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腰轻·英英妙舞腰肢软

宋代柳永

英英妙舞腰肢软。章台柳、昭阳燕。锦衣冠盖,绮堂筵会,是处千金争选。顾香砌、丝管初调,倚轻风、佩环微颤。

乍入霓裳促遍。逞盈盈、渐催檀板。慢垂霞袖,急趋莲步,进退奇容千变。算何止、倾国倾城,暂回眸、万人断肠。

白话译文

英英的舞姿真是美妙,腰肢柔软好像章台街的柳枝,堪比昭阳宫赵飞燕之轻柔。多少有钱有势的人,富贵人家的筵会上,都争着以千金之价选她去作陪。只见她回头看了看,音乐开始飘扬,她随之翩翩起舞,似杨柳扶风,身上的佩环也随着舞蹈微微颤动。

突然转入了《霓裳羽衣曲》中节奏急促的段落,她更加施展出自己柔媚轻盈的身段,紧紧地依檀板声而舞。英英一会儿慢舒广袖,一会儿急动莲步,进退之间仪态万方,表情丰富多变,妩媚多姿。看英英之美,何止是倾国倾城,她突然回头的一刹那,足以令万人为之消魂!

词句注释

  1. 柳腰轻:词牌名。柳永创调。调见《乐章集》,注中吕宫,因词中有“英英妙舞腰肢软,章台柳,昭阳燕”句,取以为名。双调八十二字,前段八句四仄韵,后段七句四仄韵。
  2. 英英:当为歌妓或舞娘名。
  3. “章台柳”句:唐代诗人韩翃在“安史之乱”中与姬妾柳氏一别三年,思念之中以诗《寄柳氏》相寄,柳氏复诗《答韩翃》。章台,汉代长安繁华街道,是当时妓女聚居处。昭阳燕,指汉成帝后赵飞燕,身轻善舞。这里以赵飞燕之“柔若无骨”与前句“腰肢软”相照应。
  4. 是处:到处,处处。
  5. 霓裳:即《霓裳羽衣曲》,传说是唐玄宗聆听天乐后而制成(详《唐逸史》《广德初异录》)。实为西凉乐,原名《婆罗门》,乃开元中河西节度使杨敬述所献。促遍:古代音乐术语,唐宋时期大曲的一个曲部,以急拍子为主。促,促拍;遍,大曲的段落。
  6. 盈盈:仪态美好的样子。盈,通“赢”。檀板:檀木所制的拍板。《旧唐书·音乐二》:“拍板,长阔如手,厚寸余,以韦连之,击以代扦。”
  7. 莲步:形容美人步态。《南史·齐东昏侯传》载,东昏侯用黄金制成莲花贴在地上,命宠妃潘妃行走于上,谓“步步生莲花也”。
  8. 倾国倾城:喻指绝美的女子。《汉书·外戚传》:(李)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9. 断肠:本指忧愁不堪,此指倾慕不已,以致内心难以承受。

作品赏析

《柳腰轻·英英妙舞腰肢软》写宴会上歌妓英英跳《霓裳》舞的情景,多方夸饰歌妓艳丽的形貌和高超的舞蹈、音乐演技。

舞腰是一切妙舞的共同特色。此词上片先虚写英英“妙舞腰肢软”,并用柳氏与赵飞燕的典故喻其腰肢弱如细柳,轻如飞燕。在华堂盛宴中亭亭玉立,引无数贵族王孙一掷千金。再重点实写其单人舞《霓裳》的精彩表演。乐声初起时,丝管乐奏出悠扬的散序,她似“倚轻风,佩环微颤”。因为《霓裳》散序时不舞,该处是表现舞者“顾听乐悬行复止”的情状,正如白居易《霓裳羽衣舞》“霓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所写的情态。

过片“乍人霓裳促遍”,促拍乍起,檀板急催,节奏加快,英英便“慢垂霞袖”。这大约是过渡中的一个静场,一个定格,或者说是蓄势待发,终于是“急趋莲步、进退奇容千变”。这正是《霓裳》急促时舞袖翻飞、群裾转旋时的情态。英英不止具有“倾国倾城”的容貌,而且“回眸”一瞬,就令观者万人“肠断”销魂。此舞惊人的演出效果与白居易描述的“惊心目”虽非完全一致,却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也许这正是此舞在宋代的一种变革。

写舞的诗词曲不在少数,如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就是佳作。如果说杜诗写的是健舞、武舞,那么柳永这首《柳腰轻》则写的是软舞、文舞。此词不失为写舞的一个范例,读之者依稀感受到古典舞蹈的无穷魅力。词的层次感极强,“丝管初调”时,是“倚轻风,佩环微颤”,下片起渐人佳境。而结句的“暂回眸”尤妙,这大约是结束舞蹈前一个惊鸿一瞥的动作神态,接下来即是掌声雷动。全词章法谨严,秀润清朗,真可谓清歌傍水,妙舞当花,洵为佳作。

创作背景

此词实为赠妓而作。为答谢柳永的深情厚谊,歌妓英英编了一段精彩的舞蹈。练习途中,歌妓因为心急扭伤了腰,她又急又恼,垂泪不止,柳永听闻此事,急忙赶去探望,心下深觉感动。为了安慰她,柳永在她的房中写下这首《柳腰轻》。

名家点评

  • 中国词学家吴熊和手批《乐章集》:《秀香》《英英》两词亦柳章。花间多柳章体,乐章、六一、珠宝诸集,柳章亦往往多有。至苏、黄,则以少见,此亦柳词嬗变之迹,以柳词多存于歌筵舞席,用于嘌唱也。

猜你喜欢

岁晚

宋代 • 王安石

月映林塘澹,风含笑语凉。

俯窥怜绿净,小立伫幽香。

携幼寻新的,扶衰坐野航。

延缘久未已,岁晚惜流光。

边户

宋代 • 欧阳修

家世为边户,年年常备胡。

儿僮习鞍马,妇女能弯弧。

胡尘朝夕起,虏骑蔑如无。

邂逅辄相射,杀伤两常俱。

自从澶州盟,南北结欢娱。

虽云免战斗,两地供赋租。

将吏戒生事,庙堂为远图。

身居界河上,不敢界河渔。

沉醉东风·闲居

元代 • 卢挚

雨过分畦种瓜,旱时引水浇麻。共几个田舍翁,说几句庄家话。瓦盆边浊酒生涯。醉里乾坤大,任他高柳清风睡煞。

恰离了绿水青山那答,早来到竹篱茅舍人家。野花路畔开,村酒槽头榨。直吃的欠欠答答。醉了山童不劝咱,白发上黄花乱插。

学邵平坡前种瓜,学渊明篱下栽花。旋凿开菡萏池,高竖起荼蘼架,闷来时石鼎烹茶。无是无非快活煞,锁住了心猿意马。

笛家弄·花发西园

宋代 • 柳永

花发西园,草薰南陌,韶光明媚,乍晴轻暖清明后。水嬉舟动,禊饮筵开,银塘似染,金堤如绣。是处王孙,几多游妓,往往携纤手。遣离人、对嘉景,触目伤情,尽成感旧。

别久。帝城当日,兰堂夜烛,百万呼卢,画阁春风,十千沽酒。未省、宴处能忘管弦,醉里不寻花柳。岂知秦楼,玉箫声断,前事难重偶。空遗恨,望仙乡,一饷消凝,泪沾襟袖。

眼中

金朝 • 元好问

眼中时事益纷然,拥被寒窗夜不眠。

骨肉他乡各异县,衣冠今日是何年?

枯槐聚蚁无多地,秋水鸣蛙自一天。

何处青山隔尘土,一庵吾欲送华颠。

柳永
简介描述: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监、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约皇祐五年(1053年),柳永在润州去世。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柳永一生专意于词的创作,成就显著,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较大创新。他首变五代、宋初词多以小令为主的模式,专意创作长调,有的甚至是他自创的新调,故李清照称他“变旧声作新声”。柳词的内容较之前人也有所拓展,其羁旅行役词,表现了一位下层士大夫文人在仕途挣扎流浪的种种困境,颇能引发人们的共鸣。《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其羁旅行役词的代表作,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古今俊句,为时人所称道。其都市风情词,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宋仁宗时代社会的繁荣景象,黄裳说其词“能道嘉佑中太平气象,如观杜甫诗,典雅文华,无所不有”。陈振孙也认为他把“承平气象形容曲尽”。有词作《乐章集》存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