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听雨

宋代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白话译文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词句注释

虞美人:词牌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昏:昏暗,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断雁:失群孤雁

僧庐:僧寺,僧舍。

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无情:无动于衷。

一任:听凭。

创作背景

蒋捷生当宋、元易代之际,大约在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进士,而几年以后宋朝就亡了。他的一生是在战乱年代中颠沛流离、饱经忧患的一生。这首词正是他的忧患余生的自述。他还写了一首《贺新郎·兵后寓吴》词中所写情事,可以与这首词互相印证。这两首词,可能都写于宋亡以后。

作品赏析

历代文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李重元《忆王孙》)但是在蒋捷词里,同是“听雨”,却因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第一幅画面:“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它展现的虽然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少年时候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一个“昏”字,把那种“风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的奢靡生活表现出来。这时听雨是在歌楼上,他听的雨就增加了歌楼、红烛和罗帐的意味。尽管这属于纸醉金迷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只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这样的阶段在词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恒而短暂的。以这样一个欢快的青春图,反衬后面的处境的凄凉。

第二幅画面:“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大辽阔、风急云低的江秋雨图,一只失群孤飞的大雁。这里的“客舟”不是《枫桥夜泊》中的客船,也不是“惊起一滩鸥鹭”里的游船,而是孤独的天涯羁旅,孤独、忧愁、怀旧时时涌在心头。这时的雨伴随着断雁的叫声。这一个“断”字,联系了诸多意境,同断肠联系在一起,同亲情的斩断联系在一起,有一种人生难言的孤独和悔恨。“客舟”及其四周点缀的“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瑟意象,映现出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尔奔曲走,四方漂流。一腔旅恨、万种离愁都已包孕在他所展示的这幅江雨图中。

在谋篇行文方面,这首词是从旧日之我写到今日之我,在时间上是顺叙下来的;但它的写作触发点却应当是从今日之我想到旧日之我,在时间上是逆推上去的。词中居主要地位的应当是今我,而非旧我。因此,继以上两幅一起反衬作用、一起陪衬作用的画面后,词人接着又让读者看到一幅显示他的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画中没有景物的烘染,只有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这样一个极其单调的画面,正表现出画中人处境的极端孤寂和心境的极端萧索。他在尝遍悲欢离合的滋味,又经历江山易主的巨大变故后,不但埋葬了少年的欢乐,也埋葬了壮年的愁恨,一切皆空,万念俱灰,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虽然感到雨声的无情,而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词的结尾,就以“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样两句无可奈何的话,总结了他“听雨”的一生。

温庭筠有一首《更漏子》词,下半首也写听雨:“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万俟咏也有一首以雨为题的《长相思》:“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其词所写,都与这首《虞美人》词的结尾两句有相似之处。但温词和万俟词的辞意比较浅露,词中人也只是为离情所苦而已;蒋捷的这首词,则内容包涵较广,感情蕴藏较深。这首词写他一生的遭遇,最后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已经写到了痛苦的顶点,而结尾两句更越过这一顶点,展现了一个新的感情境界。温词和万俟词的“空阶滴到明”句,只作了客观的叙述,而蒋捷在这五个字前加上“一任”两个字,就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这种心情,看似冷漠,近乎决绝,但并不是痛苦的解脱,却是痛苦的深化。这两个字,在感情上有千斤分量,而其中蕴含的味外之味是在终篇处留待读者仔细咀嚼的。

名家点评

  • 明·卓人月《词统》:全学东坡。
  •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虞美人》,“悲欢离合总无情”,此种襟怀,固不易到,然亦不愿到也。又“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较“天际识归舟”更进一层。
  • 清·潘游龙《古今诗余醉》:看到“悲欢离合总无情”难道不泠泠。
  • 清·王闿运《湘绮楼选绝妙好词》:此是小曲。“情”亦作“凭”,较胜。

猜你喜欢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唐代 • 杜甫

湖阔兼云涌,楼孤属晚晴。

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

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

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

气出唱

两汉 • 曹操

其一

驾六龙,乘风而行。行四海外,路下之八邦。

历登高山临溪谷,乘云而行。行四海外,东到泰山。

仙人玉女,下来翱游。骖驾六龙饮玉浆。

河水尽,不东流。解愁腹,饮玉浆。

奉持行,东到蓬莱山,上至天之门。

玉阙下,引见得入,赤松相对,四面顾望,视正焜煌5。

开玉心正兴,其气百道至。传告无穷闭其口,但当爱气寿万年。

东到海,与天连。神仙之道,出窈入冥,常当专之。

心恬澹,无所愒欲。闭门坐自守,天与期气。

愿得神之人,乘驾云车,骖驾白鹿,上到天之门,来赐神之药。

跪受之,敬神齐。当如此,道自来。

其二

华阴山,自以为大。高百丈,浮云为之盖。

仙人欲来,出随风,列之雨。

吹我洞箫,鼓瑟琴,何訚訚!

酒与歌戏,今日相乐诚为乐。

玉女起,起舞移数时。鼓吹一何嘈嘈。

从西北来时,仙道多驾烟,乘云驾龙,郁何蓩蓩。

遨游八极,乃到昆仑之山,西王母侧,神仙金止玉亭。

来者为谁?赤松王乔,乃德旋之门。

乐共饮食到黄昏。多驾合坐,万岁长,宜子孙。

其三

游君山,甚为真。磪䃬砟硌,尔自为神。

乃到王母台,金阶玉为堂,芝草生殿旁。

东西厢,客满堂。主人当行觞,坐者长寿遽何央。

长乐甫始宜孙子。常愿主人增年,与天相守。

临江仙·离果州作

宋代 • 陆游

鸠雨催成新绿,燕泥收尽残红。春光还与美人同。论心空眷眷,分袂却匆匆。

只道真情易写,那知怨句难工。水流云散各西东。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桥风。

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五代 • 冯延巳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

哭李商隐

唐代 • 崔珏

其一

成纪星郎字义山,适归高壤抱长叹。

词林枝叶三春尽,学海波澜一夜干。

风雨已吹灯烛灭,姓名长在齿牙寒。

只应物外攀琪树,便著霓裳上绛坛。

其二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

良马足因无主踠,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蒋捷
简介描述:

蒋捷(约1245-1305后),字胜欲,号竹山,南宋词人,宋末元初常州府阳羡(今江苏省宜兴市)人。先世为宜兴大族,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进士。南宋覆灭,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

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彊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