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端州郡斋壁

宋代包拯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白话译文

端正思想是吏治的根本,刚直的品性是修身的原则。

优质的大树终成栋梁之材,柔韧的好钢也不愿枉道而行。

仓廪丰实那些鼠雀兔狐之辈可高兴了,如果没什么好处那些贪官污吏就发愁。

在这方面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的教训,不要做出使后人蒙羞的事情吧!

词句注释

  1. 端州:宋州名,治所在今广东省肇庆市。包拯曾任端州知州。
  2. 郡斋:郡守的府第。
  3. 直道:正直之道。
  4. 秀干:茂盛的树干,喻指优秀的人才。
  5. 栋:屋中的正梁,此喻担当国家重任的人。
  6. 不作钩:不作弯曲的钩子,意思是说不愿枉道而行。
  7. 仓充:粮仓贮存充足。此喻引起腹心贪欲的财宝。
  8. 鼠雀:指贪官污吏。
  9. 贻:留给。
  10. 来者:后人。

作品赏析

这首五律,塑造了一位封建社会正直官员的光彩形象,表现了作者抛弃私欲、决心除暴安良并青史留芳的崇高品格与志节。

首联写为人处世之道:治理世事以清廉无私为根本,为人处世以刚直不阿为准则。颔联进一步写“直”:只有笔直挺拔的树干,才能终成栋梁之材;纯正的精钢,宁折不弯,决不被外力折服。作者以“秀千”、“精钢”自比,是自勉自励,也是自负自信,很有力度。颈联写除暴安良。先写鼠雀之“喜”,是纵;后写兔狐之“愁”是擒。而铲除这些贪官污吏、害民之徒的根本办法,就是“草尽”,即拆除屏障,消灭他们赖以生存和为非作歹的条件,他们就无法逞凶了。尾联写接受史书留下的教训,决不给后人留下耻笑的把柄。言外之意是要光耀青史,流芳千古。

这首题壁诗,可以认为是包拯身体力行的座右铭。诗作持重刚健,严谨有力,质朴无华,掷地作金石声,充满堂堂正正之气,磊磊落落之情。

创作背景

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出任端州知州。当时端州以产端砚(贡品)著名,历任端州地方官趁进贡之机,向砚工额外索取数十倍以中饱私囊。包拯到任后,严格规定只按进贡需要数额限额交纳,自己更“不持一砚”。端砚一事触发了作者的感慨,于是创作了这首诗以抒发其刚直无邪,对贪官污吏憎恶如仇的心绪。

名家点评

  • 当代古典文学家金性尧《宋诗三百首》:“流传下来的包拯的诗,仅此一首,‘吉光片羽’,却与他的性格相吻合。全诗的要旨即是谋直道而去贪欲。”

猜你喜欢

水口行舟二首

宋代 • 朱熹

其一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其二

郁郁层峦夹岸青,春山绿水去无声。

烟波一棹知何许?鶗鴃两山相对鸣。

忆旧游·记愁横浅黛

宋代 • 周邦彦

记愁横浅黛,泪洗红铅,门掩秋宵。坠叶惊离思,听寒螿夜泣,乱雨潇潇。凤钗半脱云鬓,窗影烛光摇。渐暗竹敲凉,疏萤照晚,两地魂消。

迢迢,问音信,道径底花阴,时认鸣镳。也拟临朱户,叹因郎憔悴,羞见郎招。旧巢更有新燕,杨柳拂河桥。但满目京尘,东风竟日吹露桃。

水调歌头·金山观月

宋代 • 张孝祥

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海气夜漫漫。涌起白银阙,危驻紫金山。

表独立,飞霞佩,切云冠。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回首三山何处,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

南乡子·新月又如眉

宋代 • 晏几道

新月又如眉。长笛谁教月下吹。楼倚暮云初见雁,南飞。漫道行人雁后归。

意欲梦佳期。梦里关山路不知。却待短书来破恨,应迟。还是凉生玉枕时。

赠刘景文

宋代 •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包拯
简介描述: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中国北宋政治家。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庆历新政失败后,曾主张严格选拔官员,裁汰冗杂、贪暴、懦弱的官吏,年老的官吏应强令致仕,以解决冗官问题;停止招募士兵,拣斥老弱,以解决冗兵问题,并选将练兵,训练义勇以备边;抑制贵戚和宦官等的权力,轻徭薄赋,节省开支等。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及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后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知谏院时,多次论劾权贵,建言兴利除弊。再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升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享年六十四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

包拯审案明察,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令行禁止,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身后成为家喻户晓的“清官”典型。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南宋和金朝时已有以包拯为主题的故事、小说和戏曲,元剧中有大量包公戏,后有小说《包公案》流行于世。有《包拯集》(《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