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你离开凤城的时候,玉楼是变得那样的惨白,花朵也开得如此悲愁。就连为你饯行的莲花楼下,那柳树也显得青青悠悠。我举起酒杯唱一首《阳关曲》为你送别,伴你过了一程又一程,却终需分离!
真希望能和你在梦中相会,但是好梦又难寻成。有谁知道我此时的情怀?我只有在枕上默默流泪,而天也在阶前暗暗飘雨,隔着窗儿,里外一起滴到天明!
词的上片,回忆送别情景。开篇两句“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写送别时的伤感。“玉”与“花”比喻词人的美貌,“惨”与“愁”是说送别的愁苦,由于难舍难分,使得词人花容憔悴,愁容满面。莲花楼下柳色青青,既点明送别是在春季,同时也与王维诗“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写景相合,申明送别之意。段末两句“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写最后的离别。在饯别的酒席上,词人满怀深情地唱起了《阳关曲》,然后,她依依不舍地为李之问送了一程又一程。上片叙事中兼有抒情,描写出女词人的一往情深。
词的下片,写别后相思的凄伤。首二句“寻好梦,梦难成”写痛苦相思,好梦难成。送别之后词人便处于深切的思念之中,但无由相见,便只好寄希望于梦中相会。然而“寻好梦,梦难成”,梦中相会竟然也成为奢望。一句“况谁知我此时情”道出了女词人内心强烈的孤独与苦闷。最后两句“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画面感人而意境凄静深沉,显示了词人独特的个性,也突现了词的独特的美。“帘前雨”与“枕前泪”相衬,以无情的雨声烘染相思的泪滴,窗内窗外,共同滴到天明。词人把人物的主体活动(枕前泪)与雨夜的客观环境(阶前雨)叠加在了一起,对夜雨中情景交融的描绘,更显得深刻细腻。而“隔个窗儿”使窗外之景与窗内之人融合在一起。“阶前雨”的每一声滴落,仿佛都敲打在词人的心头,令人心碎。词人以“枕前泪”与“帘前雨”这两幅画面相联相叠,而“隔个窗儿”更见新颖,突出了词人的独特之处,也更深化了离别之苦,因为这里所刻画的“滴到明”,不仅是“帘前雨”,而且也是“枕前泪”。这“滴到明”的不仅是“阶前雨”,更是词人的“枕前泪”。泪如雨,雨如泪,无限的相思令词人深陷于孤独、凄惶的痛苦之中。
《鹧鸪天·寄李之问》虽出自歌妓之手,但感情真挚,形象生动,语言通俗易懂,在宋代情词中,别具一格。
据明代梅鼎祚《青泥莲花记》载,礼部属官李之问因任职期满来京城改官,遇见词人,非常喜爱,两人遂欢好。不久李之问将要出京,词人为之送别,饯饮于莲花楼,唱了一首词,末句云:“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李之问大为感动,遂又停留时日。后因家中催促,李之问只得回家,在半路上收到词人寄来的这首词。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牛渚天门险,限南北、七雄豪占。清雾敛,与闲人登览。
待月上潮平波滟滟,塞管轻吹新阿滥。风满槛,历历数、西州更点。
伏低伏弱,装呆装落,是非犹自来着莫。任从他,待如何,天公尚有妨农过,蚕怕雨寒苗怕火。阴,也是错;晴,也是错。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太华垂旒,黄河喷雪,咸秦百二重城。危楼千尺,刁斗静无声。落日红旗半卷,秋风急、牧马悲鸣。闲凭吊,兴亡满眼,衰草汉诸陵。
泥丸封未得,渔阳鼙鼓,响入华清。早平安烽火,不到西京。自古王公设险,终难恃、带砺之形。何年月,铲平斥堠,如掌看春耕。