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门令·昨宵里恁和衣睡

宋代柳永

昨宵里、恁和衣睡。今宵里、又恁和衣睡。小饮归来,初更过、醺醺醉。中夜后、何事还惊起。霜天冷,风细细。触疏窗、闪闪灯摇曳。

空床展转重追想,云雨梦、任欹枕难继。寸心万绪,咫尺千里。好景良天,彼此空有相怜意。未有相怜计。

白话译文

昨夜穿着衣服裹着被子睡了,今夜又是如此。睡前独自饮酒,一直到初更时分才醉醺醺地归来。刚过中夜,又被惊醒,是为什么事呢?寒冷的天气,微风细细,吹动花格窗子,灯火摇曳不定。

深夜辗转反侧无法入眠,想要重温旧梦,却难以继续。心中无限情绪,情人却在万里之遥。这良辰美景,空有相思的情意,却没有相见的办法。

词句注释

  1. 婆罗门令:词牌名。调名源于唐代大曲《婆罗门》,首见于《乐章集》,宋词中仅存柳永此阕。此调与同源于大曲《婆罗门》的词调“婆罗门引”不同。《词谱》将“霜天冷”以下分为第二段,双调八十六字,前段六句三仄韵、一叠韵,后段十句六仄韵。
  2. 恁(nèn):如此,这样。和衣睡:穿着衣服裹着被子睡觉,足见寂寞无聊之极。
  3. 初更:入夜不久。古代夜间报时,击更鼓为号,一夜之间报时五次,一次为一更,共五更。醺醺:酣醉貌。
  4. 中夜:半夜。
  5. 霜天:秋天。
  6. 触疏窗:指风透过窗户。疏窗,雕有花格的窗子。摇曳:晃动,摇晃。
  7. 展转:即“辗转”,翻来覆去的样子。
  8. 云雨:指男女欢合。典出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欹(qī)枕:斜倚枕头。欹,倾斜。难继:指梦境难续。
  9. 寸心:指心。旧时认为心的大小在方寸之间,故名。
  10. 咫尺千里:比喻距离虽然很近,但很难相见,好像是远在千里之外一样。咫,周制八寸,合今制市尺六寸二分二厘。
  11. 相怜:相爱。
  12. 计:办法。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羁旅相思词,如果说《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写和心上人分别的情景以及对分别后情形的设想,那么这首词更像是续篇,生动地展现了男主人公在旅途中的所想所感。作者用多种艺术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铺叙了主人公睡前的孤苦无聊,梦中的甜蜜温馨以及梦醒后的相思成灾。

上片写因旅途孤苦无聊而醉酒以及半夜酒醒后的凄凉情景。开头两句从“今宵”联系到“昨宵”,说昨夜是这样和衣而睡,今夜又这样和衣而睡。连写两夜,而景况如一。从羁旅生活中选择“和衣睡”这样一个典型的细节,就写尽了游子苦辛和孤眠滋味。两句纯用口语,几乎逐字重复,于次句着一“又”字,这就表达出一种因生活单调腻味而不耐烦的情绪。以下三句倒叙,写入睡之前,先喝过一阵闷酒。说“小饮”,可见未尽兴,因为客中独酌较之“都门帐饮”是更加“无绪”的。但一饮饮到“初更过”,又可见有许多愁闷待酒消遣,独饮虽无意兴,仍是醉醺醺归来。“醺醺醉”三字,既承上说明了和衣而睡的原因,又为过片写追寻梦境伏笔。“中夜后”以下数句,写到惊梦后的种种感受。“何事还惊起”用设问的语气,加强了表情作用,可以从中感到梦醒人的满腔幽怨。“霜天冷,风细细”是其触觉感受;“闪闪灯摇曳”则是其视觉感受。由风“触疏窗”过渡,自然浑成,其造境的凄清侧面反映出主人公的心境。

下片写醒后不能入睡的苦况以及主人公的所思所想。过片撇开景语,继惊梦写孤眠寂寞的心情。此时主人公辗转反侧不能成眠,想要重温旧梦而不可得。“重追想”三字对上片略过的情事作了补充,原来在醉归后短暂的一觉中,他曾做上一个好梦,与情人同衾共枕,备极欢洽。作者安排“云雨梦”的情节,对于表现主人公孤凄的处境有反衬作用,梦越好,越显得梦醒后的可悲。虽然只是“一晌贪欢”,也值得留恋,然而“云雨梦,任欹枕难继”。相思情切与好梦难继成了尖锐的矛盾。紧接两个对句就极写这种复杂的心绪,每一句中又有强烈对比:“寸心万绪”写出其感情负荷之沉重难堪,“咫尺千里”则表现出梦见而醒失之的无限惆怅。以下到篇末数句一气蝉联,谓彼此天各一方,空怀相思之情而无计相就,辜负如此良宵。“好景良天”,只说了半句,殊觉突兀,但“彼此”以下紧承“咫尺千里”而来,使那省略的一半意思不难寻绎。所谓“好景良天”,也就是“良辰美景虚设”的省略语。“彼此”二字的读断,更能产生“人成各,今非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意味。全词至此,由写一己的相思而牵连到对方同样难堪的处境,意蕴更深入一层。“空有相怜意,未有相怜计”两句意思对照,但只更换首尾二字,且于尾字用韵。由于数字相同,则更换的字特别是作韵脚的末字大为突出,“有意”“无计”的内心矛盾由此得到强调。从中生出“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意味。运用重复修辞的结尾,与开头两句可谓异曲同工。

这首词通篇写中宵梦醒情事,却从睡前、睡梦、醒后几方面叙来,有倒叙,有伏笔,有补笔,前后照应;从一己相思写起,而以彼此相思作结。一气到底而不觉板滞,层次丰富而能浑成,语言质朴而又凝练生动。

创作背景

该词具体作年不详,大约是柳永流寓江南,途经润州(今江苏镇江)时所作。北宋时期,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有所加强,同时新兴的市民阶层对传统思想表示偏离与破坏。市民们不愿受儒家礼法的约束,争取自由恋爱,然而这是封建婚姻制度所不容许的,因此市井青年男女陷于矛盾的处境。柳永是北宋初年市民阶层的代表之一,他与秦楼楚馆的关系比较密切,在《乐章集》中留下了较多风情缱绻的艳情词。该词是柳永以羁旅者独白的口吻倾吐离情别绪之作。

名家点评

  • 清代陈廷焯《词则·闲情集》卷一:起数语俚浅。末二语开出多少传奇。
  • 近代邵祖平《词心笺评》:此词已逗大石之门,张小山《朝天子》云:“与谁。画眉。猜破风流谜。铜驼巷里玉骢嘶。夜半归来醉。小意收拾,怪胆禁持。不识羞谁似你。自知理亏,灯下和衣睡。”令词之成为慢词,柳耆卿、贺方回二家关系为多,此阕则直词余矣。

猜你喜欢

题归梦

唐代 • 李贺

长安风雨夜,书客梦昌谷。

怡怡中堂笑,小弟栽涧绿。

家门厚重意,望我饱饥腹。

劳劳一寸心,灯花照鱼目。

五月十九日大雨

明代 • 刘基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南乡子·新月又如眉

宋代 • 晏几道

新月又如眉。长笛谁教月下吹。楼倚暮云初见雁,南飞。漫道行人雁后归。

意欲梦佳期。梦里关山路不知。却待短书来破恨,应迟。还是凉生玉枕时。

多病休文都瘦损,不堪金带垂腰。望湖楼上暗香飘。和风春弄袖,明月夜闻箫。

酒醒梦回清漏永,隐床无限更潮。佳人不见董娇饶。徘徊花上月,空度可怜宵。

记鸽

清代 • 管同

叶侯之家,获二鸽,缚其翅而畜之野。狸者知其不能飞也,攫而食其雌。雄者怒,奋其喙啄狸。狸嗥而去。

不数日,复获一雌焉。狸至而又食之。然以前被喙故,若惮雄不敢近。雄自恃其强,不为备。居无何,竟为所食。

管子曰:吾观狸鸽之事有深感焉。当夫狸之始至也,盖欲攫鸽雌雄而并食之矣。然而力疲于雌,又度雄者知必死而致力,则权嗥而去,以避其锋,兵法所谓穷寇勿追,强而避之之说也。

及其再至,非不欲先食雄,然而知雄必备而雌无备,故先易而后其难,且示雄以若独食雌者,而使之不忌,兵法所谓诱之骄之者也。至是而雄固已怠矣,乘其怠而突取之,则计无不得,兵法所谓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者也。

吁!狸所为悉合于兵法,鸽乃游其术中而不悟也。吾思鸽之与狸诚为非敌,然雄啄狸,狸始未尝不畏。使彼雌雄者并力相扶,以与狸为难,狸虽强,何至并为所食哉!恃一己之强,而不知援其侪类,侪类亡而己亦随之,可慨也夫!

抑吾又思之:夫鸽虽小鸟,然健而善飞,当其悬哨薄云,虽鸷若鹰鹯莫能害,而何惧一狸乎?以见获于人而遂不能飞,以不能飞而遂为狸所食。然则世之见获于人者,其亦可为深虑也已!

柳永
简介描述: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监、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约皇祐五年(1053年),柳永在润州去世。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柳永一生专意于词的创作,成就显著,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较大创新。他首变五代、宋初词多以小令为主的模式,专意创作长调,有的甚至是他自创的新调,故李清照称他“变旧声作新声”。柳词的内容较之前人也有所拓展,其羁旅行役词,表现了一位下层士大夫文人在仕途挣扎流浪的种种困境,颇能引发人们的共鸣。《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其羁旅行役词的代表作,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古今俊句,为时人所称道。其都市风情词,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宋仁宗时代社会的繁荣景象,黄裳说其词“能道嘉佑中太平气象,如观杜甫诗,典雅文华,无所不有”。陈振孙也认为他把“承平气象形容曲尽”。有词作《乐章集》存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