自做我家事,世道盛则一德遵王,风俗偷则不同为恶,亦板桥之家法也。”哥哥字。
海水渤潏,人罹鲸鲵。
蓊胡沙而四塞,始滔天于燕齐。
何六龙之浩荡,迁白日于秦西。
九土星分,嗷嗷凄凄。
南冠君子,呼天而啼。
恋高堂而掩泣,泪血地而成泥。
狱户春而不草,独幽怨而沈迷。
兄九江兮弟三峡,悲羽化之难齐。
穆陵关北愁爱子,豫章天南隔老妻。
一门骨肉散百草,遇难不复相提携。
树榛拔桂,囚鸾宠鸡。
舜昔授禹,伯成耕犁。
德自此衰,吾将安栖。
好我者恤我,不好我者何忍临危而相挤。
子胥鸱夷,彭越醢醯。
自古豪烈,胡为此繄?
苍苍之天,高乎视低。
如其听卑,脱我牢狴。
傥辨美玉,君收白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