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朝整驾趁星光,细想吾生有底忙?
疲马可怜孤月照,晨鸡一破万山苍。
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
大壑高崖风力劲,何当吹我送君旁。
每天早上,趁着繁星点点的时候,就整理车驾上路。仔细想想我这辈子为什么这样忙碌?
可怜孤月的清晖映照出马的疲惫身影。一声鸡鸣划破黑夜,深青色的群山渐渐可以辨认。
无数次的念归,可是从未归去,如今又到了年终岁暮。时时思念弟弟,却只能天各一方。
深深的沟壑、高高的山崖之间风力强劲。如此猛烈的风何时能够吹送我回到弟弟的身旁?
首联两句点题:“朝朝整驾趁星光,细想吾生有底忙?”曾国藩每日晓行夜宿,鞍马劳顿,时值秋去冬来,又是行进在四川山区,其辛苦可想而知。“趁星光”三字写出拂晓即起程赶路的忙碌状态。下面接一反问句:我这一生到底忙些什么?隐约之间透露出对这种文官庸碌工作的厌倦。显然,曾国藩的志向并不在做一代宗师,而在建功立业。
颔联正面写清晨山行的景色。“疲马可怜孤月照”,黎明即起,马匹经昨日跋涉,至今尚未恢复疲劳,何况人呢!“孤月”承首句“星光”,都点染了黎明前天空的特点。走了一段路程之后,“晨鸡一破万山苍”,鸡啼了,太阳出来了,莽莽苍苍的群山才从沉睡中醒来。“一破”二字,以刹那间时间的短暂与“万山”广阔空间的变化对比成趣,显示一种宏伟壮观的气魄,和有声有色的开阔境界。
颈联“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切题“忆弟”二字。岁暮怀人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主题。这和中华民族风习,岁末一家团圆的传统有关。所以每逢岁末佳节,思乡怀人之情,总是油然而生。这两句“曰归曰归”和“有弟有弟”都使用了叠词,加强了思乡怀人的感情色彩,节奏感也加快了。
尾联“大壑高崖风力劲,何当吹我送君旁。”第一句切“武连驿”,剑阁雄关,高山大壑,风力刚劲,地方气候的特色自然点染。但作者不仅是写山高风劲,重点在借此寄怀:能否把我吹送回故乡呢?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因山风劲吹而发。风愈大,希望风送返乡的愿望愈强烈。幻想愈强烈,不能实现后的感喟也愈深沉。作者把明明不可实现的幻想直接写出,目的是表达思乡怀人心情的强烈。
曾国藩诗学宋人,讲究在诗中有理趣。不过,他也受到唐人影响,所以诗体稳妥典雅,中规中距。由于他的鉴赏力比较高,所以在作诗时尽可能避俗避熟。这首七律也可以看出这些特点来。
根据《曾国藩日记》,此诗作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九月二十七日。曾国藩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道光二十三年以翰林院检讨典试四川。作者一生从政从军,事务繁多,但他从来不曾忘怀故园之思,手足之情。在他的家书、日记里,常常可以看到他与弟弟间的紧密联系和对弟弟无微不至的关心,此诗即是作者从四川返京的途中思念弟弟曾国荃而作。
世人之所共嗜者,美饮食,华衣服,好声色而已。有人焉,自以为高而笑之,弹琴奕棋,蓄古法书图画。客至,出而夸观之,自以为至矣。则又有笑之者曰:“古之人所以自表见于后世者,以有言语文章也,是恶足好?”而豪杰之士,又相与笑之,以为士当以功名闻于世,若乃施之空言,而不见于行事,此不得已者之所为也。而其所谓功名者,自知效一官,等而上之,至于伊、吕、稷、契之所营,刘、项、汤、武之所争,极矣。而或者犹未免乎笑,曰:“是区区者曾何足言,而许由辞之以为难,孔丘知之以为博。”由此言之,世之相笑,岂有既乎?
士方志于其所欲得,虽小物,有弃躯忘亲而驰之者。故有好书而不得其法,则椎心呕血几死而仅存,至于剖冢斫棺而求之。是岂声、色、臭、味足以移人哉。方其乐之也,虽其口,不能自言,而况他人乎?人特以己之不好,笑人之好,则过矣。
毗陵人张君希元,家世好书,所蓄古今人遗迹至多,尽刻诸石,筑室而藏之,属余为记。余,蜀人也。蜀之谚曰:“学书者纸费,学医者人费。”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世有好功名者,以其未试之学,而骤出之于政,其费人岂特医者之比乎?今张君以兼人之能,而位不称其才,优游终岁,无所役其心智,则以书自娱。然以余观之,君岂久闲者,蓄极而通,必将大发之于政。君知政之费人也甚于医,则愿以余之所言者为鉴。
气质美如兰,才华复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结多少悲秋俦侣,特地年年,北风吹度。紫塞门孤,金河月冷,恨谁诉?回汀枉渚,也只恋江南住。随意落平沙,巧排作、参差筝柱。
别浦,惯惊移莫定,应怯败荷疏雨。一绳云杪,看字字悬针垂露。渐欹斜、无力低飘,正目送、碧罗天暮。写不了相思,又蘸凉波飞去。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