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皋兰被径

近现代王国维

皋兰被径,月底栏干闲独凭。修竹娟娟,风里时闻响佩环。

蓦然深省,起踏中庭千个影。依尽人间,一梦钧天只惘然。

白话译文

溪边的香兰覆盖了小路,晚上靠在栏边一个人赏月。外面的长竹像一个个姿态娟好的女子,风吹拂过发出沙沙的声响,像美女随身佩戴的玉饰发出的声音。

突然间,让人陷入到沉思中,走进院落中,那翩跹的影子似梦似幻。回到现实中来,就像一场梦醒来,让人感到迷茫。

词句注释

  1. 减字木兰花:减字木兰花,词牌名,又名“减兰”“木兰香”“天下乐令”“玉楼春”“偷声木兰花”“木兰花慢”等。此调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2. 皋兰:泽边兰草。
  3. 被:覆盖。
  4. 凭:靠着。
  5. 修竹:长长的竹子。
  6. 娟娟:姿态柔美的样子。
  7. 佩环:古代系于衣带的玉饰。
  8. 中庭:庭院之中。
  9. 个影:指竹叶的影子。
  10. 钧天:即天上的音乐。
  11. 惘然:不知所以。

作品赏析

这首词通过很幽微的感受写出了对人生修养之高远境界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人生的失望。

“皋兰被径”来源于《离骚》,四个字包含有比较丰富的内容,一方面,它有可能是对眼前实景的描写;另一方面,它又暗藏着“美人香草以喻君子”的所谓“比兴”的传统手法。

“月底栏干闲独凭”,点出了时间在一个晚上,“闲”和“独”两个关态语值得注意:“独”说明了环境背景的安静,“闲”说明了内心的自由和放松。

“修竹娟娟”虽没有“美人香草”那样历史深远的典故,但也同时兼有写实和寓托的两重色彩。这里把竹子形容成一个美女。“风里时间响佩环”,作者是把竹子被告风吹动时发出的声音比作美女行走时佩环的相撞声。这两句,在竹的形象和声音中还暗示了一种动态,恍如美人一步步走近身边。

“蓦然深省,起踏中庭千个影”,是在遐想中突然有所触动,作者本人也从凭栏的静态转向散步的动态。“起踏中庭千个影”真是低回反复,“千”数量多,“踏”动作真实,“影”的形象虚幻。

“依旧人间,一梦钧天只惘然”制造了一种钧天广乐的美好只在天上不在人间,或者说是在梦中不在现实。一个人,怀有很美好的理想,可能为实现这些理想进行过不懈的努力。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1906年,王国维在南方教书远离家人,当他面对月夜时,感觉一切都是那样清幽、静美,词人觉得自己与清夜融为一体。但面对当时社会的革命浪潮,他又省悟过来,依旧生活在污浊的人世间,无比惆怅。

名家点评

  • 近代历史学家缪钺《缪钺说词》:其下半阕,作者一再坚持自己固有的理想与信念,但在世事难期,知音不遇的情况下,惟有孤芳自赏而已。
  • 近代中国作家协会副秘书长陈鸿祥《〈人间词话〉〈人间词〉注评》:“依旧人间,一梦钧天只惘然”,当取意于元遗山“人间听得霓裳惯,犹恐钧天是梦中”。
  • 近代学者马华,吉林社科院研究员关德富,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高长春《王国维诗词解析》:词人把这首词写得意绪隐晦而纷繁,有如迷雾,使人难解。

猜你喜欢

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

宋代 • 苏轼

东坡先生无一钱,十年家火烧凡铅。

黄金可成河可塞,只有霜鬓无由玄。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谁似濮阳公子贤,饮酒食肉自得仙。

平生寓物不留物,在家学得忘家禅。

门前罢亚十顷田,清溪绕屋花连天。

溪堂醉卧呼不醒,落花如雪春风颠。

我游兰溪访清泉,已办布袜青行缠。

稽山不是无贺老,我自兴尽回酒船。

恨君不识颜平原,恨我不识元鲁山。

铜驼陌上会相见,握手一笑三千年。

木兰花慢·送人之官九华

宋代 • 周端臣

霭芳阴未解,乍天气,过元宵。讶客袖犹寒,吟窗易晓,春色无聊。梅梢,尚留顾藉,滞东风,未肯雪轻飘。知道诗翁欲去,递香要送兰桡。 清标,会上丛霄。千里阻,九华遥。料今朝别后,他时有梦,应梦今朝。河桥,柳愁未醒,赠行人,又恐越魂销。留取归来系马,翠长千缕柔条。

鄂州南楼书事

宋代 • 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漫感

清代 • 龚自珍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

清代 • 姚鼐

曩者,鼐在京师,歙程吏部,历城周编修语曰:“为文章者,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维盛清治迈逾前古千百,独士能为占文者未广。昔有方侍郎,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鼐曰:“夫黄、舒之间,天下奇山水也,郁千余年,一方无数十人名于史传者。独浮屠之㑺雄,自梁陈以来,不出二三百里,肩背交而声相应和也。其徒遍天下,奉之为宗。岂山州奇杰之气,有蕴而属之邪?夫释氏衰歇,则儒士兴,今殆其时矣。”既应二君,其后尝为乡人道焉。

鼐又闻诸长者曰:康熙间,方侍郎名闻海外。刘先生一日以布衣走京师,上其文侍郎。侍郎告人曰:“如方某,何足算耶!邑子刘生,乃国士尔。”闻者始骇不信,久乃惭知先生。今侍郎没,而先生之文果益贵。然先生穷居江上,无侍郎之名位交游,不足掖起世之英少,独闭户伏首几案,年八十矣,聪明犹强,著述不辍,有卫武懿诗之志,斯世之异人也巳。

鼐之幼也,尝侍先生,奇其状貌言笑,退辄仿效以为戏。及长,受经学于伯父编修君,学文于先生。游宦三十年而归,伯父前卒,不得复见,往日父执往来者皆尽,而犹得数见先生于枞阳,先生亦喜其来,足疾未平,扶曳出与论文,每穷半夜。

今五月望,邑人以先生生日为之寿,鼐适在扬州,思念先生,书是以寄先生,又使乡之后进者,闻而劝也。

王国维
简介描述: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国桢,字静安、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省海宁州(今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人。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于颐和园中昆明湖鱼藻轩自沉。著述甚丰,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观堂集林》《古史新证》《曲录》《殷周制度论》《流沙坠简》等62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