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断陈王罗袜,情伤学士琵琶。又见西风换年华。数杯添泪酒,几点送秋花。行人天一涯。
从与洛神相会的梦中醒来,有如白居易作《琵琶行》那样感伤。秋风又起流年易逝。几杯酒下肚勾起伤心的眼泪,黄花几点送走了秋光,独自一人浪迹天涯。
此曲起首两句对仗工整,且都用典故。首句引用曹植《洛神赋》的典故,第二句用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曹植喜爱的女子甄氏成为文帝曹丕的妃子,自己也被曹丕迫害,抑郁而终;《琵琶行》是诗人白居易被贬九江司马时所作,诗中对琵琶女寄予深切的同情,并有感于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而格外伤感。所以说“陈王梦断”“学士情伤”。这两个典故为全曲定下了一种惆怅与失落的基调。且曹植的《洛神赋》有“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句,可知他与洛神的相遇正值秋季;而白居易《琵琶行》开头就言“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这两个典故都符合“晚秋”的题面,可谓开篇点题。因在“晚秋”季节,“又见西风换年华”,这既是作者的真切感受,又与前述的典故照应相合,更觉意味深长。“西风换年华”化用秦观《望海潮·洛阳怀古》“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同是感叹岁月游走,世事沧桑。
最后三句写眼前的离别。“一杯添汨酒”化用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句意,描写送别的场景惆怅凄苦。“几点送秋花”这句写景,描写送别的路边零星开着几朵秋花,像是最后送别秋天,意境惨淡。最后一句“行人天一涯”意为从此以后天各一涯,再无会期。这三句明确了此曲的主题是伤离别。作者并没有刻意描写晚秋时节的萧瑟景象来渲染离别的悲伤,仅用“西风”“添泪酒”“送秋花”这几个典型的意象就创造出与王实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王实甫《西厢记》)同样凄清冷落的送别意境,可见其艺术手法的高超。
此曲几乎句句用典,所用典故中又无不包含作者自己的影子,所以在品味典故的同时,读者也挖掘出了一个流落江湖、志不获骋的天涯倦客形象。所以,曲中所表现的离别之情远非闺中小儿女离别相思的矫揉造作可比,而是饱含着人生际遇乖舛、天涯飘零、后会无期的沧桑与惆怅。因此,虽频繁用典却洗练而不枯涩。作品的每一句都不啻为一声叹喟,诗人将这种种内容纳于“晚秋”的题目之下,其处境与心境的悲凄呼之欲出。
士感秋而悲,这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李致远一生不得志,在晚秋这样一个敏感的季节,自然容易引发他的“秋士之悲”。这首散曲就是为反映秋士之悲及思家念亲而写的,载于《乐府群玉》卷二、《乐府群珠》卷四。

楼宇沉沉翠几重,辘轳亭下落梧桐。川光带晚虹垂雨,树影涵秋鹊唤风。
人不见,思何穷,断肠今古夕阳中。碧云犹作山头恨,一片西飞一片东。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登高丘,望远海。
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
扶桑半摧折,白日沈光彩。
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
精卫费木石,鼋鼍无所凭。
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攀登。
盗贼劫宝玉,精灵竟何能?
穷兵黩武今如此,鼎湖飞龙安可乘?
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视陂薮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日未入,人各持束緼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迭击之,又就栖然。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
忆泥燕,飞到画堂前。占得杏梁安稳处,体轻唯有主人怜,堪羡好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