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遥隔廉纤雨,沉沉暝色笼高树。树影到侬窗,君家灯火光。
风枝和影弄,似妾西窗梦。梦醒即天涯,打窗闻落花。
遥望你住的红楼,却阻隔着纤纤的细雨。黄昏后夜色沉沉,笼罩着庭前的高树,你屋里透出灯火的光辉,把树影洒在我的窗前。
清风摆弄着树枝的影子,摇动不定,仿佛我在西窗下迷离的梦境。只是梦醒时,人已远隔天涯,只有一阵阵落花飘落窗上的声音不时地传来。
这是一首模仿女子口吻所写的爱情词,她所爱的那个男子的家离她很近,但那个人却似乎离她很远。
“红楼遥隔廉纤雨,沉沉暝色笼高树”中的“红楼”,是女子所思念的那个男子的家。红楼是美丽的,可是它不但“遥”,而且“隔”。隔的一个是雨,一个是树。雨是容易引人愁思的廉纤细雨,树是男子所居红楼前的“高树”。这已经是层层阻隔了,词人还要加上“沉沉暝色”的逐渐笼罩。这两句一方面是尽力渲染男女双方阻隔不通的忧伤气氛;另一方面,又感觉到有一双忧伤而固执的眼睛始终在那里“望”。随着“暝色”的笼罩,这种“望”本来已经没有多大希望了,但忽然之间竟出现了转机——“树影到侬窗,君家灯火光”。“树影”是男子家高树的树影;“侬窗”即后文所说的女子家的西窗。前边渲染了浓重的隔绝气氛,而现在男子家楼上出现的灯光竟冲破阻隔,把楼前高树的树影一下子投到了女子的西窗之上。那种沉沉夜色中出现光明和希望的感觉,足以使愁人一振。而且,“君家”和“侬窗”是你我对举,用得很亲切;“到侬窗”的“到”,有一种一切阻隔和距离被豁然驱除的贴近感。先有“树影到侬窗”的结果,然后才有“君家灯火光”的原因,则带有一种出乎意料的惊喜感。然而微妙的是以前的种种阻隔实际上并没有消失,这种对“君家灯火”的惊喜感和贴近感,仅仅是由“影”造成的。这一方面写出了女子对楼中男子那种如痴如醉的渴慕和思念,一方面又写出了这种希望的虚幻与渺茫。
“风枝和影弄,似妾西窗梦”,尽管只是树影,但它是由所爱男子楼中的灯光投射而来,在这痴情女子眼中自然与众不同。楼外树枝摇动,窗上树影婆娑,姿态十分美丽。“弄”,有一种自我欣赏的姿态。而这种树影在西窗上的婆娑舞姿就像女子在西窗下入睡时所做的梦,是愿望得到满足的梦。因为接下来她就说,“梦醒即天涯”——这一愿望只能在梦中实现,一旦梦醒之后,她和那个男子之间马上就又有了人世间种种的阻隔,尽管“西窗”与“红楼”实际上近在咫尺,但若想沟通来往则好似远在天涯。女子自己知道:她的苦恋,只能在梦中得到回报;她的快乐,只有向梦境中去追寻。
“打窗闻落花”的“打”是一个很有力度的字。花瓣很轻,本来是用不着“打”字的。词人用“打”,在客观上是写万籁俱静的深夜之中阵阵落花被风吹到窗上的声音之清楚,像是有某种力量在打窗。但“打”也可以令人联想到打击与伤害。使枝上繁花破碎凋零和使女孩子的青春梦想破碎幻灭,都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打击与伤害。而且,花的凋零意味着春天的结束,梦的破灭意味着青春的虚度。这种悲惨的份量也必须用一个有力度的字才可以衬得起来。“打”字给人一种美丽的理想被击碎的感受,同时也带有一种把人从梦幻中惊醒拉回到现实中的力量。
全词描写了一个沉溺在苦恋之中的女子,虽然她的理想不能够实现,但她那种对恋爱对象的深情投注、那种对冲破层层阻隔的渴望,不但使读者同情,而且使读者感动。王国维善于“造境”,所谓“境”,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境”,也包括人间情事的“境”。花间词人在歌酒筵席上“写境”,其中好的作品往往竟能够“邻于理想”;王国维把自己某种难以直接表达的感情与“要眇宜修”的词体结合起来“造境”,也往往令人觉得似乎实有其事,并非虚构。
这是一首情词,1906年或1907年暮春作于北京。这时王国维初到北京,在清政府的学部任事,发表过不少关于教育方面的论文,既有理论探讨,也有针对时弊的实际建议。但此时清王朝已走到末路,纵有良药也难医痼疾。而且王国维只是学部的一个小小职员,虽有爱国热情却无用武之地。目睹腐败黑暗的官场,作为一个关心国家前途的读书人,他内心充满了苦闷。这首词中就流露出了王国维内心难以言说的感情。
年老逢春春莫咍,朱颜不肯似春回。
酒因多病无心醉,花不解愁随处开。
荒径倦游从碧草,空庭懒扫自苍苔。
相逢谈笑犹能在,坐待牵车陌上来。
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一茅斋,野花开。管甚谁家兴废谁成败,陋巷箪瓢亦乐哉。贫,气不改;达,志不改。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志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红桥梅市晓山横,白塔樊江春水生。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坊场酒贱贫犹醉,原野泥深老亦耕。
最喜先期官赋足,经年无吏叩柴荆。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