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晤袁子才喜赠

清代赵翼

不曾识面早相知,良会真诚意外奇。

才可必传能有几,老犹得见未嫌迟。

苏堤二月如春水,杜牧三生鬓有丝。

一个西湖一才子,此来端不枉游资。

白话译文

我们不曾见面就早已知道姓名,这次意外相聚让我格外惊奇。

你的才华一定会长久流传,我有幸晚年见到你也不算晚了。

二月的苏堤涨着春水,我曾像杜牧一般风流,如今却已鬓边生白。

一赏西湖一见你,不枉费我这里游玩啊。

词句注释

  1. 袁子才:即袁枚,字子才。
  2. 良会:美好的会见。
  3. 意外奇:指两人意外相聚。
  4. 苏堤:在杭州西湖中。传为北宋元丰年间苏轼于杭州任职时疏浚西湖,堆泥筑堤,故名。
  5. 杜牧三生:杜牧,晚唐著名诗人,风流多才,比喻袁枚。三生,指前生、今生、来生。
  6. 鬓有丝:鬓发花白。此年袁枚六十三岁。
  7. 才子:指袁枚。
  8. 端:真正。
  9. 枉:白费。

作品赏析

首联写诗人与袁枚不期而遇。“不曾识面早相知,良会真诚意外奇。”诗人与袁枚知交已久,这次相遇正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而自己的欢快之情溢于言表。

颔联赞叹袁枚卓越的才华,必将流传永久,因而自己有幸于晚年得见这位名高一代的诗人也并不嫌太晚。“才可必传能有几,老犹得见未嫌迟。”此时赵翼五十三岁,袁枚已六十三岁,所以称老,而这次会面又在风光旖旎的西子湖畔,更有诗情画意。

颈联写二月西湖涨春水,苏堤沉浸在春光之中。“苏堤二月如春水,杜牧三生鬓有丝。”在此景中,风流如杜牧的袁枚此时鬓边已有了白发。这两句形象地再现出当日两位诗人见面时的情景。“望湖楼下水如天”,那浩淼无际的水势正如二月的眷光,不仅充溢于天地之间,而且也漾溢在诗人的心头。眼前这位两鬓花白而风流倜傥的才子便是自己心仪已久的随园主人,怎不使诗人欣慰,所以说西湖与袁枚一样足以令他觉得不虚此行,甚至连游程的花费电不冤枉了。

尾联将西湖和袁枚系为一体,点明诗人喜悦心情。“一个西湖一才子,此来端不枉游资。”将西湖与袁枚联系在一起,非常浅切,却别开生面,“不枉游资”云云虽语带戏谑,却也体现了袁、赵二人之间的友谊是真诚的。这一次的聚会是欢愉的,在两位诗人心中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袁枚也有诗记载此事,中有“西湖天为两人生”之句,表现了同样轻快戏谑的笔调。

赵翼的诗明白清通,追求一种朴实平易的美感,如这一首通篇没有僻字涩句,也不用浓艳的词藻、艰深的典故,冲口而出,然不乏佳句。“才可”二句意在称扬袁枚的才华出众,然也带出白首相逢的情景,“苏堤”二句于通篇议论之中插入形象的描绘,令景物与人融合无间,都于平淡中含有深味,令人难忘。赵翼诗的另一特点是诙谐幽默,如此首中“老犹得见未嫌迟”等诸句中都显然有一种风趣的精神,或表现旷达的胸襟,或抒写真率的友情。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是年春作者游杭州西湖,与神交已久的袁枚意外相逢,欣喜万分,相聚数日,乃有此诗。

名家点评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伟民《明清诗歌史论》:赵翼与袁枚神交已久,一直到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才在杭州西湖偶然相逢,欢快之情可想而知。诗中赞颂袁枚的才学,虽然大家都已年老才见面,但又“未嫌迟”,并把袁枚比为风流杜牧,鬓边已生华发,最后把才子与西湖联在一起,感叹自己此次西湖之行“不枉游资”。在朴实平易的诗句中,表达了真挚的友谊,赞颂了袁枚的才情。

猜你喜欢

水龙吟·咏月

宋代 • 晁端礼

倦游京洛风尘,夜来病酒无人问。九衢雪小,千门月淡,元宵灯近。香散梅梢,冻消池面,一番春信。记南楼醉里,西城宴阕,都不管、人春困。

屈指流年未几,早人惊、潘郎双鬓。当时体态,如今情绪,多应瘦损。马上墙头,纵教瞥见,也难相认。凭栏干,但有盈盈泪眼,罗襟揾。

江南春

宋代 • 寇准

杳杳烟波隔千里,白蘋香散东风起。

日落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

公莫舞歌

唐代 • 李贺

公莫舞歌者,咏项伯翼蔽刘沛公也。会中壮士,灼灼于人,故无复书;且南北乐府率有歌引。贺陋诸家,今重作公莫舞歌云。

方花古础排九楹,刺豹淋血盛银罂。

华筵鼓吹无桐竹,长刀直立割鸣筝。

横楣粗锦生红纬,日炙锦嫣王未醉。

腰下三看宝玦光,项庄掉鞘栏前起。

材官小尘公莫舞,座上真人赤龙子。

芒砀云端抱天回,咸阳王气清如水。

铁枢铁楗重束关,大旗五丈撞双环。

汉王今日须秦印,绝膑刳肠臣不论。

空床响琢,花上春禽冰上雹。醉梦尊前,惊起湖风入坐寒。

转关镬索,春水流弦霜入拨。月堕更阑,更请宫高奏独弹。

赠蜀府将

唐代 • 温庭筠

蛮入成都,频著功劳。

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

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

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

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

赵翼
简介描述:

赵翼(1727年—1814年),字云崧(一作耘崧),号瓯北,别号三半老人。常州府阳湖县(今江苏省常州市)人,清中期史学家、诗人、文学家。

赵翼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举。乾隆十九年(1754年),考授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中探花,赐进士及第,授翰林编修。历任广西镇安知府、广东广州知府等职,官至贵州贵西兵备道。后辞官,主讲于安定书院。嘉庆十五年(1810年),赴鹿鸣宴,赏三品顶戴。嘉庆十九年(1814年),逝世,享年八十八岁。

赵翼长于史学,考据精赅,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赵翼存诗4800多首,以五言古诗最有特色,或嘲讽理学,或反映民生疾苦,或阐述一些生活哲理,思想新颖,见解警辟。作为史学家,其咏史、怀古诗也颇具特色,诗风趣谐俗,博洽典赡,议论精深警辟,风格雄丽豪健,造语浅近流畅。缺点是有时议论过多,过于散文化,形象性较差。著作有《古诗十九首》《闲居读书六首》《瓯北集》《五人墓》《二十二史札记》等。

赵翼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