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传·同伴

唐代温庭筠

同伴,相唤。杏花稀,梦里每愁依违。仙客一去燕已飞,不归,泪痕空满衣。

天际云鸟引晴远,春已晚,烟霭渡南苑。雪梅香,柳带长,小娘,转令人意伤。

白话译文

曾经多少次呼唤过你,我的同伴,杏花已渐渐稀落,你却还不来相见。梦里也梦过相聚,梦里也梦过离散。你就像仙鹤一去不返,你就像燕子飞去天边,再也不归来了吗?只留给我满衣的泪痕斑斑。

天上云飞鸟飞,引我遐思云天。当春光已晚的时候,我的情思哟,伴着云霭飞渡南苑。从雪梅飘香的时候,直盼到柳丝如烟。姑娘啊,姑娘,愁肠已为相思寸断。

词句注释

  1. 河传:词牌名,又名“水调河传”。调名始于隋代,词体则创自温庭筠。《金奁集》入“南吕宫”。双调五十五字,上片七句二仄韵五平韵,下片七句三仄韵四平韵。
  2. 依违:原意是形容声音忽离忽合。这里是指人的离合,重在离。一说指迟疑不决。
  3. 仙客:古人指特异的人或动植物,如借称官职清贵或风神超逸之士。这里是指“鹤”,相传仙人多骑鹤,所以称之为“仙客”,或称“仙禽”。
  4. 云鸟:云间飞鸟。引晴远:使人觉得晴空宽阔辽远。“晴”与“情”谐音,是双关语,“引晴远”含有将感情引到远方之意。
  5. 烟霭:云气。南苑:御苑名。因在皇宫之南,故名。此处泛指一般园林。
  6. 柳带:柳丝,柳条。
  7. 小娘:旧称歌妓。此处指少女。
  8. 转令:犹更令,更使。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相思词,写一个少女暗恋一个男子又羞于表达,情郎远去而又怀念、感伤的那种情感经历。

上片主要是叙事,写女子与同伴谈话与独白。前二句以简短的语言写同伴相招,互诉心曲,推出一群活泼可爱的花季少女。接着“杏花稀”二句笔锋陡转,写暮春季节,杏花飘落,兴起女主人公愁绪,她在梦里都十分担心相聚又散。以下“仙客一去燕已飞”三句点明女主人公忧愁的原因:情人远行,如鹤去,如燕飞,音讯全无,聚首谈何容易,只有空留泪痕沾衣。下片写由念而怨,自怨自伤,恨己不如鸟,高翔远引,追随情人,以景物烘染人物的情思。过片“天际云鸟引晴远”承“仙客一去燕已飞”意象,写天际鸟飞,而情亦远去,紧接着“春已晚”写春晚烟雾缥缈,过渡到闺阁环境,自然地转到写园中景、闺中人。“雪梅香”二句写雪梅飘香,柳枝长拂,表明女主人公对情人的思念。结拍二句直抒女子心中忧伤,并揭示女子身份为“小娘”,这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个特定群体,尤其是在唐宋时期,歌妓是很多的,她们地位低下,却才华横溢,文人、士大夫多与之交往,往往产生一时之心往神会,但短暂的恋情带给她们的却是长久的忧伤,此词所表现的就是这样,“转令人意伤”,更使人心伤。

此词句式长短错落,转韵频繁,促节繁音,结构起伏,曲尽情意。通篇句断而意不断,展转相连,融成一片,既有完美的意象,又有简短活泼的节奏美感。

创作背景

此词反映的是女子相思离愁的情感经历。温庭筠以女性为题材的作品有七十余首,其中有近四十首是以歌妓为题材的,此词即为其中之一。其具体创作时间未能确证。

名家点评

  • 明代汤显祖:三词俱少轻倩,似不宜于十七八女孩儿之红牙拍板,又无关西大汉执铁板气概,恐无当也。(汤显祖评本《花间集》卷一)
  • 清代陈廷焯:凄怨而深厚,最是高境。(《词则·大雅集》卷一)

猜你喜欢

思边

唐代 • 李白

去年何时君别妾?南园绿草飞蝴蝶。

今岁何时妾忆君,西山白雪暗秦云。

玉关去此三千里,欲寄音书那可闻?

雪夜小饮赠梦得

唐代 • 白居易

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

小酌酒巡销永夜?大开口笑送残年。

久将时背成遗老,多被人呼作散仙。

呼作散仙应有以,曾看东海变桑田。

蟾宫曲·送春

元代 • 贯云石

问东君何处天涯。落日啼鹃,流水桃花。淡淡遥山,萋萋芳草,隐隐残霞。随柳絮吹归那答,趁游丝惹在谁家。倦理琵琶,人倚秋千,月照窗纱。

南京书院题名记

宋代 • 范仲淹

皇宋辟天下,建太平,功揭日月,泽注河汉,金革尘积,弦诵风布。乃有睢阳先生赠礼部侍郎戚公同文,以奋于丘园教育为乐。门弟子由文行而进者,自故兵部侍郎许公骧而下,凡若干人。先生之嗣,故都官郎中维、枢密直学士纶,并纯文浩学,世济其美,清德素行,贵而能贫。

祥符中,乡人曹氏,请以金三百万,建学于先生之庐。学士之子,殿中丞舜宾,时在私庭,俾干其裕;故太原奉常博士渎,时举贤良,始掌其教;故清河职方员外郎吉甫,时以管记,以领其纲。学士画一而上,真宗皇帝为之嘉叹,面可其奏。今端明殿学士,盛公侍郎度文其记,前参子政事陈公侍郎尧佐题其榜。

由是风乎四方,士也如狂,望兮梁园,归于鲁堂。章甫如星,缝掖如云。讲义乎经,咏思乎文。经以明道,若太阳之御六合焉;文以通理,若四时之妙万物焉。诚以日至,义以日精。聚学为海,则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淬词为锋,则浮云我决,良玉我切。然则文学之器,天成不一。或醇醇而古,或郁郁于时;或峻于层云,或深于重渊。至于通《易》之神明,得《诗》之风化,洞《春秋》褒贬之法,达礼乐制作之情,善言二帝三王之书,博涉九流百家之说者,盖互有人焉。若夫廊朝其器,有忧天下之心。进可为卿大夫者,天人其学,能乐古人之道;退可为乡先生者,亦不无矣。

观夫三十年间,相继登科,而魁甲英雄,仪羽台阁,盖翩翩焉,未见其止。宜观名列,以劝方来。登斯缀者,不负国家之乐育,不孤师门之礼教,不忘朋簪之善导。孜孜仁义,惟日不足。庶几乎刊金石而无愧也。抑又使天下庠序规此而兴,济济群髦,成底于道,则皇家三五之风,步武可到,戚门之光,亦无穷已。他日门人中绝德至行,高尚不仕,如睢阳先生者,当又附此焉。

登赏心亭

宋代 • 陆游

蜀栈秦关岁月遒,今年乘兴却东游。

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

黯黯江云瓜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

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泪已流。

温庭筠
简介描述:

温庭筠(约812年-866年,或824年-882年),本名岐,字飞卿,又作庭云、廷筠,号温钟馗,世称温方城、温助教。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中国晚唐时期诗人、词人。

温庭筠出身没落贵族家庭,富有天赋,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之称。于文宗大和二年(828年)或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出塞。后有蜀地之游,复赴长安。在开成元年(836年),因李翱之荐,得从太子永游。于开成四年(839年)秋,参加京兆府试,荐名居第二,因遭谗毁,被黜落罢举。会昌三年(843年),往返于长安与旧乡吴中之间,曾有湖湘之游。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再入科场,然累年不售。宣宗大中九年(855年)再次落第。后入襄阳与荆南幕府从事。咸通三年(863年),返长安闲居,咸通六年(866年),因宰相徐商之荐,任国子监助教。咸通七年(867年)贬方城尉,不久后就死了。

温庭筠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重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温庭筠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其词作更是刻意求精,注重词的文采和声情,其词现存七十余首,温庭筠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黄昇在《花庵词选》卷一中评价道:“温庭筠极流丽,宜为花间集之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