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武连驿忆弟

清代曾国藩

朝朝整驾趁星光,细想吾生有底忙?

疲马可怜孤月照,晨鸡一破万山苍。

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

大壑高崖风力劲,何当吹我送君旁。

白话译文

每天早上,趁着繁星点点的时候,就整理车驾上路。仔细想想我这辈子为什么这样忙碌?

可怜孤月的清晖映照出马的疲惫身影。一声鸡鸣划破黑夜,深青色的群山渐渐可以辨认。

无数次的念归,可是从未归去,如今又到了年终岁暮。时时思念弟弟,却只能天各一方。

深深的沟壑、高高的山崖之间风力强劲。如此猛烈的风何时能够吹送我回到弟弟的身旁?

词句注释

  1. 武连驿:在今四川省剑阁县南,为当时的交通要冲。忆弟:想念弟弟。其弟为曾国荃,清末湘军将领。所创“吉字营”为曾国藩嫡系部队,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历官浙江、湖北、陕西等地巡抚,两广、两江总督。
  2. 朝朝:每天早上。整驾:整理行装、车驾。
  3. 有底忙:为什么而忙。有底,为什么。
  4. 可怜:指怜悯。孤月:指月亮。因明月独悬天空,故称孤月。
  5. 晨鸡:报晓的雄鸡。破:初,始。这里指破晓,天刚亮。
  6. “曰归”句:语出《诗经·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莫(mù),“暮”的古字,此指年末。云,句中语气词。
  7. 天一方:形容别后各居一处,相隔遥远。
  8. 何当:何时。

作品赏析

首联两句点题:“朝朝整驾趁星光,细想吾生有底忙?”曾国藩每日晓行夜宿,鞍马劳顿,时值秋去冬来,又是行进在四川山区,其辛苦可想而知。“趁星光”三字写出拂晓即起程赶路的忙碌状态。下面接一反问句:我这一生到底忙些什么?隐约之间透露出对这种文官庸碌工作的厌倦。显然,曾国藩的志向并不在做一代宗师,而在建功立业。

颔联正面写清晨山行的景色。“疲马可怜孤月照”,黎明即起,马匹经昨日跋涉,至今尚未恢复疲劳,何况人呢!“孤月”承首句“星光”,都点染了黎明前天空的特点。走了一段路程之后,“晨鸡一破万山苍”,鸡啼了,太阳出来了,莽莽苍苍的群山才从沉睡中醒来。“一破”二字,以刹那间时间的短暂与“万山”广阔空间的变化对比成趣,显示一种宏伟壮观的气魄,和有声有色的开阔境界。

颈联“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切题“忆弟”二字。岁暮怀人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主题。这和中华民族风习,岁末一家团圆的传统有关。所以每逢岁末佳节,思乡怀人之情,总是油然而生。这两句“曰归曰归”和“有弟有弟”都使用了叠词,加强了思乡怀人的感情色彩,节奏感也加快了。

尾联“大壑高崖风力劲,何当吹我送君旁。”第一句切“武连驿”,剑阁雄关,高山大壑,风力刚劲,地方气候的特色自然点染。但作者不仅是写山高风劲,重点在借此寄怀:能否把我吹送回故乡呢?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因山风劲吹而发。风愈大,希望风送返乡的愿望愈强烈。幻想愈强烈,不能实现后的感喟也愈深沉。作者把明明不可实现的幻想直接写出,目的是表达思乡怀人心情的强烈。

曾国藩诗学宋人,讲究在诗中有理趣。不过,他也受到唐人影响,所以诗体稳妥典雅,中规中距。由于他的鉴赏力比较高,所以在作诗时尽可能避俗避熟。这首七律也可以看出这些特点来。

创作背景

根据《曾国藩日记》,此诗作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九月二十七日。曾国藩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道光二十三年以翰林院检讨典试四川。作者一生从政从军,事务繁多,但他从来不曾忘怀故园之思,手足之情。在他的家书、日记里,常常可以看到他与弟弟间的紧密联系和对弟弟无微不至的关心,此诗即是作者从四川返京的途中思念弟弟曾国荃而作。

名家点评

  •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左鹏军:这首诗情感真挚,格调苍凉,以情绪的流动起伏贯穿全诗,思归念弟之情与诗人奔走宦路之苦的反复咏叹,更收到悠远绵长的艺术效果。因此,尽管在中国诗歌中怀人之作不可胜数,但这首念弟诗仍然显示出独有的艺术魅力。(《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猜你喜欢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

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

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代 • 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南乡子·舟中记梦

宋代 • 辛弃疾

欹枕橹声边,贪听咿哑聒醉眠。梦里笙歌花底去,依然,翠袖盈盈在眼前。

别后两眉尖,欲说还休梦已阑。只记埋冤前夜月,相看,不管人愁独自圆。

看松庵记

明代 • 宋濂

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馀里,诸山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窊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松上薜萝,纷纷披披,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松根茯苓,其大如斗,杂以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之可茹。

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云英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庵之东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峰峦益峭刻,气势欲连霄汉,南望闽中数百里,嘉树帖帖地上如荠,君复为构“唯天在上亭”。庵之东南又若干步,林樾苍润空翠,沉沉扑人,阴飔一动,虽当烈火流金之候,使人翛翛有挟纩意,君复为构“清高亭”;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令人爱玩忘倦,兼可琴、可奕,可挈尊罍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亭”。

君诗书之暇,被鹤氅衣,支九节筇,历游四亭中,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君乐甚,起穿谢公屐,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君唶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

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曰:“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抑以斯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金华宋濂窃不谓然。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尝昧昧思之:一气方伸,根而蕴者, 荄而敛者,莫不振翘舒荣以逞妍于一时;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而无余矣。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改度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及其为时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初亦未尝与松柏相悖也。或者不知,强谓君忘世,而致疑于出处间,可不可乎?

濂家青萝山之阳,山西老松如戟,度与君所居无大相远。第兵燹之余,峦光水色,颇失故态,栖栖于道路中,未尝不慨然兴怀。君何时归,濂当持石鼎相随,采黄精、茯苓,烹之于洞云间,亦一乐也。不知君能余从否乎?虽然,匡山之灵其亦迟君久矣。

清江引四首

元代 • 钱霖

梦回昼长帘半卷,门掩荼蘼院。蛛丝挂柳绵,燕嘴粘花片,啼莺一声春去远。

高歌一壶新酿酒,睡足蜂衙后。去深鹤梦寒,石老松花瘦,不如五株门外柳。

春归牡丹花下土,唱彻莺啼序。戴胜雨余桑,谢豹烟中树,人困昼长深院宇。

恩情已随纨扇歇,攒到愁时节。梧桐一叶秋,砧杵千家月,多的是几声檐外铁。

曾国藩
简介描述: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 - 1872年3月12日),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是“晚清第一名臣”、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原名子城。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后升迁内阁学士,兵部侍郎和礼部侍郎。咸丰二年(1852年)奉命前往南下主持乡试,途中其母去世,获准还乡,丁忧守制。咸丰三年(1853年)又奉谕组建湖南乡勇,即“湘军”。次年于田家镇大胜北伐的太平军。同治三年(1864年)攻陷天京。次年奉命赴北方镇压捻军起义。同治五年(1866年)被清廷赐予一等“毅勇”侯封号,是文官中获此封爵的第一人。同年在安庆大营建立起官办学局,重印经史典籍。同治六年(1867年),拜大学士。次年出任直隶总督。同治九年(1870年),奉命调查并处理“天津教案”。因对西方列强采取谋求和解的策略,次年又被调回南京原任。同治十一年(1872年)病逝。

曾国藩善于讲“道德”说“仁义”,对程朱理学推崇备至。促使清地方官员中满汉比例变化。“外轻内重”的局面开始出现。曾国藩工诗与古文。其诗宗苏轼、黄庭坚,雄峻排奡;其文宗法桐城而能扩大,变雅洁为雄肆。曾国藩还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