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英妙舞腰肢软。章台柳、昭阳燕。锦衣冠盖,绮堂筵会,是处千金争选。顾香砌、丝管初调,倚轻风、佩环微颤。
乍入霓裳促遍。逞盈盈、渐催檀板。慢垂霞袖,急趋莲步,进退奇容千变。算何止、倾国倾城,暂回眸、万人断肠。
英英的舞姿真是美妙,腰肢柔软好像章台街的柳枝,堪比昭阳宫赵飞燕之轻柔。多少有钱有势的人,富贵人家的筵会上,都争着以千金之价选她去作陪。只见她回头看了看,音乐开始飘扬,她随之翩翩起舞,似杨柳扶风,身上的佩环也随着舞蹈微微颤动。
突然转入了《霓裳羽衣曲》中节奏急促的段落,她更加施展出自己柔媚轻盈的身段,紧紧地依檀板声而舞。英英一会儿慢舒广袖,一会儿急动莲步,进退之间仪态万方,表情丰富多变,妩媚多姿。看英英之美,何止是倾国倾城,她突然回头的一刹那,足以令万人为之消魂!
《柳腰轻·英英妙舞腰肢软》写宴会上歌妓英英跳《霓裳》舞的情景,多方夸饰歌妓艳丽的形貌和高超的舞蹈、音乐演技。
舞腰是一切妙舞的共同特色。此词上片先虚写英英“妙舞腰肢软”,并用柳氏与赵飞燕的典故喻其腰肢弱如细柳,轻如飞燕。在华堂盛宴中亭亭玉立,引无数贵族王孙一掷千金。再重点实写其单人舞《霓裳》的精彩表演。乐声初起时,丝管乐奏出悠扬的散序,她似“倚轻风,佩环微颤”。因为《霓裳》散序时不舞,该处是表现舞者“顾听乐悬行复止”的情状,正如白居易《霓裳羽衣舞》“霓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所写的情态。
过片“乍人霓裳促遍”,促拍乍起,檀板急催,节奏加快,英英便“慢垂霞袖”。这大约是过渡中的一个静场,一个定格,或者说是蓄势待发,终于是“急趋莲步、进退奇容千变”。这正是《霓裳》急促时舞袖翻飞、群裾转旋时的情态。英英不止具有“倾国倾城”的容貌,而且“回眸”一瞬,就令观者万人“肠断”销魂。此舞惊人的演出效果与白居易描述的“惊心目”虽非完全一致,却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也许这正是此舞在宋代的一种变革。
写舞的诗词曲不在少数,如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就是佳作。如果说杜诗写的是健舞、武舞,那么柳永这首《柳腰轻》则写的是软舞、文舞。此词不失为写舞的一个范例,读之者依稀感受到古典舞蹈的无穷魅力。词的层次感极强,“丝管初调”时,是“倚轻风,佩环微颤”,下片起渐人佳境。而结句的“暂回眸”尤妙,这大约是结束舞蹈前一个惊鸿一瞥的动作神态,接下来即是掌声雷动。全词章法谨严,秀润清朗,真可谓清歌傍水,妙舞当花,洵为佳作。
此词实为赠妓而作。为答谢柳永的深情厚谊,歌妓英英编了一段精彩的舞蹈。练习途中,歌妓因为心急扭伤了腰,她又急又恼,垂泪不止,柳永听闻此事,急忙赶去探望,心下深觉感动。为了安慰她,柳永在她的房中写下这首《柳腰轻》。
月映林塘澹,风含笑语凉。
俯窥怜绿净,小立伫幽香。
携幼寻新的,扶衰坐野航。
延缘久未已,岁晚惜流光。
家世为边户,年年常备胡。
儿僮习鞍马,妇女能弯弧。
胡尘朝夕起,虏骑蔑如无。
邂逅辄相射,杀伤两常俱。
自从澶州盟,南北结欢娱。
虽云免战斗,两地供赋租。
将吏戒生事,庙堂为远图。
身居界河上,不敢界河渔。
雨过分畦种瓜,旱时引水浇麻。共几个田舍翁,说几句庄家话。瓦盆边浊酒生涯。醉里乾坤大,任他高柳清风睡煞。
恰离了绿水青山那答,早来到竹篱茅舍人家。野花路畔开,村酒槽头榨。直吃的欠欠答答。醉了山童不劝咱,白发上黄花乱插。
学邵平坡前种瓜,学渊明篱下栽花。旋凿开菡萏池,高竖起荼蘼架,闷来时石鼎烹茶。无是无非快活煞,锁住了心猿意马。
花发西园,草薰南陌,韶光明媚,乍晴轻暖清明后。水嬉舟动,禊饮筵开,银塘似染,金堤如绣。是处王孙,几多游妓,往往携纤手。遣离人、对嘉景,触目伤情,尽成感旧。
别久。帝城当日,兰堂夜烛,百万呼卢,画阁春风,十千沽酒。未省、宴处能忘管弦,醉里不寻花柳。岂知秦楼,玉箫声断,前事难重偶。空遗恨,望仙乡,一饷消凝,泪沾襟袖。
眼中时事益纷然,拥被寒窗夜不眠。
骨肉他乡各异县,衣冠今日是何年?
枯槐聚蚁无多地,秋水鸣蛙自一天。
何处青山隔尘土,一庵吾欲送华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