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子规啼破城楼月

宋代李师中

子规啼破城楼月,画船晓载笙歌发。两岸荔枝红,万家烟雨中。

佳人相对泣,泪下罗衣湿。从此信音稀,岭南无雁飞。

白话译文

在梦中被子规鸟的啼叫唤醒,抬头向窗外望去,城楼上挂着一弯残月,仿佛被子规鸟啼破了似的。我乘着华丽的船就要出发,江水清澈,两岸的荔枝,娇红欲滴;蒙蒙的细雨,笼罩万家。

在别离之时,佳人与我相对而泣,热泪滚滚,打湿了锦衣。此去一别,天各一方,不知何日重逢。岭南偏远,鸿雁难以飞到,想必书信稀少。

词句注释

  1. 菩萨蛮: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花间意”“重叠金”等。双调四十四字,前后片各两仄韵,两平韵,平仄递转。
  2. 罗衣: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
  3. 岭南:在五岭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现在的广东、广西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

作品赏析

全词景色清丽,感情深挚,意境深远。词为“题别”而作,通篇围绕一个“别”字做文章。上片起句写临别前情景。词人将要离开广西了,黎明之前子规鸟就不住地啼呜,把他从梦中唤醒。他举头看看窗外,一弯残月高挂西天,好像是被子规啼破了似的。这一句至少有四层意思:第一写出了早起之景;第二点明临别之时(子规鸣于农历三月);第三写归去之思(相传子规鸣声似“不如归去”);第四抒写离别之情(古代以月圆状团聚,以月破状分离)。看似出语自然,细味含意无穷,洵为人工天籁。第二句写词人乘着华丽的官船将要出发,虽为写实,但实中带虚,所谓“晓载笙歌”者,乃是以“笙歌”兼指吹奏笙歌的乐妓,用语甚美,耐人寻味。三、四两句尤为入妙。画船在清澈的江中从容而行,只见两岸荔枝,娇红欲滴;蒙蒙烟雨,笼罩万家。这完全是画境,同时也是诗境。像这样色彩艳丽、意境阔大而又迷蒙的名句,在唐宋词中似不可多得。

过片二句写别情。佳人,谓画船中乐妓。这里不仅补足“笙歌”一词之意,而且进一步发抒离思。一位清正的地方官将要离任了,佳人也无法挽留,与词人相对而泣,滚滚热泪,湿透罗衣。这里让佳人把惜别的泪水倾泻出来,虽不够含蓄,但热烈真诚。结尾二句,系预想别后情景,对不可能继续通信表示耽心。“岭南无雁飞”,据陆佃《埤雅》云,雁飞不过衡阳,因南地极燠。广西岭南,故鸿雁更难飞到。此处运用鸿雁传书的典故,符合当地特点,显得十分妥贴。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是未曾言别,先盼书来;这里恰恰相反,未曾言别,先说无书,在写法上可算是个创新。但就意境而言,这个结尾则不如上阕那样优美,其失在于直,于曲则可,次似不宜。

此词妙选词炼字、首句“子规啼破城楼月”中的“破”字便是范例。子规、城楼、月,本是三个互不相干的概念,然着一“破”字,遂连成一体,形成浑一的境界。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词人岭南卸任之时。宋仁宗嘉祐三年至七年(1058年—1062年),李师中提点广西刑狱,权经略事。《宋史》本传言:“边人化其德,多画像立祠以事,称为桂州大夫,不敢名。还,知济、兖二州。”据此词结拍,乃别桂林时作,时为嘉祐七年(1062年)。

名家点评

  • 宋·范公偁《过庭录》:李师中诚之,帅桂罢归,一词题别云:“子规啼破城楼月,画船晓载笙歌发。两岸荔枝红,万家烟雨中。佳人相对泣,泪下罗衣湿。从此信音稀,岭南无雁飞。”荔枝烟雨,盖桂实景也。

猜你喜欢

少年艳质胜琼英,早晚别三清。莲冠稳簪钿篦横,飘飘罗袖碧云轻,画难成。

迟迟少转腰身袅,翠靥眉心小。醮坛风急杏花香,此时恨不驾鸾凰,访刘郎。

六州歌头·少年侠气

宋代 • 贺铸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推翘勇,矜豪纵。轻盖拥,联飞鞚,斗城东。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闲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乐匆匆。

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篷。官冗从,怀倥偬;落尘笼,簿书丛。鹖弁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

群山万壑引长风,透林皋、晓日玲珑。楼外绿阴深,凭栏指点偏东。浑河水、一线如虹。清凉极,满谷幽禽啼啸,冷雾溟濛。任海天寥阔,飞跃此身中。

云容。看白云苍狗,无心者、变化虚空。细草络危岩,岩花秀媚日承红。清风阁,高凌霄汉,列岫如童。待何年归去,谈笑各争雄。

与吴质书

魏晋 • 曹丕

三月三日,丕白:

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三年不见,《东山》犹叹其远,况乃过之,思何可支!虽书疏往返,未足解其劳结。

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谓百年己分,可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此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

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词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德琏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学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间者历览诸子之文,对之抆泪,既痛逝者,行自念也。孔璋章表殊健,微为繁富。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仲宣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至于所善,古人无以远过。昔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诸子但为未及古人,自一时之儁也,今之存者,已不逮矣。后生可畏,来者难诬,然恐吾与足下不及见也。

年行已长大,所怀万端,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志意何时复类昔日?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光武言:“年三十余,在兵中十岁,所更非一。”吾德不及之,而年与之齐矣。以犬羊之质,服虎豹之文,无众星之明,假日月之光,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恐永不复得为昔日游也。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顷何以自娱?颇复有所述造不?东望於邑,裁书叙心。丕白。

追悔当初孤深愿。经年价、两成幽怨。任越水吴山,似屏如障堪游玩。奈独自、慵抬眼。

赏烟花,听弦管。图欢笑、转加肠断。更时展丹青,强拈书信频频看。又争似、亲相见。

李师中
简介描述:

李师中(1013年-1078年),字诚之。楚丘(今山东曹县)人。中国宋代词人、大臣。

李师中于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中进士,授并州推官。知洛川、敷政县,改管干鄜延路经略机宜事。嘉祐三年(1058年),提点广西刑狱、权经略事。嘉祐七年(1062年),知济州。历知兖州、凤翔府。神宗熙宁初,擢天章阁待制、河东都转运使。熙宁二年(1069年),西夏入侵,改秦凤璐经略安抚使、知秦州。坐与王韶意见不和,降知舒州。

熙宁四年(1071年),徙知洪州。历知登州、齐州。熙宁七年(1074年),知瀛洲。以上书言事忤执政,贬和州团练副使安置。稍徙单州。复右司郎中,分司南京。元丰元年(1078)卒,年六十六。著有今《珠溪集》一卷等。《全宋词》据《过庭录》录存其词1首。

李师中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