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又如眉。长笛谁教月下吹。楼倚暮云初见雁,南飞。漫道行人雁后归。
意欲梦佳期。梦里关山路不知。却待短书来破恨,应迟。还是凉生玉枕时。
新月就好像眉弯一样。谁又让思人在月下吹笛。独倚高楼,暮云中初见大雁南飞。却只能徒然等待行人在大雁之后归来。
只想在梦中相见,只是在梦中,却不知道路在何方。只有等待短信来消解离恨,猜想书信会迟来。依旧是孤枕难眠。
表现思妇盼望游子早归及因之而产生的凄凉心境,是构成这首词的基本内容。词的上片由三个意象组成。第一意象是“见月”。新月如眉,象征着月初的月亮,民间就曾流传着“初三,初四眉毛月”的说法。但是写月即写情,或许当初话别就在这么一个时间或者是思妇夜夜望月盼团圆,而着一“又”字,则感慨万千尽在其中矣。第二个意象是“月中阉笛”,笛里吹奏的是离别曲,月里环境的凄清,笛笛声声的哀怨,撩拨思妇心头阵阵的离愁别绪。第三个意象是“倚楼观雁”,大雁南飞,报导了秋天的时令,“秋来处处割愁肠”(柳宗元语),浓郁的秋思,引动着思妇的惆怅,大雁又是传书的信使,可是雁去雁来人依旧,带来的只是一片寂寞而已。“漫遭”旬,以失望之语写失望之事,以失望之事点失望之情,“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语),思妇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下片以“睡梦”与“盼书’’接写思妇那种越思越恨的心情。人世间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热切的盼望与冷清的结局,构成了感人的悲剧。前两句写梦,“梦佳期”是主观愿望,但是梦中的景象偏是关山路遥,两情阻隔。后两句写盼书破恨劳”。一个相思入骨的人,要求并不高,只是一纸短笺而已,但是别说眼前无书信,即使真有,也已是书来迟。在相思之后,恨未破去,而心则早已碎了。于是,当思妇从恍惚的梦境回到残酷的现实中来的时候,陪伴自己的,惟有单调的玉枕与刺骨的凉意罢了。一个“凉”字,语意双关,写玉枕,写秋夜,更写尽了思妇心头的凄梦悲凉。
晏几道的这首词,词章短小,但意象丰富,月光。笛曲,雁阵,梦境,人意,书情,耳闻,目睹,心触无不染上了凄凉的色彩。时间与空间韵融合,环境的冷清与相思的灼热,色调的单一与思绪的纷繁,这一切在词中互为依存,相映成趣,构成了多采多姿的艺术境界,从而久久地激荡着读者的心灵,唤起了入们的共鸣。同时,这首词在语言上并无深奥之处,但是有着浓重的抒情意味。
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晏殊去世,晏几道春风得意的生活也戛然而止,他立刻感受到了现实社会的霜刀雪剑。词人当时还年幼,后由二哥的妻子张氏“养毓调护”,之后嫁娶成家。《南乡子·新月又如眉》就是词人成家之后外出之时怀念爱人而写的一首词。
花丛冷眼,自惜寻春来较晚。知道今生,知道今生那见卿。
天然绝代,不信相思浑不解。若解相思,定与韩凭共一枝。
半世无归似转蓬,今年作梦到巴东。
身游万死一生地,路入千峰百嶂中。
邻舫有时来乞火,丛祠无处不祈风。
晚潮又泊淮南岸,落日啼鸦戍堞空。
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见应稀。
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
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
赵家姊妹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何谓也?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古之善相天下者,自皋、夔至房、魏,可数也,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耳,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
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臣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至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相君至止,哕哕銮声。金门未辟,玉漏犹滴,撤盖下车,于焉以息。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
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臣立朝,我将斥之。六气不和,灾眚荐至,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迩。相君言焉,时君纳焉。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若然,则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
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器玩,何以取之。奸人附势,我将陟之;直士抗言,我将黜之。三时告灾,上有忧色,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私心慆慆,假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屡回。相君言焉,时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若然,则下死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
棘寺小吏王某为文,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