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断陈王罗袜,情伤学士琵琶。又见西风换年华。数杯添泪酒,几点送秋花。行人天一涯。
从与洛神相会的梦中醒来,有如白居易作《琵琶行》那样感伤。秋风又起流年易逝。几杯酒下肚勾起伤心的眼泪,黄花几点送走了秋光,独自一人浪迹天涯。
此曲起首两句对仗工整,且都用典故。首句引用曹植《洛神赋》的典故,第二句用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曹植喜爱的女子甄氏成为文帝曹丕的妃子,自己也被曹丕迫害,抑郁而终;《琵琶行》是诗人白居易被贬九江司马时所作,诗中对琵琶女寄予深切的同情,并有感于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而格外伤感。所以说“陈王梦断”“学士情伤”。这两个典故为全曲定下了一种惆怅与失落的基调。且曹植的《洛神赋》有“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句,可知他与洛神的相遇正值秋季;而白居易《琵琶行》开头就言“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这两个典故都符合“晚秋”的题面,可谓开篇点题。因在“晚秋”季节,“又见西风换年华”,这既是作者的真切感受,又与前述的典故照应相合,更觉意味深长。“西风换年华”化用秦观《望海潮·洛阳怀古》“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同是感叹岁月游走,世事沧桑。
最后三句写眼前的离别。“一杯添汨酒”化用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句意,描写送别的场景惆怅凄苦。“几点送秋花”这句写景,描写送别的路边零星开着几朵秋花,像是最后送别秋天,意境惨淡。最后一句“行人天一涯”意为从此以后天各一涯,再无会期。这三句明确了此曲的主题是伤离别。作者并没有刻意描写晚秋时节的萧瑟景象来渲染离别的悲伤,仅用“西风”“添泪酒”“送秋花”这几个典型的意象就创造出与王实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王实甫《西厢记》)同样凄清冷落的送别意境,可见其艺术手法的高超。
此曲几乎句句用典,所用典故中又无不包含作者自己的影子,所以在品味典故的同时,读者也挖掘出了一个流落江湖、志不获骋的天涯倦客形象。所以,曲中所表现的离别之情远非闺中小儿女离别相思的矫揉造作可比,而是饱含着人生际遇乖舛、天涯飘零、后会无期的沧桑与惆怅。因此,虽频繁用典却洗练而不枯涩。作品的每一句都不啻为一声叹喟,诗人将这种种内容纳于“晚秋”的题目之下,其处境与心境的悲凄呼之欲出。
士感秋而悲,这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李致远一生不得志,在晚秋这样一个敏感的季节,自然容易引发他的“秋士之悲”。这首散曲就是为反映秋士之悲及思家念亲而写的,载于《乐府群玉》卷二、《乐府群珠》卷四。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故太尉桥公,诞敷明德,泛爱博容。国念明训,士思令谟。灵幽体翳,邈哉晞矣!
吾以幼年逮升堂室,特以顽鄙之姿,为大君子所纳。增荣益观,皆由奖助,犹仲尼称不如颜渊,李生之厚叹贾复。士死知己,怀此无忘。
又承从容约誓之言:“殂逝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怪。”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之笃好,胡肯为此辞乎?匪谓灵忿,能诒己疾,旧怀惟顾,念之凄怆。奉命东征,屯次乡里,北望贵土,乃心陵墓。裁致薄奠,公其尚飨。
夫蕉者,叶大而虚,承雨有声。雨之疾徐、疏密,响应不忒。然蕉何尝有声,声假雨也。雨不集,则蕉亦默默静植;蕉不虚,雨亦不能使为之声。蕉雨固相能也。蕉,静也;雨,动也,动静戛摩而成声,声与耳又能相入也。迨若匝匝㴙㴙,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如僧讽堂,如渔鸣榔,如珠倾,如马骧,得而象之,又属听者之妙也。长洲胡日之种蕉于庭,以伺雨,号“听蕉”,于是乎有所得于动静之机者欤?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