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之水歌

南北朝萧衍

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

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

十五嫁于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

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

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珊瑚挂镜烂生光,平头奴子擎履箱。

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嫁与东家王。

白话释文

黄河的水啊向东流,洛阳有个美丽的女孩叫莫愁。

当初莫愁十三岁,就能织出精美的丝绸。十四岁不辞劳苦去采桑,提笼攀枝到那田间地头。

十五岁的莫愁嫁到了卢家,十六岁就生了儿子叫阿侯。

卢家的房屋富丽堂皇,闺房兰馨雅洁桂木为梁,四处散发郁金苏合香的芬芳。

莫愁头上光彩熠熠,金钗排成十二行。脚下轻踏丝绣鞋,五彩斑斓描出花纹状。

珊瑚枝镶嵌的支架上,化妆镜璀璨生光。带着平头巾的奴仆,为她提着履箱往来奔忙。

人生富贵荣华哪值得留恋?直叫人悔恨:没有早嫁给东邻王郎。

词句注释

  1. 河:指黄河。洛阳距黄河很近,故以此起兴,引出下句。
  2. 绮:有花纹的丝织品。《正字通·系部》:“织素为文者日绮。”南陌头:南边小路旁。
  3. 卢郎妇:一作“卢家妇”。字阿侯:原作“似阿侯”,据《玉台新咏》、《艺文类聚》改。
  4. 兰室:古代女子居室的美称。犹“兰闺”、“香闺”。桂作梁:形容居室华贵芳香。桂:桂树,极芳香。梁:屋梁。郁金、苏合:两种名贵的香料。郁金:出古大秦国(古罗马帝国);苏合:出古大食国(古波斯帝国)。
  5. 丝履:绣花丝鞋,是古时富有的标志。汉桓宽《盐铁论》即谓“今富者常踏丝履”。五文章:五色花纹。一说,五,古作“夏”,有纵横交互之章。亦通“午”,一纵一横交错。
  6. 挂镜:古代镜子常挂于壁上,故称“挂镜”。平头奴子:不戴冠巾的奴仆。 擎:一作“提”。 履箱:不详何物,一说为藏履之箱,亦可指鞋子和箱子。
  7. 望:怨,怨恨。东家王:指东邻姓王的意中人。按:唐上官仪、元稹、李商隐、韩俚诸人诗文都指实“东家王”为王昌。元稹《筝》:“莫愁私地爱王昌。”李商隐《代应》:“本来银汉是红墙,隔得卢家白玉堂。谁与王昌通消息,尽知三十六鸳鸯。”据《襄阳耆旧传》:“王昌字公伯,为东平相散骑,早卒。妇任城王曹子文女。”而详诗意,此“东家王”当非富贵者。

作品赏析

《河中之水歌》是首叙事古诗,塑造了莫愁美丽率真的形象。关于莫愁有两种说法。一指石城莫愁,《旧唐书·音乐志二》:”《莫愁乐》出于《石城乐》。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谣……故歌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石城在今湖北;另一种说法指洛阳莫愁,为卢家妇。此乐府诗所咏为洛阳莫愁。诗歌开头用比兴手法,第三句到十二句描写莫愁的生活经历,写法与乐府古辞(《孔雀东南飞》)开头描写刘兰芝的形象相似:“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莫愁比之刘氏更具民间女子的气质。“采桑南陌头”化用古辞《陌上桑》中罗敷形象的内蕴,含蓄写出莫愁的俏丽和勤劳。最后两句写莫愁不贪恋富贵的超俗性格。全诗格调明快,文辞富艳,含蓄有致。且压韵规律,对偶基本工整,明显带有文饰的痕迹。

全诗十四句中,连用十二句铺叙其生活环境之无比优裕,简直让人艳羡不已,感叹人生富贵,至此无以复加。然而就在读者可能产生错觉误解之时,诗笔突然急转,一句“恨不嫁与东家王”点明题旨。诗的民歌风味极浓。首句以河水东流起兴引出洛阳女儿,饶有趣味。述莫愁经历,排比铺叙,同《焦仲卿妻》兰芝“十三能织素”一段颇有渊源。语言通俗明快、流走自然,更见民歌特色。

创作背景

莫愁是乐府诗里非常著名的人物。她在南朝乐府中首度出场,此后便频繁出现在诗文和民间传说中,影响极为深广。从文学传统来看,“洛阳多美女”之说肇于南朝梁代,与梁人热衷创作 《洛阳道》有很大关系。

《河中之水歌》很可能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梁武帝萧衍综合了《孔雀东南飞》“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以及《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等乐府诗极力铺叙豪贵之状的手法,围绕“莫愁”二字,着力渲染了一位“人生富贵何所望”的洛阳佳丽。虽然在传说中,女主人公几乎无一例外地容貌出众,这种情形却使得莫愁的美貌格外引人注目。

名家点评

  • 明代文艺批评家胡应麟评日:“寓古调子纤词,晋后无能及者。”(《诗薮·内编》)
  • 晚明诗论家陆时雍谓之:“亦古亦新,亦华亦素,此最艳词也。所难能者,在风格浑成,意象独出。”(《诗镜总论》)
  • 清代诗论家陈祚明赞云:“风华流丽,调甚高古,竟似汉魏人词。特结句稍,方便归帝“。
  • 近代学者吴闿生谓此诗:“以收束制胜”。(《古今诗苑》)

猜你喜欢

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

清代 • 纳兰性德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寓驿舍

宋代 • 陆游

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

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

遶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

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

送东阳马生序

明代 •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宋代 • 周紫芝

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骊山有感

唐代 • 李商隐

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

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

萧衍
简介描述:

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6月12日),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东城里(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南朝梁开国皇帝(502年4月30日-549年6月12日在位),西汉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南齐丹阳尹萧顺之之子。

萧衍出身兰陵萧氏。南齐时以门荫入仕,为“竟陵八友”之一。齐明帝时担任雍州刺史,参与抵御北魏入侵。永元二年(500年),起兵攻讨东昏侯萧宝卷,拥戴南康王萧宝融称帝,次年攻陷建康。中兴二年(502年),接受萧宝融“禅位”,建立南梁。萧衍统治初期,留心政务,纠正宋、齐以来的弊政。为使各州郡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采取了更换异己、任用亲信,兼以讨伐的方针;改定“百家谱”,宽待宗室,注重调和门阀世族与寒门素族之间的矛盾。军事上抵御北魏南侵,一度在钟离之战取胜,维持了南北均势;后数次发动北伐,但战果不大。在位中后期,大兴佛教,修建寺院,四次舍身同泰寺,并随着年龄增长,开始怠于政事。太清二年(548年),东魏降将侯景发动叛乱,次年渡江攻破建康,萧衍被囚死于建康台城,享年八十六岁。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修陵。

萧衍统治南梁近半个世纪,是南朝诸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才思敏捷,博通文史,所作千赋百诗,不乏名作。即位后,曾令编《通史》六百卷,并亲自撰写赞序。后人认为“历观古帝王艺能博学,罕或有焉”。萧衍善音律,精书法,在其倡导下,南梁的文学艺术得到长足发展。原有文集,已佚,明人辑有《梁武帝御制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