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吴质书

魏晋曹丕

三月三日,丕白:

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三年不见,《东山》犹叹其远,况乃过之,思何可支!虽书疏往返,未足解其劳结。

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谓百年己分,可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此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

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词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德琏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学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间者历览诸子之文,对之抆泪,既痛逝者,行自念也。孔璋章表殊健,微为繁富。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仲宣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至于所善,古人无以远过。昔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诸子但为未及古人,自一时之儁也,今之存者,已不逮矣。后生可畏,来者难诬,然恐吾与足下不及见也。

年行已长大,所怀万端,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志意何时复类昔日?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光武言:“年三十余,在兵中十岁,所更非一。”吾德不及之,而年与之齐矣。以犬羊之质,服虎豹之文,无众星之明,假日月之光,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恐永不复得为昔日游也。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顷何以自娱?颇复有所述造不?东望於邑,裁书叙心。丕白。

白话译文

三月三日,曹丕告白:

年岁易增,分别以来行将四年。三年未能见面,《东山》诗的作者还感叹离别时间太久,何况我们超过了三年?思念的痛苦,又怎么能忍受得了呢!虽然有书信来往,也不足以化解心中的郁结。

去年流行瘟疫,许多亲友都不幸遭难。徐干、陈琳、应玚、刘桢等好友片刻之间全都去世,悲痛怎么能用语言去表达呢!当年我们交游相处,出门时车辆相连,休息时座席相接,那曾有片刻分离!每到宴席时,举觞相敬,推杯换盏,管乐齐鸣,酒酣耳热,于是便仰面赋诗。正当此时,恍惚间还没有觉察到那快乐时光的宝贵,总认为人生百年的寿命是我们分内所当享的,大家可以长久地在一起永不分离。哪里料到,数年之间,朋友们竟然相继去世,所剩无几,说起来实在令人伤心!

近来我编订了他们生前的文章,汇成一个集子。看着他们的姓名,我这本集子如今已变成了死者的名册。回想起当年我们的交游,好像还留在心头,出现在眼前。然而这几位先生,早已化为肥土。我还能再说什么呢?考察古今文人,大抵是不拘小节,很少能有以名节自立的。然而徐伟长却胸怀文墨,持守着隐居不仕、恬淡寡欲的初衷,可谓德才兼备的君子啊!他著述的《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思想符合经典教义,文辞运用优美典雅,完全能够传于后世,而作者将随之扬名不朽。应玚的文采焕发,抱有传承创作的意愿。他的才学足以著述,可是他美姸的愿望竟未能实现,真是值得痛惜的呀!近来,我遍观各位先生的文章,对着这些文章又擦起了眼泪,一边痛惜这几位去世的友人,一边想着自己终有一天也要离开人间啊!陈琳的奏章疏表写得很是出色,仅有点词采烦冗而已。刘桢的作品气势纵横奔放,只是还没有达到强劲有力的程度。他写的五言诗中的优秀篇章,精彩得超过了同时代的作家。阮瑀写的书札、奏记,文辞优美、笔锋轻捷,读了使人感到十分愉快。王粲独以辞赋见长,可惜他体质孱弱,不能更好地展示他的文才。至于他写的好文章,古人也没有能超过的。从前,俞伯牙由于失去钟子期而摔琴绝弦终生不弹,孔子因为子路战死而倒掉自己吃的肉酱。哀痛难以遇到钟子期这样的知音,悲伤在学生中无人超过子路。诸君虽然不及古人,仍然是一个时代的优秀人物,现在活着的人已经不能赶上他们了。后生可畏,对后来的人不要加以妄评轻视。但我同你恐怕是来不及看到那些后起之秀了。

年龄已大,考虑的事情是千头万绪,有时思想起来,直至整夜不眠。我的志向和意愿什么时候再能像从前那样呢?已成老翁,只是头发尚未全白。光武帝刘秀说:“活了三十多岁,在军队里生活十年,所经历的事情不止一件。”我的品德不如他,年龄却同他一般大了。我没有德才,却处尊贵的地位,就像犬羊的身子披着虎豹的皮毛一样;也好似没有其他星辰那样明亮,只靠着太阳和月亮的光芒一样。我的一举一动都被瞻仰注目,什么时候能改变这种拘束的生活呢?恐怕永远不能再像当年那样交游了。年轻健壮时,真该努力学习。时光一旦流逝过去,怎么还能挽留得住?古人主张秉烛夜游,实在是有一定道理的呀。

近来您用什么自我娱乐呢?还写了点什么文章吗?向东方频频遥望,不禁呜咽悲叹!裁笺写信,聊表心意。曹丕告白。

词句注释

1.吴质:字季重,博学多智,官至振威将军,封列侯,与曹丕友善。

2.三月三日:一作“二月三日”。

3.白:陈述。

4.岁月易得:时间很容易过去。

5.行复:又将。

6.“《东山》”句:《诗经·豳风·东山》:“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写士兵的思乡之情。远,指时间久远。

7.支:承受。

8.书疏:书信。

9.劳结:因忧思而生的郁结。

10.昔年疾疫:指建安二十二年(217)在中原发生的大疫。

11.离:通“罹”,遭遇。

12.徐、陈、应、刘:指建安七子中的徐干、陈琳、应玚、刘桢。

13.连舆:车与车相连。舆,车。

14.接席:座位相挨。

15.须臾:一会儿。相失:相离。

16.觞(shāng)酌流行:传杯接盏,饮酒不停。觞,酒杯。酌,斟酒,代指酒。

16.丝:指琴类弦乐器。竹:指箫笙类管乐器。

18.忽然:恍惚,不经意。不自知乐:不觉得自己处在欢乐之中。

19.谓百年己分(fèn):以为长命百年是自己的当然之事。分,本应有的。

20.相保:相互保有同处的欢娱。

21.图:料想。

22.零落略尽:大多已经死去。零落,本指草木凋落,此喻人死亡。略,差不多。

23.顷:近来。撰:编订。

24.都:总共。汇集。

25.鬼录:死人的名录。

26.化为粪壤:指死亡。人死归葬,久而朽为泥土。

27.类:大多。护:注意。细行:小节,细小行为。

28.鲜(xiǎn):少。名节:名誉节操。

29.伟长:徐干的字。怀文抱质:文质兼备。文,文采。质,质朴。

30.箕(jī)山之志:鄙弃利禄的高尚之志。箕山,相传为尧时许由、巢父隐居之地,后常用以代指隐逸的人或地方。

31.彬彬君子:《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彬彬,文质兼备貌。

32.《中论》:徐干著作,是一部政论性著作,系属子书,其意旨“大都阐发义理,原本经训,而归之于圣贤之道”。

33.德琏:应玚的字。斐然:有文采貌。述:阐发前人著作。作:自己创作。

34.良:确实。

35.间(jiàn)者:近来。

36.抆(wěn):擦拭。

37.“既痛”二句:既悲痛死者,又想到自己。行,又。

38.孔璋:陈琳的字。章表:奏章、奏表,均为臣下上给皇帝的奏书。殊健:言其文气十分刚健。

39.微:稍微。繁富:指辞采繁多,不够简洁。

40.公干:刘桢的字。逸气:超迈流俗的气质。

41.遒(qiú):刚劲有力。

42.绝:超过。

43.元瑜:阮瑀的字。书记:指军国书檄等官方文字。翩翩:形容词采飞扬。

44.致足乐也:十分令人快乐。致,至,极。

45.仲宣:王粲的字。续:一作“独”。

46.体弱:《三国志·魏志·王粲传》说王粲“容状短小”,“体弱通脱”。体,体质、气质。

47.起其文:勃起他的文气。

48.“昔伯牙”句:春秋时伯牙善弹琴,唯钟子期为知音。子期死,伯牙毁琴,不再弹。事见《吕氏春秋·本味》。钟期,即钟子期。

49.“仲尼”句:孔子的学生子路在卫国被杀并被剁成肉酱后,孔子便不再吃肉酱一类的食物。事见《礼记·檀弓上》。醢(hǎi),肉酱。

50.门人:门生。莫逮:没有人能赶上。

51.但为:只是。

52.后生可畏:年轻人值得敬畏。《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53.诬:妄言,乱说。

54.足下:对吴质的敬称。

55.年行:行年,已度过的年龄。

56.暝(míng):合眼入睡。

57.光武: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谥号。

58.“年三十”三句:李善注以为语出《东观汉记》载刘秀《赐隗嚣书》。所更非一,所经历的事不只一件。

59.“以犬羊”四句:谦称自己并无特出德能,登上太子之位,全凭父亲指定。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虎皮,见草而悦,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文子》:“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服,披,穿。假,借。日月,喻帝后、天地。此喻指曹操。

60.见:被。

61.易:改变。

62.攀援:拉住,挽留。

63.秉烛夜游:拿着烛火,夜以继日地游乐。《古诗十九首》:“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秉,持。一作“炳”,燃。

64.良有以也:实在是有原因的。

65.顷:最近。

66.述造:即“述作”。不:同“否”。

67.於邑:同“呜咽”,低声哭泣。

68.裁书:写信。古人写字用的帛、纸往往卷成轴,写字时要先剪裁下来。

创作背景

根据《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注引《魏略》“二十三年,太子又与质书”,这封书信作于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当时曹丕为魏王太子。曹丕与建安七子中的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都是过从甚密的好友。他们经常一起游乐欢宴,诗赋歌酬,成为建安文坛的一时之盛。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北方发生了一场大瘟疫,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一时俱逝,同年王粲也逝去,阮瑀则死得更早,建安文坛顿时冷落。曹丕和吴质是这场瘟疫的幸存者,吴质又是往日一同游宴的友人,因而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曹丕写信给他表达对他的思念。

作品赏析

《与吴质书》是曹丕书信的代表作。在此信中,曹丕回忆与建安诸子流连诗酒的欢快情景,简评他们的文学成就,流露出怀念之情和对岁月的迁逝之悲。情真意切,平易晓畅。在整理朋友文稿的过程中,作者睹文思友,有感而发,流露出对朋友真挚、深厚的感情。整篇文章风格清丽婉约,语言优美流畅,读来流利顺畅,朗朗上口。

全文可以划分为五段。第一段作者借《诗经·豳风·东山》中的诗句,来表达了分别之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用典表情、情深意切、手法婉转,轻轻一句便点出了朋友间深厚的感情。第二段作者怀念昔日美好时光,阐述了撰订遗文的原因。首先叙说自己因少亲故死于疾疫而感到十分悲哀痛苦一接着笔锋一转,忆起当年大家“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而赋诗”的热闹场景,然而如今眼前却凄凉萧条,如此对比,更突出了作者对这份友情的无限怀念。最后作者谈到近来撰订朋友们的遗稿,看见文稿在而朋友逝,睹物思人,非常感伤在这段叙述中,作者情绪哀乐交替,以哀写乐,以乐衬哀,使得哀乐的对比十分鲜明,从而表达了对亡友深切的怀念之情。然而此刻亡友们已“化为粪壤”,昔日大家在一起无忧无虑的子一去不复返,尽管作者还活着,但早已物是人非,叫人哀伤与怀念。第三段曹丕评论了建安诸子的文章,对它们依次作出评价,指了各自的优劣,曹丕一直以来对文学就很重视,甚至把文学提到与事业并立的地位。因此,他对亡友最好的悼念方式就是整理编订好他们的遗稿,以示纪念。第四段是对自我的总结和概括作者先借用伯牙、子期和孔子的两个典故来说明知音难求,并表示在建安诸子去世之后,再也难觅此般知音了,作者站在后来者的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更表现出今日身边无人的遗憾和悲哀然后,作者谈到了自己,他告诉吴质近来自己年长才退,德薄位尊,因而以“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这样的话来激励自己奋发努力,用真诚的语词来吐露心声。第五段是作者对朋友的存问。曹丕关切地询问吴质最近的生活和著述情况,最后再次表达了对吴质的思念之情,情真意切。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说:“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因而他对亡友最好的悼念,就是整理、编订他们的遗文,使之传于后世。在整理、编订遗文的过程中,他对亡友的诗文也与《典论·论文》一样,一一作出了公允的评价。但与《典论·论文》不同的是,这封书信并非旨在论文,而是重在伤逝。一伤亡友早逝,美志未遂。在七子中,只有徐斡一人“成一家之言”,“足传后世”,可以不朽;余者才虽“足以著书”,但不幸逝去,才华未尽,“美志不遂”,令人十分悲痛惋惜。二伤知音难遇,文坛零落。早逝诸人都是建安时期的“一时之隽”,与曹丕声气相通,他们亡故后,曹丕再也难以找到像那样的知音了。“今之存者”,又不及他们,邺下的文学活动顿时冷落下来,建安风流,零落殆尽。因而他一边整理他们的文章,一边“对之抆泪”,睹物思人,悲不自胜,伤悼忘友的早逝。

这封书信抒情真挚感人,这对于众人之的帝王而言,实属难得。全文语气完全没有任何高高在上的架子,反而处处表现与朋友谈心的身份与姿态,平易近人,真情流露,充满感染力。写亡友时,作者内心的恻怛悲哀一览无遗,使人不忍卒读;写朋友吴质时,作者热语存问,句句牵挂,字字贴心,读起来如沐春风、暖人心怀;写自己时,也是坦白真诚,表现出了帝王与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和忧愁苦思。为了增强表现力,信中明征暗引的成语和典故很多,显得文采斐然;但是用得妥帖巧妙,并多是平时已为人们所熟悉的常典和名句,所以一点也没有艰涩之感。作者还十分注意语言的感情色彩,往往只用一两个字就传达出丰富的内涵。用字不多,但从中可体味到隐含着的惋惜之情。另外,此信的音韵节奏也非常和谐。作者对于句子的抑扬顿挫和段落的承转连接都十分自然,全文犹如一沟溪水,汩汩流出,了无滞碍。这表现了建安散文通脱自然的共同倾向,对后来短篇抒情散文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名家点评

  • 清代浦起龙《古文眉诠》:“中幅论次断续,是撰定遗文之笔。前段念往,后段悲来。俯仰绵邈,细数生平,都归切劘绝业,故味长。”
  • 清代李兆洛《骈体文钞》:“以感逝为主,不立间架,自成章法。”
  • 清末高步瀛《魏晋文举要》:“谭复堂曰:‘以感逝为主,不立间架,自成章法。’步瀛案:谭评甚是。余旧评云:‘文以既痛逝者、行自念也二语为主,而于评论诸子中间插入,乃文章变化之妙。孙月峰辈不足以知之,反谓于法不宜,妄矣。’”

猜你喜欢

旱云赋

两汉 • 贾谊

惟昊天之大旱兮,失精和之正理。遥望白云之蓬勃兮,滃澹澹而妄止。运清浊之澒洞兮,正重沓而并起。嵬隆崇以崔巍兮,时仿佛而有似。屈卷轮而中天兮,象虎惊与龙骇。相抟据而俱兴兮,妄倚俪而时有。遂积聚而合沓兮,相纷薄而慷慨。若飞翔之从横兮,杨侯怒而澎濞。正帷布而雷动兮,相击冲而破碎。或窈窕而四塞兮,诚若雨而不坠。

阴阳分而不相得兮,更惟贪邪而狼戾。终风解而霰散兮,陵迟而堵溃。或深潜而闭藏兮,争离而并逝。廓荡荡其若涤兮,日照照而无秽。隆盛暑而无聊兮,煎砂石而烂渭。汤风至而含热兮,群生闷满而愁愦。畎亩枯槁而失泽兮,壤石相聚而为害。农夫垂拱而无聊兮,释其锄耨而下泪。忧疆畔之遇害兮,痛皇天之靡惠。惜稚稼之旱夭兮,离天灾而不遂。

怀怨心而不能已兮,窃讬咎于在位。独不闻唐虞之积烈兮,与三代之风气?时俗殊而不还兮,恐功久而坏败。何操行之不得兮,政治失中而违节。阴气辟而留滞兮,猒暴至而沉没。

嗟乎!惜旱大剧,何辜于天无恩泽?忍兮啬夫,何寡德矣!既已生之,不与福矣。来何暴也,去何躁也!孳孳望之,其可悼也。憭兮栗兮,以郁怫兮。念思白云,肠如结兮。终怨不雨,甚不仁兮;布而不下,甚不信兮。白云何怨?奈何人兮!

喜雨亭记

宋代 •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志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浣溪沙·十里湖光载酒游

清代 • 纳兰性德

十里湖光载酒游,青帘低映白苹洲。西风听彻采菱讴。

沙岸有时双袖拥,画船何处一竿收。归来无语晚妆楼。

龙门子凝道记

明代 • 宋濂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狌。狸狌,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狸狌无所食,饥而嗥。束氏日市肉啖之。狸狌生子若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嗥,嗥则得肉食,食已,与与如也,熙熙如也。

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瓮者,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

狸狌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鬣,又磔磔然,意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狸狌怖甚,对之大嗥。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狸狌奋掷而出。

茂陵

唐代 • 李商隐

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

内苑只知含凤嘴,属车无复插鸡翘。

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修成贮阿娇。

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

曹丕
简介描述:

魏文帝曹丕(187年—226年6月29日),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12月11日—226年6月29日在位)。魏武帝曹操之子,母为武宣皇后卞夫人。

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累迁五官中郎将。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成为魏国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后,继任丞相、魏王。同年代汉称帝,建立曹魏。在位期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制定实施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地区的统一。对外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在西域的建置。

黄初七年五月丁巳日(226年6月29日),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谥号文皇帝,庙号高祖,安葬于首阳陵。曹丕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