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有感

宋代苏轼

笑怕蔷薇罥,行忧宝瑟僵。美人依约在西厢,只恐暗中迷路、认余香。

午夜风翻幔,三更月到床。簟纹如水玉肌梁,何物与侬归去、有残妆。

白话译文

调笑时怕被蔷薇挂住,行走时担心遇到宝瑟而僵住。与心爱的姑娘约好了在西厢房见面,怕在黑暗中迷路,靠辨认香气来寻路。

半夜里风吹动了幔帐,月光照到了床边。竹席像水一样凉了,肌肤也变凉了。什么东西和我一同回去呢,只有那残留的妆饰物。

词句注释

  1. 南歌子:词牌名。又名“南柯子”“凤蝶令”等。此词双调五十二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
  2. “笑怕”句:据唐颜师古《大业拾遗记》载,隋宫“小黄门映蔷薇丛调宫婢,衣带为蔷薇罥结,笑声吃吃不止”。罥,挂住。
  3. “行忧”句:据《汉书·金日磾传》记载,有莽何罗擅自闯入宫门,被汉武帝卫士金日磾发现,他迅速向室内躲避,忽然触着宝瑟,立刻吓得昏死过去。
  4. “美人”句:唐元稹《莺莺传》记崔莺莺诗云:“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西厢,正房西侧的房子。
  5. 认余香:辨认香气来寻路。
  6. 午夜:半夜。幔:帷帐。
  7. “三更”句:《莺莺传》:“是夕,旬又八日也,斜月晶莹,幽辉半床。”
  8. 簟:竹席。唐李商隐《惆怅》诗:“水纹簟滑铺牙床。”梁:同“凉”。
  9. 侬:我。残妆:指残留的妆饰物。《莺莺传》写张生“及明,睹妆在臂,香在身”,其意或由此而来。

作品赏析

这是以艳体形式出现的爱情词,题为《有感》,实际上相当于“无题”。因为苏轼对所叙写的情事是秘而不宣的,只有明眼人方能洞悉其中奥妙,“有感”云云不过是掩人耳目而己。苏轼运用了代言体写法,通篇作张生口吻,即从男方着笔来写,所述情、景、事,都从这一人物的心中、眼中及口中道出。

上片着重写张生幽会的隐秘心理。开头两句用了两个典故(同时也是比喻),来描摹张生要与心上人幽会时唯恐被人撞破的心态。接着点明约会之事,“美人”是一种昵称,“西厢”这一词语从《莺莺传》中来,不是偶合,而是暗点“待月西厢下”诗意,是专咏崔莺莺、张生故事的标志。而后再写暗中摸索前进时一种特有的心理,笔触是极为细致的。

下片写张生幽会与归去时的感觉。前三句写幽会,但字面上仅仅写出对“风”“月”“簟纹”“玉肌”的视觉或触觉感受,即从侧面稍加点染,而将有关情事推到幕后,这样的艺术处理是很高明的。“三更月到床”一句,也与《莺莺传》中有关描写妙合无间。篇末一句写归去时的感觉,又与《莺莺传》中相关描写如出一辙。

一般说来,词体多偏于抒情,而此词却有着明显的叙事性。在描写方面,此词尤以大胆、率真、细腻的心理描写取胜。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正月,苏轼在徐州收到友人章楶寄赐的崔徽画像,联想到唐代传奇小说《莺莺传》而有所感触,于是作此词歌咏《莺莺传》中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

名家点评

  •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别集卷二:喜得鼻观先通。(何物与侬归去,有残妆)强自慰,亦誉美人,至矣。
  •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卷七:末句即《会真记》(即《莺莺传》)“靓妆在臂”之意。
  • 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卷十七:东坡词“行忧宝瑟僵”,乃用《汉书·金日磾传》“行触宝瑟僵”语,解者顾引行密给朱延寿病目行触柱僵,有何干涉?乃知注书之难,东坡、放翁犹不敢居,有以也。按:东坡《南歌子》凡十九首,此其第十四,题作《有感》,起二句云:“笑怕蔷薇罥,行忧宝瑟僵。”
  • 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东坡《南歌子》“行忧宝瑟僵”,用《汉书·金日磾传》“行触宝瑟僵”语。解者引杨行密给朱延寿事,误。

猜你喜欢

捣练子令·深院静

五代 • 李煜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韬光庵小记

明代 • 萧士玮

初二,雨中上韬光庵。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倦时踞石而坐,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竞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讳辩

唐代 • 韩愈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邱’与‘’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春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小桃红·胖妓

元代 • 王和卿

夜深交颈效鸳鸯,锦被翻红浪。雨歇云收那情况,难当,一翻翻在人身上。偌长偌大,偌粗偌胖,压扁沈东阳。

苏轼
简介描述: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

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嘉祐六年(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佥书凤翔府判官。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随着新党执政,又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南宋时期,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