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朝整驾趁星光,细想吾生有底忙?
疲马可怜孤月照,晨鸡一破万山苍。
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
大壑高崖风力劲,何当吹我送君旁。
每天早上,趁着繁星点点的时候,就整理车驾上路。仔细想想我这辈子为什么这样忙碌?
可怜孤月的清晖映照出马的疲惫身影。一声鸡鸣划破黑夜,深青色的群山渐渐可以辨认。
无数次的念归,可是从未归去,如今又到了年终岁暮。时时思念弟弟,却只能天各一方。
深深的沟壑、高高的山崖之间风力强劲。如此猛烈的风何时能够吹送我回到弟弟的身旁?
首联两句点题:“朝朝整驾趁星光,细想吾生有底忙?”曾国藩每日晓行夜宿,鞍马劳顿,时值秋去冬来,又是行进在四川山区,其辛苦可想而知。“趁星光”三字写出拂晓即起程赶路的忙碌状态。下面接一反问句:我这一生到底忙些什么?隐约之间透露出对这种文官庸碌工作的厌倦。显然,曾国藩的志向并不在做一代宗师,而在建功立业。
颔联正面写清晨山行的景色。“疲马可怜孤月照”,黎明即起,马匹经昨日跋涉,至今尚未恢复疲劳,何况人呢!“孤月”承首句“星光”,都点染了黎明前天空的特点。走了一段路程之后,“晨鸡一破万山苍”,鸡啼了,太阳出来了,莽莽苍苍的群山才从沉睡中醒来。“一破”二字,以刹那间时间的短暂与“万山”广阔空间的变化对比成趣,显示一种宏伟壮观的气魄,和有声有色的开阔境界。
颈联“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切题“忆弟”二字。岁暮怀人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主题。这和中华民族风习,岁末一家团圆的传统有关。所以每逢岁末佳节,思乡怀人之情,总是油然而生。这两句“曰归曰归”和“有弟有弟”都使用了叠词,加强了思乡怀人的感情色彩,节奏感也加快了。
尾联“大壑高崖风力劲,何当吹我送君旁。”第一句切“武连驿”,剑阁雄关,高山大壑,风力刚劲,地方气候的特色自然点染。但作者不仅是写山高风劲,重点在借此寄怀:能否把我吹送回故乡呢?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因山风劲吹而发。风愈大,希望风送返乡的愿望愈强烈。幻想愈强烈,不能实现后的感喟也愈深沉。作者把明明不可实现的幻想直接写出,目的是表达思乡怀人心情的强烈。
曾国藩诗学宋人,讲究在诗中有理趣。不过,他也受到唐人影响,所以诗体稳妥典雅,中规中距。由于他的鉴赏力比较高,所以在作诗时尽可能避俗避熟。这首七律也可以看出这些特点来。
根据《曾国藩日记》,此诗作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九月二十七日。曾国藩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道光二十三年以翰林院检讨典试四川。作者一生从政从军,事务繁多,但他从来不曾忘怀故园之思,手足之情。在他的家书、日记里,常常可以看到他与弟弟间的紧密联系和对弟弟无微不至的关心,此诗即是作者从四川返京的途中思念弟弟曾国荃而作。

新沐换轻帻,晓池风露清。
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
霞散众山迥,天高数雁鸣。
机心付当路,聊适羲皇情。
有山皆种麦,有水皆种秔。
牛领疮见骨,叱叱犹夜耕。
竭力事本业,所愿乐太平。
门前谁剥啄?县吏征租声。
一身入县庭,日夜穷笞搒。
人孰不惮死?自计无由生。
还家欲具说,恐伤父母情。
老人傥得食,妻子鸿毛轻。
环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
游也,山肴野蔌,酒洌泉香,沸筹觥也。太守醉也,喧哗众宾欢也。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
乾元岁秋八月,白迁于夜郎,遇故人尚书郎张谓出使夏口。沔州牧杜公、汉阳宰王公,觞于江城之南湖,乐天下之再平也。方夜水月如练,清光可掇。张公殊有胜概,四望超然,乃顾白曰:“此湖古来贤豪游者非一,而枉践佳景,寂寥无闻。夫子可为我标之嘉名,以传不朽。”白因举酒酹水号之曰“郎官湖”,亦由郑圃之有仆射陂也。席上文士辅翼、岑静以为知言,乃命赋诗纪事,刻石湖侧,将与大别山共相磨灭焉。
张公多逸兴,共泛沔城隅。
当时秋月好,不减武昌都。
四座醉清光,为欢古来无。
郎官爱此水,因号郎官湖。
风流若未减,名与此山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