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衾小枕凉天气,乍觉别离滋味。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
也拟待、却回征辔;又争奈、已成行计。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厌厌地。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小睡之后,就因薄被而被冻醒,突然觉有种难以名状的离别滋味涌上心头。辗转反侧地细数着寒夜里那敲更声次,起来了又重新睡下,反复折腾终究不能入睡,一夜如同一年那样漫长。
也曾打算勒马再返回,无奈,为了生计功名已动身上路,又怎么能就这样无功而回呢?千万次的思念,总是想尽多种方法加以开导解释,最后只能就这样寂寞无聊地不了了之。我将一生一世地把你系在我心上,却辜负了你那流不尽的伤心泪!
词的上片写词人因思念而辗转难眠,颇得五言古乐府之神韵。起句写初秋天气逐渐凉了,“薄衾”是由于天气虽凉却还没有冷。“乍觉别离滋味”,“乍觉”二字使情感的伏线开始有了起势,“别离滋味”点明主题。接下来作者将“别离滋味”作了具体的描述:“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这时词人的情感已由“乍觉”发展到了“展转”,随着这相思之情的渐浓渐深,词人已经睡不着了,只好默默地计算着更次,可是仍不能入睡,起床后,又躺下来。区区数笔把相思者床头展转腾挪,忽睡忽起,不知如何是好的情状,毫不掩饰地表达出来了。“毕竟不成眠”,是对前两句含意的补充。接着“一夜长如岁”一句巧妙地化用了“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的句意,但语句更为凝炼,感情更为深沉。这几句把“别离滋味”如话家常一样摊现开来,质朴无华的词句里,蕴含着炽烈的生活热情。
词的下片转而写游子思归,表现了游子理智与感情发生冲突复杂的内心体验。“也拟待、却回征辔”,至此可以知道,这位薄衾小枕不成眠的人,离开他所爱的人没有多久,可能是早晨才分手,便为“别离滋味”所苦了。此刻当他无论如何都难遣离情的时候,心里不由得涌起另一个念头:不如掉转马头回去。“也拟待”,这是万般无奈后的心理活动。可是,“又争奈、已成行计”,已经踏上征程,又怎么能再返回原地。“也”、“却”、“又”、“已”加上上片的“还、“毕竟”等语气副词和转折连词的运用,使得情感更加百转千回、婉曲动人,真切地把一个孤独痛苦的游子的心理表达得淋漓尽致。归又归不得,行又不愿行,结果仍只好“万种思量,多方开解”,但出路自然找不到,便只能“寂寞厌厌地”,百无聊赖地过下去了。“万”、“多”与“只”的对比更加深刻地表明了这种寂寞和悔恨的无奈。词至末韵已达到了情感的最高潮,面对不得已的天涯漂泊,两情别离,词人发出了有如誓言般的十个字:“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这两句语极白,而情极深。这一句恰到好处地总结了全词彼此相思的意脉,突出了以“我”为中心的怀人主旨。
用传统的词学眼光来看,词的结尾并不算高明。与全词的直陈其事,不假缘饰相统一,这首词恰恰是“以情结尾”,“着一实语”。但是并不一定显得“轻而露”。整首词大部分篇幅都是从自己单方面着笔,结尾两句却一转笔锋,因已及人,如此化实为虚,以虚衬实,词的意蕴更加深厚,章法亦加别致。词的语言虽极简朴,而词人的性情却极忠厚。由此可见,以情结尾也是一种写法,并且可以收到较好的。
由“乍觉”到饱受煎熬,再到苦苦挣扎,最后发出真挚的誓言的心理历程的描写,层转层深,历历在目,这既是词人痛苦的相思之情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显示了词人卓越的艺术才能,不仅是一位绘景圣手,更是一位写情巨匠。
此词具体创作年份暂不可考。此词词牌名为“忆帝京”,大概是因为回忆在汴京的妻子而命名的,词中又说“乍觉别离滋味”,这个“乍”字,说明柳永离开汴京不久,而“薄衾小枕凉天气”则说明作词时间是初秋。柳永因“觉别离滋味”,从而写下这首词。
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朱阑向晓,芙蓉妖艳,特地斗芳新。
霜前月下,斜红淡蕊,明媚欲回春。莫将琼萼等闲分,留赠意中人。
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袸。菊泽未反,梧台迥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于江渚。
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酒旋沽,鱼新买,满眼云山画图开。清风明月还诗债。本是个懒散人,又无甚经济才,归去来。
水色帘前流玉霜,赵家飞燕侍昭阳。
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